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簡述長城的歷史?
長城資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陜西、甘肅、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山東、河南、青海、寧夏、新疆等15個省區市。根據此前文物和測繪部門的全國性長城資源調查結果,明長城總長度為8851.8公裏,秦漢及早期長城超過1萬公裏,總長超過2.1萬公裏。
1961年3月4日,長城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壹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7年12月,長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歷史:
長城是中國也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壹項古代防禦工程,自西周時期開始,延續不斷修築了2000多年,分布於中國北部和中部的廣大土地上,總計長度達50000多公裏。
自秦始皇以後,凡是統治著中原地區的朝代,幾乎都要修築長城。計有漢、晉、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宋、遼、金、元、明、清等十多個朝代,都不同規模地修築過長城。從修築長城的統治民族看,除漢族之外,許多少數民族統治中國的朝代也修長城,而且比漢族統治的朝代為多。清康熙時期,雖然停止了大規模的長城修築,但後來也曾在個別地方修築了長城,可以說自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到清代的2000多年壹直沒有停止過修築。據歷史文獻記載,有20多個諸侯國家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若把各個時代修築的長城加起來,有10萬裏以上,其中秦、漢、明3個朝代所修長城的長度都超過了1萬裏。
長城修築的歷史可上溯到西周時期,周王朝為了防禦北方遊牧民族儼狁的襲擊,曾築連續排列的城堡“列城”以作防禦。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為了爭霸,互相防守,根據各自的防守需要在邊境上修築起長城,最早建築的是公元前7世紀的“楚方城”,其後齊、韓、魏、趙、燕、秦、中山等大小諸侯國家都相繼修築了“諸侯互防長城”,用以自衛。其中,秦、趙、燕三國和北方強大的遊牧民族匈奴毗鄰,在修築諸侯互防長城同時,又在北部修築了“拒胡長城”,以後歷代君主幾乎都加固增修。這時長城的特點是東、南、西、北方向各不相同,長度較短、從幾百公裏到1000—2000公裏不等。為了與後來秦始皇所修萬裏長城區別,史家稱之為“先秦長城”。
查看全部39個回答
去長城保險要多少錢?2019年買重疾險,只看這壹款就夠了!!!
梧桐樹保險經紀有限..廣告?
遊長城攻略 壹般玩多久好?
遊長城攻略很多人想去北京遊玩,但是不知道好玩的路線,讓妳省去挑選酒店的煩惱,更有精品自駕遊線路攻略,帶您玩轉北京
重慶錦華國際旅行社..廣告?
相關問題全部
廣告象棋多少錢京東時尚,潮流尖貨在京東!
象棋多少錢-京東時尚,奢華大牌,潮流好物,刷新超低折扣價,實惠更多更貼心!
572020-05-04
長城的資料故事與歷史簡介
1、秦長城(秦始皇所築長城)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遣大將蒙恬北逐匈奴,又西起甘肅臨洮(今臨洮新添鎮三十墩村望兒)、東至遼東築長城萬余裏,以防匈奴南進,史稱秦長城。在固原地區境內,實際是在原先戰國時期秦,趙,燕三國長城的基礎上修建。東西橫貫西吉、固原、彭陽三縣。在固陽縣城北7公裏處的色爾騰山上,壹條蜿蜒的巨龍盤亙靜臥於崇山峻嶺之間。遠遠望去,雄偉壯觀,氣勢非凡。這就是世界八大奇跡之壹,是世界中古七大奇跡之壹,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秦長城。 2、明長城 明長城是明朝在北部地區修築的軍事防禦工程,亦稱邊墻,區別於由秦始皇所修的萬裏長城。國家文物局和國家測繪局采經近兩年的調查與測量,於2009年4月18日首次公布明長城數據:其東起鴨綠江畔遼寧虎山,西至祁連山東麓甘肅嘉峪關,從東向西行經遼寧、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內蒙、陜西、寧夏、甘肅、青海十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壹百五十六個縣域,總長度8851.8公裏。其中,人工墻體的長度為六千二百五十九點六公裏;壕塹長度為三百五十九點七公裏;天然險長度為二千二百三十二點四公裏。東部險要地段的城墻,用條石和青磚砌成那十分堅固。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蜿蜒六千余公裏,氣勢宏偉,是世界上的壹個奇跡。 3.孟姜女 孟姜女哭長城的傳說在民間廣為流傳,其夫萬喜良被魏王征召修築長城勞累饑餓而死,埋於長城之下。孟姜女尋夫哭至衛輝池山段長城,感動天地,哭塌長城,露出丈夫屍骨。
56 瀏覽6532018-05-08
長城的歷史簡介
發展起源 春秋戰國時期,燕趙國諸侯為了防禦別國入侵。修築烽火臺,並用城墻連接起來,形成了最早的長城。以後歷代君王幾乎都加固增修長城。它因長達幾萬裏,故又稱作“萬裏長城”。 據記載,秦始皇使用了近百萬勞動力修築長城,占當時全國總人口的二十分之壹。當時沒有任何機械,全部勞動都由人力完成,工作環境又是崇山峻嶺、峭壁深壑,十分艱難。長城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歷史達2000多年,今天所指的萬裏長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長城。古今中外,凡到過長城的人無不驚嘆它的磅礴氣勢、宏偉規模、艱巨工程與防患意義。它融匯了古人的智慧、意誌、毅力以及承受力。故此,長城是壹座稀世珍寶,也是藝術非凡的文物古跡,它象征著中華民族堅不可摧而永存於世的偉大意誌和力量,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也是整個世界的驕傲。明朝在“外邊”長城之外,還修築了“內邊”長城和“內三關”長城。“內邊”長城以北齊所築為基礎,起自內蒙古與山西交界處的偏關以西,東行經雁門關、平型諸關入河北,然後向東北,經來源、房山、昌平諸縣,直達居庸關,然後又由北向東,至懷柔的四海關、與“外邊”長城相接,以紫荊關為中心,大致成南北走向。“內三關”長城在很多地方和“內邊”長城並行,有些地方兩城相隔僅數十裏。除此以外,還修築了大量的“重城”。雁門關壹帶的“重城”就有24道之多。 據歷史文獻記載,有20多個諸侯國家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若把各個時代修築的長城加起來,大約有10萬裏以上。其中秦、漢、明3個朝代所修長城的長度都超過了1萬裏。中國新疆、甘肅、寧夏、陜西、內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天津、遼寧、吉林、黑龍江、河南、山東、湖北、湖南等省、市、自治區都有古長城、烽火臺的遺跡。 折疊戰國時期 萬裏長城景色 萬裏長城景色 中國北方的長城,開始於戰國時期,秦、趙、燕三國。[2] 秦趙燕為何要在北邊修築長城,這要從戰國時期的形勢說起。戰國時期,是我國黃河長江中下遊地區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轉變時期,諸夏文化與秦、楚、吳、越文化的交流與融合,統壹的趨向日益強烈。當時進行封建改革的魏、趙、韓、楚、齊、秦、燕七國強盛之後,進行兼並戰爭,謀求以武力統壹黃河、長江中下遊地區。這時,陜北、晉北、冀北和內蒙古草原上的少數民族主要是匈奴也強大起來,不斷擄掠秦、趙、燕三國北部邊境。秦國北方有義渠和匈奴;趙國西北有林胡、樓煩,北有襜襤、匈奴;燕國北界有東胡。自戰國中期以來,他們不斷擄掠秦、趙、燕三國北部地區。由於他們善於騎射,長於野戰,采取突然襲擊,來去飄忽,難於捉摸,顯示出很強的戰鬥力。而秦、趙、燕在戰國中期的作戰部隊主要是步兵和戰車,穿著寬衣大袖的服裝,行動遲緩,日行30至50裏,自然不能阻止匈奴、東胡的襲擊和擄掠。這不僅使三國北部人民的生命財產受到嚴重威脅,生產遭到嚴重破壞,而且大大影響了三國的統壹事業。針對這種被動局面,三國便先後進行兵制改革和在北部修築長城。 秦國自商鞅開始變法,推行富國強兵。軍隊逐漸改變成步兵和騎兵,並以軍功論賞和升遷,因此軍隊的戰鬥力增強,所向無敵。惠文王六年(前332)和十年,先後大敗魏國,奪取魏西河郡(今陜西洛河流域)和上郡(今陜西東北部)地。為了防止匈奴人南掠,昭王下令於隴西、北地、上郡北部邊境修築長城,並派軍駐守。 趙國於武靈王十九年(前307)始改革兵制,行胡服騎射。自此兵力遂強。二十年,武靈王西略林胡地,至榆中,林胡王獻馬降服,才班師而歸。二十六年(前300),破中山,攘地北至燕、代(今山西北部),又西北拓地至雲中、九原(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至烏加河地區)。於是,下令築長城,自代並陰山(今內蒙古大青山、烏拉特山)而西,直抵大河(今內蒙古烏加河),而置代郡、雁門、雲中郡,以防匈奴南下擄掠。為了專門經營西北,次年,他讓位於其子惠文王何,自號主父。惠文王二年(前297),主父出代,至西河(今山西、內蒙古間之黃河),破樓煩王而致其兵。 燕國是戰國七雄中最弱的壹個,南臨強齊與新起的趙國,北逼於東胡。直到燕昭王即位(前311)以後,發憤圖強,招納各國賢能之士,實行改革,燕國才強盛起來。其時東胡強大,經常南掠燕國北部地區。燕君為了保持北部的安寧,被迫向東胡王媾和,而以大將為人質。昭王時,秦開質於東胡,他智勇雙全,東胡王甚信之,因此行動自由,得以了解東胡南部的山川險要、布防情況與軍隊的活動規律。歸國之後,即率大軍襲擊東胡,大破之,東胡卻地千余裏。又“度遼東而攻朝鮮”拓地至浿水(今朝鮮清川江)。於是,“燕亦築長城,自造陽(今河北康保縣與內蒙古太仆寺旗)至襄平;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以拒胡。” 綜上所述,戰國時期,秦、趙、燕之所以在北邊修築長城,是為了防禦匈奴、東胡等民族的劫掠,殺傷。 萬裏長城-南長城 萬裏長城-南長城 南長城 1.楚國長城以楚、齊、魏、韓、中山國為代表的南長城,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淡出我們的記憶。 楚長城築於楚懷王三十年之前,當時稱作“方城”。其位置當從今河南泌陽北到葉縣,經內鄉東北而達湖北竹山縣境內,用於防禦鄰國的進攻。 2.齊國長城 齊長城是利用堤防連接山脈陸續擴建而成的,在齊國南部,西起今山東平陰縣東北,至膠州市南的大朱山東入海,結構主要有土築和石砌兩種。 3.中山國長城 中山長城是為了防禦西南趙、晉的侵擾修築的。築於趙成侯六年(前369 )。其位置在今河北、山西交界的地區。 4.魏國長城 魏長城有兩道:壹是西北的防秦和防戎長城(河西長城),二是南長城(河南長城)。河西長城是魏惠王在位時,利用西部邊境上洛水的堤防擴大而修築的,南起今陜西華縣華山北麓的相元洞,達內蒙古的固陽。魏惠王晚年,修築了保護國都大梁的南長城,經今河南原陽縣境轉向東南,向西直達新密市。 5.韓國長城 長城先為鄭國所築,後韓滅鄭,繼續修築使用。 折疊漢朝時期 萬裏長城景色 萬裏長城景色 漢初,匈奴乘中原戰亂,越過秦蒙恬所築長城,復與漢以戰國秦、趙、燕長城為界。由於這條長城年久失修,北方守軍稀少,因此,強大的匈奴不斷進入長城以內擄掠,壹直深入到代谷、太原、西河、上郡、北地等郡,漢高祖、惠帝、文帝、景帝被迫對匈奴采取和親政策;嫁公主給單於為閼氏(即王後),並賜予大量的財物。但是,就是這樣壹條破爛不堪的長城,也在壹定程度上發揮了軍事防禦作用如果不是匈奴大軍,壹般不能進入長城擄掠。其次,如果守將得力,縱有匈奴大軍,也進不了長城。程不識也是守長城的名將,與李廣齊名,他治軍很嚴,隨時防禦匈奴突襲,匈奴也不敢來犯,也說明戰國長城起了壹定作用。其後衛青、霍去病、公孫賀、公孫敖等出擊匈奴,均以趙、秦長城為進攻退守的主要據點。這表明,直到西漢前期,戰國秦、趙、燕長城仍在發揮軍事防禦作用,雖然它的防禦能力已大不如戰國時期了。直到漢武帝把匈奴趕到漠北以後,修復蒙恬所築秦長城和修建外長城,這條戰國秦、趙、燕長城才被放棄,它的軍事防禦作用也才隨之終結。 明長城 修復後的長城為明長城,又張居正部下戚繼光所督築,秦代長城已成為廢墟 然而戚繼光修建的長城又有南山嶺長城,八達嶺長城(為實行張居正的:壹條鞭法)所修建
34 瀏覽12012017-11-22
長城的歷史簡介,越簡越好
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是壹道高大、堅固而連綿不斷的長垣,用以限隔敵騎的行動。長城不是壹道單純孤立的城墻,而是以城墻為主體,同大量的城、障、亭、標相結合的防禦體系。 長城資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陜西、甘肅、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山東、河南、青海、寧夏、新疆等15個省區市。 其中陜西省是中國長城資源最為豐富的省份,境內長城長度達1838千米。根據文物和測繪部門的全國性長城資源調查結果,明長城總長度為8851.8千米,秦漢及早期長城超過1萬千米,總長超過2.1萬千米。 擴展資料 象征意義 萬裏長城自構築的那天起,就成為中華民族大壹統的象征,2000多年來,任何人都沒有能從認識上割裂萬裏長城,因而也就無法割裂中華民族。 長城對中國人來說,是意誌、勇氣和力量的標誌,象征著中華民族偉大意誌和力量。《義勇軍進行曲》的長期傳唱,使長城在人們心目中已升華為勤勞、智慧、百折不撓、眾誌成城、堅不可摧的民族精神和意誌,增強了中華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和愛國熱情。 擴展資料 百度百科-長城
87 瀏覽105702019-11-14
有關於長城的歷史資料。
長城是中國也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壹項古代防禦工程,自西周時期開始,延續不斷修築了2000多年,分布於中國北部和中部的廣大土地上,總計長度達5萬多千米。 自秦始皇以後,凡是統治著中原地區的朝代,幾乎都要修築長城。計有漢、晉、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宋、遼、金、元、明、清等十多個朝代,都不同規模地修築過長城。 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是壹道高大、堅固而連綿不斷的長垣,用以限隔敵騎的行動。長城不是壹道單純孤立的城墻,而是以城墻為主體,同大量的城、障、亭、標相結合的防禦體系。 擴展資料長城的代表地段: 1、山海關 山海關被稱為“天下第壹關”,位於河北省秦皇島市東北15千米,是萬裏長城的入海處。全長26千米,主要包括:老龍頭長城、南翼長城關城長城、北翼長城、角山長城、三道關長城及九門口長城等地段。老龍頭長城是長城入海的端頭部分。 山海關是明代創建“衛所兵制”的產物,明代的“屯田制”和改革政策又對山海關的鞏固和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鎮北臺 鎮北臺位於歷史文化名城陜西省榆林市,距城區約3千米,建於明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是萬裏長城中最為宏大、氣勢最為磅礴的建築。 也是萬裏長城上最雄偉的軍事要塞和觀察所,有中國長城“三大奇觀之壹”(東有山海關、中有鎮北臺、西有嘉峪關)和“天下第壹臺”之稱。據險臨下,呈方形,***4層,高30余米,占地面積5056平方米。 3、嘉峪關長城 嘉峪關長城位於甘肅省嘉峪關市西南隅,因建於嘉峪山麓而得名,是明長城西端起點,建於明洪武五年(1372年),是明長城沿線保存最完整的壹座城關,河西第壹隘口,也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壹站。 城關由內城、外城和城壕組成的完整防禦體系,黃土夯築而成,外包城磚,堅固雄偉。關城平面呈梯形,面積3.35萬余平方米,城墻總長733米,高11.7米。 百度百科-長城
77 瀏覽42922020-04-08
長城的簡介和資料
長城(The Great Wall) 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奇跡,因長度逾萬裏,故又稱作“萬裏長城”。自秦朝開始,修築長城壹直是壹項大工程。據記載,秦始皇使用了近百萬勞動力修築長城,占當時全國總人口的1/20,當時沒有任何機械,全部勞動都得靠人力,而工作環境又是崇山峻嶺、峭壁深壑。可以想象,沒有大量的人群進行艱苦的勞動,那是根本無法完成這項偉大而艱巨的工程,裏面有這古代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長城在中國歷史的長久歲月中,許多封建王朝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曾經對它進行過多次修築;我國古代千千萬萬勞動人民為它貢獻了智慧,流盡了血汗,使它成為世界壹大奇跡。不論是巨龍似的城垣,還是扼居咽喉的關隘,都體現了當時設防的戰爭思想,而且也標誌著當時建築技術的高度成就。編輯摘要目錄-[ 隱藏 ] 1概況 2起止點 3建築構造和建築材料 4歷史 5防禦工程體系 6現在的作用 7帶的經濟結構與民族格局 8帶的民族關系 9文化遺產 10山海關長城 11有關長城的傳說 12修建長城的歷史人物功過 13也是個天文學名詞 14太空視野中的長城 15別名 16齊長城 17唐長城 18目前現存幾段長城 19關於長城的經典文學作品 20軍事意義 編輯本段|回到頂部概況 長城(The Great Wall) 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奇跡,因長度逾萬裏,故又稱作“萬裏長城”。自秦朝開始,修築長城壹直是壹項大工程。據記載,秦始皇使用了近百萬勞動力修築長城,占當時全國總人口的1/20。當時沒有任何機械,全部工程都得靠人力,而工作環境又是崇山峻嶺、峭壁深壑。可以想象,沒有大量的人群進行艱苦的勞動,那是根本無法完成這項偉大而艱巨的工程。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各國為了防禦別國入侵,紛紛修築烽火臺,並用城墻連接起來,形成最早的長城。而後歷代君王大都加固增修。長城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明長城的總長度為8851.8千米,其中人工墻體長度為6259.6千米,壕塹和天然險長度為2592.2千米。 “因地形,用險制塞”是修築長城的壹條重要經驗,在秦始皇的時候已經把它肯定下來,司馬遷把它寫入《史記》之中。以後每壹個朝代修築長城都是按照這壹原則進行的。凡是修築關城隘口都是非曲直選擇在兩山峽谷之間,或是河流轉折之處,或是平川往來必經之地,這樣既能控制險要,又可節約人力和材料,以達“壹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效果。修築城堡或烽火臺也是選擇在“四顧要之處”。至於修築城墻,更是充分地利用地形,如像居庸關、八達嶺的長城都是沿著山嶺的脊背修築,有的地段從城墻外側看去非常險峻,內側則甚是平緩,收“易守難攻”之效。在遼寧境內,明代遼東鎮的長城有壹種叫山險墻、劈山墻的,就是利用懸崖陡壁,稍微把崖壁劈削壹下就成為長城了。還有壹些地方完全利用危崖絕壁、江河湖泊作為天然屏障,真可以說是巧奪天工。長城,作為壹項偉大的工程,成為中華民族的壹份寶貴遺產。 2001年06月25日,長城作為春秋至明時期古建築,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特殊關口的名稱---門] 在萬裏長城上有許多關口。這些地方多以“關”、“口”命名。而在張家口的長城處,卻以“門”命名,謂之“大境門”。 明朝在“外邊”長城之外,還修築了“內邊”長城和“內三關”長城。“內關”長城以北齊所築為基礎,起自內蒙古與山西交界處的偏關以西,東行經雁門關、平型諸關入河北,然後折向東北,經來源、房山、昌平諸縣,直達居庸關,然後又由北而東,至懷柔的四海關、與“外邊”長城相接,以紫荊關為中心,大致成南北走向。“內三關”長城在很多地方和“內邊”長城並行,有些地方兩城相隔僅數十裏。除此以外,還修築了大量的“重城”。雁門關壹帶的“重城”就有24道之多! 長城位於中國的北部,它東起鴨綠江,西至內陸地區甘肅省的嘉峪關。橫貫河北、北京、內蒙古、山西、陜西、寧夏、甘肅等七個省、市、自治區,全長約6700公裏,約13300裏,在世上有“萬裏長城”之譽。 它東西南北交錯,綿延起伏於我們偉大祖國遼闊的土地上。它好像壹條巨龍,翻越巍巍群山,穿過茫茫草原,跨過浩瀚的沙漠,奔向蒼茫的大海。根據歷史文獻記載,有20多個諸侯國家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若把各個時代修築的長城加起來,大約有10萬裏以上。其中秦、漢、明3個朝代所修長城的長度都超過了1萬裏。現在我國新疆、甘肅、寧夏、陜西、內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天津、遼寧、吉林、黑龍江、河南、山東、湖北、湖南等省、市、自治區都有古長城、烽火臺的遺跡。其中僅內蒙古自治區的長城就達3萬多裏。編輯本段|回到頂部起止點 根據歷史文獻記載,長城超過5000公裏的有三個朝代:壹是秦始皇時修築的西起臨洮,東止遼東的萬裏長城;二是漢朝修築的西起今新疆,東止遼東的內外長城和烽燧亭障,全長1萬多公裏;三是明朝修築的西起嘉峪關,東到鴨綠江畔的長城,全長8851.8公裏(2009年修訂)。若把各個時代修築的長城總計起來,大約在5萬公裏以上。這些長城的遺址分布在我國今天的新疆、甘肅、寧夏、陜西、山西、內蒙古、河北、北京、天津、遼寧、黑龍江、河南、湖北、湖南和山東等10多個省、市、自治區。其中僅內蒙古自治區境內就有遺址1.5萬多公裏。其次是甘肅的長城。 由於時代久遠,早期各個時代的長城大多殘毀不全,現在保存比較完整的是明代修建的長城。所以壹般人談長城,主要指的是明長城。所稱長城的長度,也指的是明長城的長度,明長城西起嘉峪關,東達鴨綠江畔。 以下是我國研究長城的專家羅哲文寫的壹副對聯《長城贊》: 起春秋,歷秦漢,及遼金,至元明,上下兩千年。數不清將帥吏卒,黎庶百工,費盡移山心力,修築此偉大工程。堅強毅力,聰明智慧,血汗辛勤,為中華留下巍峨豐碑。 跨峻嶺,穿荒原,橫瀚海,經絕壁,縱橫十萬裏。望不斷長龍烽垛,雄關隘口,猶如玉帶明珠,點綴成江山錦繡。起伏奔騰,飛舞盤旋,太空遙見,給世界增添壯麗奇觀。 編輯本段|回到頂部建築構造和建築材料 長城在中國歷史的長久歲月中,許多封建王朝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曾經對它進行過多次修築;我國古代千千萬萬勞動人民為它貢獻了智慧,流盡了血汗,使它成為世界壹大奇跡。不論是巨龍似的城垣,還是扼居咽喉的關隘,都體現了當時設防的戰爭思想,而且也標誌著當時建築技術的高度成就。例如,明朝時期,隨著封建經濟的高度發展,建築業也體現了規模巨大的生產流程和比較科學的燒制磚瓦作坊。因此磚的制品產量大增,磚瓦已不再是珍貴的建築材料,所以明長城不少地方的城墻內外檐墻都以巨磚砌築。在當時全靠手工施工,靠人工搬運建築材料的情況下,采用重量不大,尺寸大小壹樣的磚砌築城墻,不僅施工方便,而且提高了施工效率,提高了建築水平。其次,許多關隘的大門,多用青磚砌築成大跨度的拱門,這些青磚有的已嚴重風化,但整個城門仍威嚴峙立,表現出當時砌築拱門的高超技能。從關隘的城樓上的建築裝飾看,許多石雕磚刻的制作技術都極其復雜精細,反映了當時工匠匠心獨運的藝術才華。編輯本段|回到頂部軍事意義 長城既是農耕民族的防禦前線,也是向遊牧民族發動反擊的前進基地。長城後側縱深配備機動的軍隊以因應戰事,而長城還不是防禦的最前線,而是攻擊起始線,和交通線,在長城前方部署的觀察哨深入到極遠處,前線在長城以北壹千公裏。在古代,遊牧騎兵有優良的機動能力和強大的攻擊力,但是對於城垣防禦體系卻無能為力,因此長城的修建
29評論
快樂陳大寶59
這是神的文章
lxc42147
謝謝,妳給了我很大的幫助
快樂陳大寶45
好
查看全部29條評論
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