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文娛動態 - 對文物視若珍寶 這位紀念館館長在古物堆裏鉆出廣州城史大學問

對文物視若珍寶 這位紀念館館長在古物堆裏鉆出廣州城史大學問

為廣州尋回了外銷通草畫、外銷紋章瓷

主持修繕壹大批古建築

這背後的靈魂人物

就是從事文博工作已近30年的

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館長程存潔

程存潔在廣州從事文博工作已近30年。認識歷史,就壹定離不開文物,除了為廣州尋回了外銷通草畫、外銷紋章瓷等,在廣州博物館擔任館長期間,程存潔還主持修繕了包括“三·二九”起義指揮部舊址紀念館、廣州美術館、鎮海樓、三元裏人民抗英鬥爭紀念館等壹大批古建築。

文物雖然不會說話,但程存潔卻能捕捉到諸多文物所處時代的社會活動、社會關系、世俗生活信息。解答文物、史料及它們與嶺南歷史內在深藏的各種謎團,成了程存潔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最大的挑戰和樂趣所在。

千裏“尋草”

追回壹段城市記憶

“這東西能做成紙?這麽短、這麽脆!”當記者在程存潔辦公室第壹次看到這種直徑兩厘米、不過壹指多長的雪白莖狀物時,很難相信它能造紙。不仔細分辨,它像極了壹截截海綿質地的棉棒。

“現有的通草畫大多很窄小,因為紙張加工非常講究,雙手的配合、刀工的均勻缺壹不可。技術越好,剖出的紙越寬越長,稍壹不慎紙就斷裂了。”程存潔壹邊模擬取紙過程壹邊解釋。

程存潔第壹次接觸通草畫是在2000年。當年,英國人伊凡·威廉斯將自己珍藏的70余幅廣州外銷通草水彩畫捐贈給廣州市,但程存潔發現,它的原料、工藝完全無從考證。

通草畫:花籃

他在史料中發現,1835年廣州十三商行附近就有約30家商店在賣通草水彩畫了,1848年壹位外國遊客還曾寫道“在廣州雇傭了兩三千人制作這些畫”。

為了弄懂這些畫的來歷,他花了好幾年時間搜集和鉆研。他在網上搜索到了“貴州省貴定縣通草片加工廠”的信息,幾經周折,終於在當地鐵廠鄉枇杷沖的山間找到了“通脫木”——壹種莖幹細、葉子大,形似蓖麻葉,還有掌狀分裂的植物,這和他在清代《番禺縣誌》、陳少卿《廣州植物誌》中查到的壹模壹樣。

如今,通草畫在廣東各博物館的收藏量已經大幅提升了,粗略統計,整個珠三角有近2000幅,廣州十三行博物館最多,超過600幅。

程存潔在文博系統工作的近30年裏,多次參與文物征集活動。除了通草畫,令人記憶最深的莫過於走出國門征集中國外銷紋章瓷的經歷。

紋章紋盤

和“通草畫”壹樣,“廣州彩”紋章瓷作為廣州的主要外銷商品之壹,按照西方顧客要求和喜好制作,為西方顯赫壹時的皇家貴族熱捧。“廣州彩”藝術品是清代廣州中西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歷史見證,但和“通草畫”的情況類似,“廣州彩”的作者現能查明的可謂寥寥無幾,研究資料更少。

2006年,程存潔就與擁有大量清代康乾以來西方來樣定制紋章瓷藏品的英國紋章瓷專家戴維·S·霍華德建立了聯系。“由於缺乏足夠的文物征集經費,在很長壹段時間內,我們只能眼睜睜地望著他的珍藏流向了世界各地。”終於,在2013年國際博物館日期間,程存潔向時任廣州市領導匯報了有關情況並表達了征集願望,在上級部門的支持下,使霍華德的紋章瓷藏品完整地入藏了廣州,也因此使廣州成為國內收藏中國外銷紋章瓷最為豐富的城市之壹。

復活清中期

廣州珠江北岸盛景

對於“外銷畫”“外銷瓷”等外銷品,國內壹些專家曾覺得“不入流”,但身為歷史研究學者的程存潔卻不這麽看。在他看來,那些曾見證廣州壹口通商、中西文化交匯歷史的外銷藝術品,對當時廣州社會生活描述的深度和廣度遠遠超過宮廷院體畫和中國傳統的文人畫,是十分難得的研究廣州口岸社會風情的珍貴資料。

木雕封檐板

在2000年的壹次文物普查中,廣州市博物館名譽館長麥英豪在古村內發現了壹塊木雕封檐板。程存潔驚喜地發現,這塊封檐板對清朝中期廣州珠江北岸的風土人情描繪得極為詳細生動。

“木雕呈現的畫面中不僅有廣州東郊的田園,甚至還出現了幾個戴著禮帽、手持手杖的外國人,這說明,當時的廣州確實是壹座國際化都市了。”程存潔解讀道,這塊封檐板上描繪的是雨季清明前後的廣州風情,雖然是貿易淡季,圖上依然有27艘各式船只在珠江上行駛,如西瓜艇、花艇、疍艇、小販船、中國帆船……

“實際上,明清時期廣州海船發展的很多細節都可以在通草畫上找到印證。妳看這幅畫,是輕巧的載客帆船,是水城廣州居民出行用的;像這種往返於狹窄河道之間的渡船、舢板,裏面大多有運輸的貨物;還有官員出行專用的官船,還有兼具養殖及運輸功能的鴨艇等。”通過研究,程存潔不斷解密藏在通草畫中的歷史信息,復活廣州曾經的歷史記憶。

“尋寶”更“護寶”

用自己的方式留存社會風俗

除了“尋寶”,程存潔“護寶”的工作壹直沒停止過。

在擔任廣州博物館館長期間,程存潔主持了“三·二九”起義指揮部舊址紀念館、越秀山廣州美術館、鎮海樓、三元裏人民抗英鬥爭紀念館等在內的壹大批古建築的維護修繕工作。

2007年,他以省政協委員的名義提案呼籲保護廣州現存明清城墻越秀山段,“這段城墻墻基保存基本完好,而且沿線還保留有許多歷史文化遺跡,如果不對這段古城墻進行修復,它就很可能被淹沒在樹叢中不為人知。”終於,在他的呼籲和努力下,廣州在舉辦第16屆亞運會前,完成了古城墻修繕。

如今,作為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館長的他,為了更好地保護大元帥府舊址,正在上報建設新陳列樓,以減少對該古建築在利用過程中可能造成的傷害。

在故紙堆裏折騰,在很多人眼中看來是壹件蠻枯燥的事,但程存潔卻並不覺得:“其實,當妳沈迷進去的時候,就會發覺有很多精彩值得妳留戀。那些歷史文物給我們留下了足夠多的蛛絲馬跡,每當組合成壹段完整的歷史故事,就會有壹份寶貴的收獲。”

此前,他收錄了1905年到1913年的《時事畫報》139期的內容並重新影印出版,讓這份以“仿東西洋各畫報規則辦法考物及記事,俱用圖畫”的畫報,6000余幅海報終以齊整的面貌呈現在讀者眼前。

“我希望,能用自己的方式,去留存這些百年前廣州乃至嶺南地區的社會風俗。”程存潔說。

對話

外銷藝術品留下廣州人開眼看世界的痕跡

南方日報:為何如此看重廣州外銷畫、外銷瓷的價值?

程存潔:外銷畫、外銷瓷既是對清代社會生產、生活狀態的圖像記錄,也是當時西方人了解中國的重要圖像媒介,可以說是壹面面向西方開放的“中國之窗”。都說林則徐是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第壹人,實際上,每張通草畫都在描繪壹個“社會細胞”,在林則徐之前廣州平民階層日常生活中處處都有“看世界”的痕跡,已然具備這樣的社會基礎。也正因為如此,廣東省內的壹些博物館,如廣東省博物館、廣州十三行博物館、廣州博物館、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東莞鴉片戰爭博物館包括孫中山大元帥府等都有收藏通草畫。

南方日報:您認為,當下的我們應該如何進行歷史文物的活化利用?

程存潔:首先,不要戲說文物,而應該將他們當成歷史文本來解讀,才能找到活化的正確方向;其次,可以發動更多學科的專家來研究這些文物,讓這些歷史場景和現實生活發生聯系,引申出更多大家關註的話題,博物館也應該多為觀眾帶來全方位的互動體驗,為宣教活動帶來新的推廣方式與渠道,再現當時廣州的地理地貌、動植物情況、外銷品生產過程等。另外,《廣州大典》正在進行第二期的編纂工作,有可能的話,我也希望能將這些歷史文物、遺跡納入其中,通過數字化技術,讓它們為更多人所知、所愛、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