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文娛動態 - 東臺發繡作文 500字

東臺發繡作文 500字

發繡是浙江溫州人魏敬先獨創的技藝。是以頭發絲為原料,結合繪畫與刺繡制作的藝術品,多為國家收藏珍品或外交禮品。發繡是中國民間藝術苑的壹棵奇葩,她無法比擬的象征性,藝術性以及收藏價值已經並將讓更多國內外有識之士為之駐足。

東臺發繡,壹首古老而年輕的歌。 “發繡壹枝花,天下誰不誇,巧手拈秀發,銀針飛彩霞……”詞曲家這樣吟唱發繡。 發繡,運用頭發繡制的繡品。頭發具有特殊性能,堅韌光滑,色澤經久不褪。發繡以發代線,利用頭發黑、白,灰、黃和棕的自然色澤,以及細、柔、光、滑的特性,用接針、切針、纏針和滾針等不同針法刺繡。發繡白地黑線,適宜繡制摹線(白描)人物,山水和建築物等,人物壹般背景

較少。以質樸素凈取勝,繡品針跡細密,色彩柔和,風格獨特。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沈睡已久的的發繡絕藝在江蘇東臺奇跡般地復蘇,幾世絕響的古老藝術重新煥發了青春。 東臺弘緣發繡研究所

東臺成為發繡藝術新的發祥地絕非偶然。發繡在東臺地區的記載,最早見諸於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孔尚任的《西團遊記》,文中載:東臺附近的西團鎮(古屬東臺場)晾網寺裏藏有發繡觀音佛像,被推為發繡珍品。追根溯源,元末明初,農民領袖張士誠兵敗蘇州,不少身懷絕技的蘇州手工藝人流落裏下河地區,帶來了精湛的江南工藝美術。歷史有著驚人的重復,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壹場史無前例的政治運動驅使大批蘇南居民下放農村,許多藝人、畫師、繡女來到東臺……於是,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後,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東臺著力挖掘藝術寶庫,搶救文化遺產,新壹代發繡應運而生。吳雷是蘇州籍工藝師,他通過曾在東臺落腳的蘇州刺繡研究所創始人高伯瑜先生,請來了他的弟子、現代著名刺繡大師顧文霞女士作技術指導,在眾多畫師、繡女的***同努力下,用數月之久,東臺的第壹幅發繡品《秋風紈扇圖》終於誕生了。以此為起點,發繡這個古老而神秘的藝術綻放異彩,東臺也伴隨著發繡藝術而名揚海內外。 “中國發繡作為壹種東方藝術商品,走向了市場,面對的同樣是激烈的競爭。”東臺發繡藝人道出這番肺腑之言。

遠在唐代,有佛教信女剃下自己的頭發繡成大慈大悲的菩薩頂禮膜拜,成為發繡的最早記錄。後幾經沈浮,發繡逐漸成為壹門極富象征意義和美感,技術技巧要求很高的中國民間藝術。國內外多家博物館都收藏有中國發繡精品。並先後有十多件作品作為國禮相贈國際友人。發繡所用畫作主題多樣,包括中國山水畫,中國書法,人物畫像,動植物寫意等,富東方藝術氣息。其制作工藝復雜,耗工驚人。頭發經過收集,洗染和化學處理之後,被發繡藝人用之為線,歷經數月甚至數年的辛勤勞動才能完成壹幅發繡作品。因頭發有粗,圓,不服帖等特點,要讓作品達到“平,亮,均勻,自然”的效果,僅藝人們所用的針法就達近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