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懷特·戴維·艾森豪威爾人物簡介
德懷特·戴維·艾森豪威爾(DwightDavidEisenhower,1890年10月14日—1969年3月28日),美國第34任總統、五星上將,政治家,軍事家。
艾森豪威爾1915年畢業於西點軍校。1944年任歐洲盟軍最高司令,晉升為五星上將。1952年競選總統獲勝,成為美國第34任總統,1956年再次競選獲勝,蟬聯總統。1969年3月28日在華盛頓因心臟病去世,享年78歲。
艾森豪威爾任職8年期間,美國社會經歷了戰後最安定、繁榮的時期,上任後半年簽訂《朝鮮停戰協定》,支持所有反對蘇聯及***產黨的政權。(概述圖來源:白宮歷史協會官網)
中文名:德懷特·戴維·艾森豪威爾
外文名:DwightDavidEisenhower
國籍:美國
民族:日耳曼人
出生地:美國德克薩斯州丹尼森市
出生日期:1890年10月14日
逝世日期:1969年3月28日
職業:政治家、軍事家
畢業院校:西點軍校
信仰:基督教
主要成就:1944年任歐洲盟軍遠征軍總司令
1950年12月任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歐洲盟軍統帥
第34任美國總統(1953—1961)
代表作品:《遠征歐洲》、《受命變革》、《締造和平》、《悠閑的話》
所屬政黨:***和黨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1890年10月14日,艾森豪威爾生於美國得克薩斯州丹尼森。
1911年,艾森豪威爾考取美國海軍學院,卻因超齡而未被錄取,後經該州參議員推薦,考入美國西點軍校。
1915年,從西點軍校畢業並獲得少尉軍銜,赴得克薩斯州聖安東尼奧任職。
1916年,晉升為少校。
1921年,從陸軍坦克學校畢業。
1922年,調任駐巴拿馬的第20步兵旅參謀。旅長福克斯·康納將軍認為他很有發展前途,遂不惜時間和精力加以培養。
1923年,經康納幫助而進入陸軍指揮與參謀學校學習。
1926年,以第壹名的成績畢業後又經康納介紹而赴法國進行戰場考察。
1927年,在陸軍軍事學擠院深造。
軍旅生涯
1929年,赴陸軍部助理部長辦公室任職。
1933年,任參謀長麥克阿瑟的助手。
1935年,擔任菲律賓軍事顧問麥克阿瑟的高級助理。
1936年,晉升為中校。
1940年2月,調到駐加利福尼亞的第15步兵團任職,11月升任第3師參謀長。
1941年3月,升任第9軍參謀長;6月,出任第3集團軍參謀長,就在25年前開始任少尉的地方晉升為準將;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美軍基地,在珍珠港事件發生後第5天,馬歇爾電召艾森豪威爾速回華盛頓。他先任戰爭計劃處副處長,不久計劃處升格為作戰廳,又被任命為作戰廳長,隨後便升為少將。
1942年,任歐洲戰場美軍司令、北非戰場盟軍司令,晉升為中將、上將。
1944年,任歐洲盟軍最高司令,成功策劃指揮了盟軍開辟歐洲第二戰場的諾曼底登陸戰役,晉升為五星上將。
1945年,繼喬治·馬歇爾任陸軍參謀長。
1948年2月退役,任哥倫比亞大學校長至19極53年(但從1950年起壹直缺席而擔任北約司令)。
從政經歷
1952年,作為***和黨總統候選人參加競選總統獲勝,成為美國第34任總統
1956年,再次競選獲勝,蟬聯總統。
晚年生活
1960年,根據1951年2月批準生效的憲法修正案第23條關於總統只連任壹屆的規定,艾森豪威爾宣布不再競選總統。
1961年1月20日,離任總統。
1962年10月,古巴導彈危機期間,時任總統肯尼迪曾將機密告知艾森豪威爾並與他進行會談,商討應對方案。
1965年,心臟病復發,此後身體明顯衰弱,經常住院休養,很少公開露面,但聲望未減。
1969年3月28日,因心臟倀病發作搶救無效逝世,享年78歲,遺體被運到首都華盛頓供人瞻仰,有87個國家的總統、首相、特使前去參加葬禮;4月2日安葬於故鄉阿比林城。他的臨終遺言是:“我始終愛我的夫人,我始終愛我的兒子,我始終愛我的孫兒,我始終愛我的祖國。”
為政舉措
經濟方面
1954年,聯邦政府通過了補助壹億七千五百萬於州際高速公路系統的法案(Federal-AidHighwayActof1954included$175millionforInterstateSystem),緊接著在1956年簽署了這項法案以及“HighwayRevenueActof1956”,於是州際公路賴以發展的法源與基金得以確認。往後美國高速公路於是四面八方的蔓延生長,劃過無數都市,對美國經濟發展有重要作用。
1954年,為了消化國內的糧食庫存美國通過了對外援助的核心法令《農產品貿易開發與援助法》(又稱《480公法》),以無償與有償援助等方式對外提供糧食,從而開啟了制度化的對外糧食援助計劃。50年代末,美國將該計劃命名為“以糧食換和平”計劃,以突出利用糧食援助拉攏第三世界國家、遏制***產主義的功能。處理剩余農產品和為冷戰遏制戰略服務,成為這壹時期美國對外糧食援助政策的兩大目標。
外交方面
艾森豪威爾忐繼續推行冷戰政策,加速發展戰略空軍,使他成為世界冷戰格局形成的關鍵人物之壹。他支持所有反對蘇聯及***產黨的政權。
美國的全球遏制戰略在朝鮮戰爭中遭受了巨大的挫折。繼杜魯門後走馬上任的艾森豪威爾政府吸取了前任的教訓,對美國的遏制戰略做出了重大調整,調整後的戰略被稱為"新面貌"戰略。"新面貌"戰略以"用盡可能最小的代價取得對***產主義盡可能最大的威懾"為目的,其手段包括核威懾、聯盟政策、心理戰、秘密行動、與對手談判等。"新面貌"戰略自身存在著不可克服的矛盾和弱點,因而未能實現其預期的遏制目標。
戰後美國第二任總統艾森豪威爾繼續推行敵視和遏制新中國的政策,支持和控制退守臺灣的以蔣介石為首的中華民國政權,阻止新中國解放臺灣,由此引發了兩次臺海危機,它加劇了遠東的緊張局勢,進壹步惡化了中美關系,並在朝鮮戰爭中威脅對中國試用核武器,而這壹舉動之前麥克阿瑟也曾提出過,但遭到杜魯門總統的堅決反對,並撤銷了麥克阿瑟的司令職位。這些舉動使得中美關系長期處於敵對狀態,同時也正是由於美國的幹涉,使臺灣問題變得更加復雜化,臺灣問題仍是中美關系的癥結所在。
1957年,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向國會提出關於中東的特別咨文,並提交中東決議案。這壹決議的基本原則,被稱為“艾森豪威爾主義”。主要內容是:由國會授權總統動用2億美元給中東國家以經濟和軍事援助;總統有權應這些國家的請求提供武力援助,只要這些國家面臨“國際***產主義控制的任何國家的武裝侵略”。
軍事方面
1942年11月,作為北非遠征軍總司令,指揮實施北非登陸戰役。1943年2月任地中海戰區盟軍總司令,組織實施突尼斯戰役,結束北非戰事。
1943年,指揮西西裏島登陸戰役和意大利南部戰役,迫使意大利投降並對德宣戰。12月任盟國歐洲遠征軍最高司令。
1944年,指揮三百多萬盟軍官兵、二萬多艘戰船,在諾曼底成功搶灘登陸,指揮盟軍將德軍逐出法國,直搗德國腹地。拉開了盟軍反攻的序幕,也為二戰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個人作品
人物榮譽
個人生活
艾森豪威爾家境貧寒,其他的6個兄弟都沒有受高等教育,艾森豪威爾也只能免費進入西點軍校。他的母親是壹個和平主義者,不願自己的兒子從軍,但又不便阻攔。
1916年,艾森豪威爾與瑪麗·吉尼娃·杜德結婚。瑪麗比艾森豪威爾小7歲。艾森豪威爾在遠征歐陸之時,瑪麗留在美國。她1979年去世,亨年82歲。艾森豪威爾夫婦有兩個兒子。
子女:德懷特·杜德·艾森豪威爾、約翰·西爾頓·杜德·艾森豪威爾。
人物軼事
艾森豪威爾是壹位狂熱的高爾夫球迷,上任後在白宮裏修建了壹個推桿果嶺,這間接讓他之後的美國總統均熱衷於這項運動。他提出這個建議時,很多人反對,因為從建設費用到維護費用,全部開支都得政府掏錢,但最終艾森豪威爾還是力排眾議,如願建成了這個“第壹果嶺”。
根據壹本專門描寫美國總統打高爾夫的書——《發球臺的第壹人》的記載,艾森豪威爾在1953年元月宣誓就職時,美國總***有320萬高爾夫人口,當他離任時,這個數字翻了壹番。
據統計,艾森豪威爾8年白宮生涯壹***打過800輪18個洞。不過,直到1968年2月6日,在他去世前1年,艾森豪威爾高爾夫球生涯最期待的壹桿進洞才得以實現:在棕櫚泉的七湖鄉村俱樂部,104碼的第13洞,他用9號鐵徑直把球打進了洞裏,實現了這個“終生夢想”,當時他已經77歲。
2009年6月26日,在美國前總統艾森豪威爾逝世40周年之後,美國高爾夫球協會宣布,鑒於艾森豪威爾在其8年總統任上對高爾夫球運動普及的貢獻,決定將他選入世界高爾夫球名人堂,艾森豪威爾因而成為第壹位入選高爾夫球名人堂的美國總統。
人物評價
最有能力,最有效率,最忠誠的軍官之壹。(康納將軍評)
艾森豪威爾造就了戰爭,戰爭造就了艾森豪威爾。(時代雜誌評)
艾森豪威爾將軍在美國歷史上,在美國人民及全世界人民的心中占有獨特的地位(美國前總統尼克松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