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木雕有怎樣的發展史?
莆田木雕興於唐宋,盛於明清,素以“精微透雕”著稱。
北宋時期,五度為相的仙遊人蔡京曾召家鄉的工匠把京都宮廷器具與書畫工藝有機結合,制作出木雕家具,首開“莆田”木雕家具工藝先河。
宋代名畫、宋徽宗趙佶所作的《聽琴圖》中所畫的琴桌,就是蔡京呈獻給宋徽宗的興化木雕家具精品。
宋元時期,由於媽祖信仰的盛行,神像雕刻大量問世。仙遊縣楓亭海濱村靈應堂原存的幾尊南宋時期的媽祖神像,雕刻手法高明,風格古樸,甚為珍貴。
其中的壹尊木雕夫人像,神像頭梳“朝天髻”,高額高鼻,面寵豐滿,雙耳低垂,身著蟒袍,頸披雲肩,人物雕刻線條道勁如白描,衣褶采用陰刻手法,具有宋代木雕的特征。
宋末元初,莆仙民間雕刻藝人輩出,其中以林恢、林奕為代表的黃楊木雕門派,影響極廣,林氏所刻的梅妃江采萍、太師陳文龍的圓雕神像,工藝精致,惟妙惟肖。同時,宋末泉州港、楓亭港輸入菲律賓的紫檀、雞翅木等成為興化工匠的木雕原料,紅木木雕漸盛。
宋明兩代,興化科甲鼎盛,登進士第者千人,任宰輔、尚書等高官數百人。這些達官富紳府第和各類民居的建築構件、家具等,不乏精雕細刻之作。許多屋架、梁枋、鬥拱、懸鐘、門窗、圍屏等處,都有不少精美的人物、松梅、菊竹、花鳥、走獸之類的木雕圖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