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五號選擇在內蒙古四子王旗著陸,有什麽特殊含義?
中國嫦娥五號的壹舉壹動都引起了全世界的關註。這是近半個世紀以來的第二次人為登月采樣。於是,嫦娥五號的消息席卷了國內外各大媒體。嫦娥五號著陸組件完美著陸在月球正面,48小時內獲得2公斤月球樣品。升降器以霸氣姿態從月球表面起飛,升降器與變軌返回組件完美對接,月球樣品安全轉移,變軌返回組件與升降器成功分離,控制升降器與月球碰撞。嫦娥五號的下壹個過程是軌道返回組件返回地球,預計在途中進行三次軌道修正。當與地球的距離縮短到5000公裏時,軌道器和返回器將被控制在中國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四子王旗著陸。如果真的做到了這壹步,就意味著嫦娥五號月球的采樣已經完成。
有人不禁要問,嫦娥五號返回艙返回地球會不會撞到人?要知道四子王旗不是無人區,有21萬內蒙古人生活在25513平方公裏的沙質草原上,也就是說每平方公裏的人口密度只有8.23,為什麽不讓嫦娥五號返回者在新疆沙漠中登陸,壹個真正的無人區?人類飛船返回艙不是隨意降落,而是對地理環境和氣候環境有嚴格要求。比如國際空間站的宇航員返回地面,通常選擇在水中降落。但是,我國在選擇飛船返回艙的著陸地點時非常謹慎,選擇內蒙古的開闊草原,因為內蒙古草原有五個獨特的條件。
飛船可以在該區域上空多次轉圈通過,使返回艙可以選擇最佳時間著陸,大大增加了著陸的成功概率。開放空間便於返回艙安全平穩降落,不會因與特殊地形碰撞而受損。方便地面探測設備實時捕捉返回艙的高度,也方便人類尋找和發現。地面夠硬,但不能太硬。石頭多的地方太硬,有湖的地方不夠硬。內蒙古屬於沙質草原,正好符合這個要求。沒有巖石和湖泊,既不太硬也不太軟。即使以“潑水”的方式進行返航,返航者的返航仍然會面臨壹些挑戰。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返回艙再入速度高,時間長,表面溫度可達2000攝氏度以上。如果傳播到內部,會對月球的“土產”產生影響。因此,科學家們采取了壹系列措施來確保嫦娥五號返回者安全回家。
巧妙地設計返回者的形狀。返回者就像壹個蒸玉米面包,側面挖了壹個洞,洞裏有壹個推進器。返回者在大氣層飛行時,不僅會遇到阻力,還會產生壹定的升力。有了這個小小的升力,返回者可以成功地以半彈道跳躍模式返回。在返回者身上穿上“防熱服”。返回艙采用蜂窩結構的隔熱層,填充新的耐燒蝕材料。當溫度因氣動加熱而升高時,這種新材料可以有效地將回流器與熱流隔離開來。自主飛越黑障。已知返回者兩次高速進入大氣層時會出現“黑障”。高速摩擦會使返回者表面汽化,產生等離子鞘,屏蔽返回者與地面的接觸。雖然天地之間的交流在“黑障”期間被打斷,但並不意味著回歸者會失控。壹些重要的指令在進入“黑障”之前就已經寫入了回歸者,回歸者可以按照預設的內容執行指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