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文娛動態 - 地理,我國使用稭桿覆蓋技術主要是在a春夏季節b春秋季節

地理,我國使用稭桿覆蓋技術主要是在a春夏季節b春秋季節

妳好,稭桿覆蓋技術是指作物收獲後稭桿留在田地裏,可以截留水分,增加土壤的有機質含量的壹種做法。

所以使用季節是作物收獲的季節。比如秋季。

參考資料:

留茬免耕稭稈全程覆蓋技術

我國西部地區人均土地多,日照充足、溫差大,富有開發潛力。但農業多以旱作為主,自然降水的利用率不足30%,是典型的雨養農業區。隨著全球氣候的變暖,幹旱日以頻繁發生且持續時間長,影響範圍大,嚴重制約了農業及農村經濟的持續發展,也阻礙了西部大開發的進程。因為西部缺少水源,解決農田幹旱問題,以提高自然降水的利用率是該技術的主要突破口,該技術是發展旱作節水農業的新途徑,和開發新水源相結合,農藝與生物措施相結合,兼具經濟和生態效益的技術。該技術可以有效解決幹旱、充分發揮旱作節水農業的潛力。我國西部存在的第二個問題是日益嚴重的水土流失和沙塵暴頻繁發生。我國西部半幹旱地區,大約有3300萬公頃(4.95億畝)秋、冬、春三季裸露的幹旱耕地,約占我國耕地總面積的1/3以上,它是我國水土流失的最大源頭。裸露、松軟的土地又為沙塵暴的頻發創造了條件,造成土壤肥力的流失、生態環境的惡化,農業生產力水平低,農產品品質差,這在壹定程度上是由於傳統耕作法的不當引起的。傳統耕作法所保蓄的水分有限,難以克服幹旱威脅,又極易引發水土流失、沙塵暴及土壤肥力的遞減,必須改革傳統耕作法應用新的耕作措施。早在30年代,美國吸取1933年“黑風暴”的教訓,迅速采用了新的耕作方式——免耕法。“黑風暴”至此銷聲匿跡,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得以提高,生產成本大幅度降低。70年代以來,世界上許多國家了為保護寶貴的土地資源,都非常重視免耕法。加拿大、澳大利亞及前蘇聯都相繼采用了免耕法,均取得良好的效果。在國內,山西省從1993年開始研究實施被國外稱為免耕法的保護性耕作,至今已推廣到31個縣。陜西省農科院合陽旱地農業試驗站,從1983年開始試驗研究“留茬少耕或免耕稭稈全程覆蓋”使自然降水的保蓄率由傳統耕作方式的25%—30%提高到50—65%,使自然降水達到了“就地攔蓄、就地入滲”、防止了水土流失、沙塵暴的發生,有效解決了農田幹旱。農業部前副部長路明稱“保護性耕作再加上精細農業可能是中國農業現代化的壹個模式”。發展保護性耕作符合當今生態農業、有機農業的趨勢,有利於農副產品的就地利用,形成用地與養地的良性循環,維持農業的持續發展。“留茬少耕或免耕稭稈全程覆蓋”技術是保護性耕作中的主要內容,它符合我國西部地區雨養型農業的特點,具有創新性、先進性和可行性,通過對農田全程留茬稭稈覆蓋,可使地面冬春不裸露,夏秋披上綠裝,有效地防止幹旱、水土流失和沙塵暴,有利於農作物的高產穩產,生產出生態有機食品。

“留茬少耕或免耕稭稈全程覆蓋”技術1993年通過陜西省科委鑒定,有關專家認為“高留茬全程覆蓋配套技術在提高水分利用率方面國內領先,建議上報成果,大面積推廣”。以該技術為核心的項目“渭北旱塬高留茬少耕全程覆蓋小麥高產栽培技術研究”獲陜西省人民政府三等獎。

該技術仿森林生態原理於農田,收割農作物時,把茬子留得高壹些(小麥10cm,谷子15cm,玉米20cm),不耕地,用農作物稭稈或從陡坡上割來的沙打旺等有機物覆蓋地表(在25°以上的陡坡地上種植耐旱的沙打旺)。留茬相當於雜草和灌木的根茬,所蓋的稭稈和沙打旺,相當於枯枝落葉,攔蓄降水,減少蒸發,使自然降水得以“就地攔蓄、就地入滲”,不產生徑流。在留茬固定的覆蓋物覆蓋下,不產生塵暴。因為覆蓋物和殘茬都是枯死物,不蒸騰水分,因此土壤貯蓄的水分大大增加。用穴播、穴施肥的方法種植農作物和經濟林如小麥、玉米、大棗、仁用杏等,就不會因為幹旱而不能高產穩產。腐爛的稭稈增加了土壤有機質和養分,使資源得到重復利用,農業得以持續發展。該技術以保水、保土為主要目的,盡量增加地面覆蓋物以畝蓋草650—750kg為宜要求蓋實蓋均勻;小麥品種選用抗病強冬性、耐旱、既產籽又產草的冬豐壹號,石86-5144、晉麥47等品種;玉米品種選用陜單911。播種時,盡量少動地面覆蓋物,選用陜西戶縣興農機械廠生產的滾筒式覆蓋施肥播種機,該機使施肥、播種、覆土、鎮壓等多道工序壹次完成,播種效果好;由於地面有農作物稭稈覆蓋,容易滋生雜草和病蟲害所以特別要註意防治,具體的方法是休閑期如有雜草,噴除草劑克蕪蹤;播前田間如有蝗蟲、蟋蟀等,噴甲敵粉(1.5kg/667m2),種子用3911處理,出苗後如有雜草(雙子葉類)噴“杜邦巨星”除草劑;返青後噴氧化樂果壹次。春玉米、谷子冬季整稈覆蓋,並在覆蓋物上點片地壓些土堆以防被大風吹跑,播種時用戶縣興農機械廠生產的2BMF-2型滅茬覆蓋免耕播種機,先打碎玉米稈,播種抗病的陜單911品種,有草時噴農民樂除草劑防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