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經貿關系的現狀、問題、前景
壹、雙邊經貿合作與發展繼續擴大
據中國《海關統計》,2002年1-7月,中美貿易額為510.31億美元,其中對美出口362.99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13.8%和21.3%。
自美進口147.33億美元,同比下降1.2%。今年以來,美國對華直接投資仍保持了高速的增長,繼續居各國對華投資的第壹位。1-6月,美國對華直接投
資項目數為1457個,合同金額43.57億美元,實際使用美資24.54億美元,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了18.7%、17.4%和19.7%。美國對華投資有三個顯著特點:壹是實際投資額高;二是單項投資額高;三是在制造業的投資比例大。美國對華投資的強勁趨勢出於兩個原因:中國巨大的市場空間、經濟的健康發展和投資環境的改善以及美商對中國加入WTO後的良好預期。
二、制約中美經貿關系發展的不利因素
(壹)美國貿易保護主義回流,加強了對其國內產業的保護美國自2001年經濟增長減速以來出口持續下降。2002年經濟雖然開始緩慢復蘇,其全球貿易頹勢仍未根本好轉,1-7月,美國商品和服務出口同比下降了7.4%。加上今年國會舉行中期選舉,為了黨派利益,***和黨需要爭取國內產業界的支持。因此,布什政府在貿易政策上逐步退縮並加強了貿易保護主義傾向,先後實施了限制鋼鐵進口的“201”條款,頒布了新的農業補貼法案。雖然此次鋼鐵保障措施並非專門針對中國,但也直接影響了我國每年3.7億美元的鋼鐵出口。種種跡象顯示美國的貿易保護有愈演愈烈之勢,並將采取措施在未來簽訂的貿易協定中更多地加入保護本國工人權益的條款,擴大鋼鐵、紡織、汽車、造船業等國內制造業部門的利益。美國擴大保護鋼鐵與紡織等業界利益將對我出口產生不利影響。
(二)用跨機構監督程序和中國執行評估報告對中方施壓今年是中國加入WTO第壹年,美國政府將監督和促使中國執行WTO承諾作為其貿易政策的長期首要目標。目前已建立起了由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協調,布什政府貿易政策工作組委員會監督的跨政府部門機構。該機構包括三個層次:工作組和小組委員會;貿易政策審議小組;國會國家經濟委員會。主要依靠商務部、農業部、國務院、財政部、勞工部、美國專利與商標辦公室收集信息和作出評估。2002年6月,美中安全審議委員會發表了壹份《美中經濟關系對美國家安全影響》的報告,認為中國在稅率安排方面有些拖延和不協調,頒布了不科學而影響貿易的生物技術法規、沒有嚴格遵守有利於外國保險公司的規定以及在快遞服務領域存在限制措施等。美方表示在年底WTO中國過渡審議機制中提出討論,可以預見在今後的雙邊經貿談判中我方將面臨較大的壓力。
(三)美國對華貿易逆差將繼續成為敏感問題
關於貿易不平衡問題,雙方都認識到存在貿易統計上的差異。從長期來看隨著中國自美進口逐步增長,中美間貿易不平衡狀況將得到改善。但是在短期內,由於中國市場開放循序漸進以及名義關稅率較高實際關稅率低的事,期待美國商品和服務壹下子大量地進入中國市場是不現實的。美國出口商卻不願正視這個現實,因此當出口並非像他們想象那樣快速增長時,各種各樣的壓力隨之而來,甚至演變成貿易戰。在美國貿易逆差是敏感的話題,衍生出許多的辯論,包括對強勢美元政策的質疑等等。其中的主流又是認為貿易逆差中以對華貿易逆差最甚,原因是中國市場不開放,應嚴厲限制中國對美國的出口。據美方統計,2002年美國貿易逆差持續攀升,1-7月其貿易逆差達2533.17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了5.5%,其中對華貿易逆差524.72億美元,同比增長17.6%,居各國第壹。
(四)中美反傾銷、反補貼鬥爭不容忽視
美國無視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的現實,多年來始終援引美國《1988年綜合貿易與競爭法案》第1316條規定,即“在行政當局做出取消的決定之前,已確定的任何壹個外國為非市場經濟國家的結論仍保持有效”以及調查中“行政當局的任何決議都是不容司法審議的”。由於美國歧視性地堅持對中國“非市場經濟國家”的認定,嚴重損害了中國企業和產品的利益。截止2001年9月,美國對中國的反傾銷調查已達87起,影響中國數十億美元的對美出口。
由於中國加入WTO後15年內外國對中國產品進行反傾銷調查時可沿用“非市場經濟國家”標準,美國更視之為防止中國出口激增的有效武器,必將充分加以利用。另壹方面,反補貼將是影響今後中美貿易的新因素。根據美國反補貼稅法,對運往美國的任何產品的生產、制造或出口提供補貼者,要另外征收相當於補貼額的關稅,但僅限於市場經濟國家。由於美國視中國為“非市場經濟體制”國家,過去未對中國采用反補貼手段。壹旦我國摘掉了非市場經濟國家的帽子,反補貼問題會接踵而來,對此,我應提早有所準備。
事實上,為防止中國因加入WTO而對美出口激增,美國現已開始考慮修改反傾銷、反補貼的有關規定。美中安全審議委員會的報告建議,今後商務部在決定任非市場經濟國家達到市場經濟程度身份時需獲得國會的批準,並建議修改美國反補貼法,將範圍擴大到非市場經濟國家,即為保護美國產業免受來自非市場經濟國家進口品不公平競爭時也同樣適用。
(五)美國加強了對華出口管制的力度
長期以來美國在執行對華高科技出口管制政策時試圖在獲取市場、提高競爭力和國家安全上取得平衡。為同歐盟、日本等國競爭美國不得不放寬了壹些高技術產品的出口,但總體上仍維持冷戰思維,深恐中國經濟、軍事強大對其構成威脅。2001年,美批準對華出口許可證990個,涉及金額2.27億美元,占美批準出口總金額的2.8%,因此美對華高技術出口額占其總出口額比重是很小的。自從2001年8月授權實施出口管制的美國《出口管理法》到期後,美國壹直通過緊急授權維持出口管制制度的效力。2002年1月,在美中安全審議委員會舉行的聽證會上,許多政界要員和學者都表示應通過對華管制,使中國的科技和經濟水平與美保持50年的距離。目前,美國政府已敦促國會通過新的《出口管理法》,以對國家實施更為有效的出口管制方式,保護美國的國家安全利益。總體上今後美國將進壹步加大對華高技術出口管制的力度,尤其是軟件和高技術設備,並重點加強對我國核技術及導彈技術的監控等。
(六)環保和勞工標準壓力越來越大
環保和勞工標準是美國面向21世紀貿易政策的重要內容之壹。2000年美國已通過了《對貿易協定進行環保審議的指導原則》,對今後簽署每壹個貿易協定時就是否符合環保要求進行細致的分析和評估。今年8月1日,美國會參議院通過了《2002年貿易法》,其核心內容之壹是授予總統對外簽訂貿易協定的貿易促進授權(TPA)。目前美國與約旦簽訂的雙邊自由貿易協定中已納入了勞工與環保標準內容,今後美國可能以此為範本壓貿易夥伴就範。對中國而言,最大的影響主要來自美國的環保和勞工標準問題壓力,同時隨著國會加強幹預政府貿易協定簽署的權利,國會在對華貿易問題上將施加更大的影響。
三、前景展望
在貿易領域,美國壹直將中國視為新興大市場,美國經濟利益與對華貿易關系緊密結合在壹起,無論從出於將中國“融入世界經濟”還是從地區安全戰略出發,都不會毫無顧忌地損害對華貿易。貿易是處理好兩國關系的紐帶,必要時也是其達到某種政治目的的有效制裁武器。而美國作為我第二大貿易夥伴和第壹大出口市場,其重要地位他國尚無法替代。因此,發展和穩定中美經貿關系是兩個大國達成的***識,是不容置疑的。
首先,中美互為重要的貿易夥伴,由於中國加入WTO後,遵循WTO規則進行關稅與非關稅措施減讓,對美國產品的進口將有較大增長,中國對美國的貿易順差將逐步縮小。出口由於受到美國方面的進口激增保障條款和反傾銷措施等影響在短期內不可能有大的突破。到2005年前中美貿易增長將維持在年率13%左右的水平。
其次,中美貿易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於美國的對華貿易政策,據美國方面的分析,今後影響美國制定對華貿易政策的三個因素是:對華貿易逆差、美國內失業和中國執行WTO協議的情況。美國在推行其貿易政策時將利用中美入世協議,加大對中國市場的出口,為防止我更多的競爭力產品沖擊其國內產業,美國會更頻繁地啟動反傾銷調查程序、“301”條款等貿易制裁措施對我輸美產品設限。美國還可能會利用其國內立法破壞WTO規則,與我糾纏。但制裁是壹把雙刃劍,而且雙方貿易關系緊張,從長期來說對美國不利,對此美國也是持慎重態度的。美方對處理好同中國貿易摩擦的看法如下:
(壹)對中國過於嚴格會影響美方獲得促進中國作出努力的支持,也會危害其更廣泛的對外關系和安全問題,要求不嚴又會助長中國不履行的傾向和面臨國內貿易保護主義壓力。因此在初期階段不宜過多地在具體問題上找茬,更多的是推動中國在諸如規則的執行、國民待遇獲得上履行承諾而不應死死抓住個別的關稅問題或分離的市場準入問題。
(二)在中國市場上不要太突出,因WTO貿易規則也會維護中國的利益。
(三)利用不定期的場所,或雙邊的,或建立全新的機制解決貿易爭端,而不要過多訴諸WTO爭端解決中心。
(四)應該避免孤立,與他國合作。在20世紀80年代,美國曾經聯合澳大利亞***同對抗日本的汽車零部件出口,並且獲得了不錯的效果。美認為在中國加入WTO後也應該對它采取相應的政策。
意識形態的差異決定美對華貿易政策很復雜,經濟問題常常與政治問題交織在壹起。在近期內,中國對美國的貿易依賴強於美國對中國的貿易依賴,這決定了我在貿易摩擦和談判中處於不利的地位,必須慎重地處理好同美國的經貿關系。盡管前進的道路上問題還會很多,中美經貿發展的基礎是好的。尤其是中美WTO雙邊協定的簽訂和中國永久性正常貿易關系地位的確定,消除了長期以來阻擾中美關系改善和中美經貿發展的重大障礙,對今後中美經貿發展將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只要雙方***同努力,通過加強高層對話和雙邊磋商等有效機制,增進理解與信任,中美貿易前景是光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