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文娛動態 - 喪禮的入殮前後

喪禮的入殮前後

如果說上述各項不過都是壹些舊社會常有封建余毒的排場,下面再揭露壹下種種純屬迷信色彩的“過場”與舉動。

⒈轉咒 這個舉動是死者停放妥當後,請來幾個和尚在四周轉行念經,以示超度亡魂。而和尚也會做生意,如有的廟專門派和尚到處探聽察看,只要看到哪壹宅外立了幡桿,就搶著去轉咒。這以後所有念經活動就得請他們廟的人了,真是在死人身上找財路。

⒉迎材 這個節目很簡單,棺材入宅時,請壹位“全人”老太太,拿著壹升高粱和壹條紅布褲子,材到門口,將兩物放入空棺內,高喊“迎財”。同時孝婦們也哭喊“爹(媽)迎財呀!”

⒊入堿 所謂入殮先由陰陽生看好時辰,請來的吹鼓手先奏天津大樂。院內擺有旗、鑼、傘、扇,壹時鑼聲瘆人,由孝男抱屍頭部,孝女抱屍腳部,忤作用五尺長白布兜住中腰,放入棺內。用紅包(毛頭紙包大草紙)掖緊四周,放隨葬晶。再用新棉花蓋在臉的四周,叫做“開臉”。再由忤作用銀針蘸盆內清水,在臉上虛劃壹下,名曰“開光”。後用棉花蘸水擦壹下嘴、臉。當時孝子、女等都站在棺兩旁看著。這時茶房宣布壹切停當,請家屬過目有無不妥之處,此時亦是向遺體告別。茶房喊:“還有哪位看看?”如無人再看,由忤作放“子

蓋”,漆封口,後將大蓋浮蓋。眾人舉哀大哭,此時將佐錢紙摘下,放入紙人或紙牛肚內燒掉。

入殮後就開始早晚在靈前供飯。天亮時燒雞鳴紙,晚黑時燒黃昏紙各壹次。在供飯時孝婦等均要哭壹陣。在人死後將其所枕的枕頭先拆開壹小口放在棺材下邊,待出殯時將其內之物倒出燒掉,枕皮扔去,這叫“倒枕

頭”。

⒋燒包 用白紙疊好剪成網狀袋,其中裝入金銀紙錁子,口上插紅紙石榴花壹朵,每“七”(七天)燒壹次,壹“七”燒壹個,二“七”燒兩個,以此類推,直到七“七”為止。

⒌接三 死後第二天晚上唪經(男用和尚,女用道士),到子夜(夜十二時)後“送三”。念經者穿上法衣,敲打法器,上門外(或前院)的高臺念經,將各樣紙活在空地燒掉。與此同時在大門外臺後放草席,所有孝子及家屬、親友等都面向西方跪在席上(此舉是指死人在望鄉臺上最後壹次看望家中人)。念經的念到壹個階段,家人就大哭壹場。接著是“放焰口”。和尚念“召請各路鬼魂”,當念到死者名字,家人舉衣。和尚大座扔小饅頭,有的其中夾著銅錢。看熱鬧的小孩搶著撿。硬說是吃了不害怕,純屬迷信之談。

⒍唪經 壹般是棺靈在家中停放時間最少三到五“七”(期)(三十五天),最多七“七”,(四十九天)。並非天天念經,都是壹“七”壹個經。除去在家請的經外,還有至親“送經”。念壹棚經的價錢也不壹樣,壹般說壹次要花200至300多元錢(民國時用銀元)。

念經這個“節目”也很復雜。這壹天廟裏先派來送經箱的,事先布置,在棚內擺幾張桌子,掛紅緞繡花圍,桌子放佛像鏡框、香爐、蠟扡、各種法器(樂器)。桌前附近掛紅緞繡花“歡門”。棚內四壁掛十幀“水陸”,上畫十殿閻君。在門外幡桿上掛壹布幡。這都是廟裏的“排鋪”應做的工作。開始是和尚便裝(普通和尚服)

坐下念壹通,和尚念的壹般是金剛經(尼姑同),到下午“燒門子”時,排鋪向和尚喊壹聲“師傅們搭衣”,他們穿上繡花道袍(俗稱法衣),披袈裟,吹打法器。

⒎燒門紙 將黃昏時,和尚在前,由茶房托壹方盤,內放“疏”引路,後面是壹些紙活,再後面是帶孝的親戚,最後是本宅人和孝子。這些人排成壹列,行經規定的道路,然後到壹空地,茶房將托盤交給孝子,點著了“疏”,燒紙活。這些儀式完畢後,和尚仍歸本宅或暫回廟,晚上再來放焰口。

⒏放焰口 這個項目分兩種,壹是“接三”之後有壹場普通形式的放焰口,另壹種形式更為復雜,包括如下三點:①傳燈:先在靈臺下到經臺裝兩條連貫的鐵絲,上安滑輪。靈前放壹木仙鶴,其上有壹童子拜佛木偶,童子手中托壹木盤,可放三盞燈光。前後用白繩拉動,燈光是用黃白色綿紙疊好、剪成菊花形、其中放燈芯(或小蠟燭)。北京辦白事也有此習俗,即是在將死人放在吉祥板時就開始“散燈花”,其意義不外是以此引路燈送魂放亮,和天津大同小異。燈花的數目和死人的歲數成正比,每個燈花在繩上行走約二三分鐘,速度不能快。孝子壹直在靈前跪著,時間很長,有時得孝孫暫時代替。②渡橋。這是從靈前的繩上“跑幡”。③十王座。就是先在院內用桌子搭壹大經臺,約四張桌子碼起來拼湊成臺,***四層,有四米來高。念經的和尚均著法衣。四層高處正中坐著“大座”,手拿手鈴,頭戴五佛冠,兩邊的和尚各司吹打法器。如法鼓、鈸、鑼、磬、鐘、木魚、管、笙、笛等,而最下層坐穿黃衣紅袈裟的“長老”。孝子還要跪聽念經。這都是“北派”的舉動,其意義是超度。這其中茶房起著很大作用,他指導著孝子在場內的各種活動。

⒐家祭 頭道經後,正午家祭,孝子向靈前行三獻禮。

⒑開吊 家祭後算是“禮成”,此時可以接待前來吊唁的親友,門外有壹組吹鼓手,壹遇有客進門,他們就吹壹陣,通知宅內。靈臺上兩邊跪著孝子,臺中鋪著紅氈拜墊。客人壹上臺行禮,臺下細樂班開始吹奏(來客有較客氣的先將紅氈掀起再行禮),臺下有家屬專等謝客(單腿打扡),來客下臺,旁邊茶房打鐘,細樂停止,由“知客”(招待員)獻絹花壹朵掛在胸前,陪引至客棚休息。

⒒散帖 帖為深灰色或土黃色的折卷,外頁印“訃文”二字,內容文字為:不孝男XXX罪孽深重,不自殞滅,禍延

顯考諱XXX(妣X母X氏)痛於X年X月X日X時壽終正寢,距生於X年X月X日XX歲,不孝男侍奉在側,親視含殮,即日遵禮成服,哀此。訃聞 謹擇於X月X日禪經接三

X月X日首七·經送庫

X月X日辰刻發引

孤哀子泣血稽顙

(父死稱孤子、母死稱哀子)

族繁不及備載

這就是送帖的整個內容,封建禮教的又壹表現。

⒓題主 神主又稱“靈書”,是寫著死人姓名(有的帶官銜)的木牌位。講究的是用檀香木作的,帶座、帶木套。先是請書家名士寫神主,名曰題主。題寫時孝子去孝服、換吉服(青布袍子馬褂),跪在桌下的紅氈上,寫完後叩頭送客,然後送上席壹桌。

⒔點主 僅是在寫完的神主上點壹筆紅點,就要大費周折。點主所請的人要請有功名的文官,稱為“點主官”。被請者到喪宅時前邊鳴鑼開道,著官便衣、坐八擡大轎,另有長隨捧官服。到後在客廳更官衣,有“吉人”迎接,孝子穿“吉服”跪迎。在壹桌前落坐,兩旁有“陪主”。待點主官用新毛筆蘸朱砂在神主的主字上添壹紅點(也有孝子刺破中指再加個血點的)。陪主二人壹司蘸紅,壹司執筆。此後喪家須送敬儀或席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