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文娛動態 - 妳覺得《瘋狂動物城》最吸引妳的是什麽?

妳覺得《瘋狂動物城》最吸引妳的是什麽?

想象力天馬行空,笑點俯拾皆是,人設細膩,細節精確到毛發,還有對《教父》和《毒師》的致敬……當然,最值得壹看的,仍是電影講的故事。

在這部電影中,迪斯尼不再滿足於僅僅講述壹個“努力就能成功”的傻白甜夢想故事來哄小孩子,而是深度進化到成人才能看懂的政治寓言:

權力是如何利用偏見來變現的,以及偏見演變為“多數人暴政”的潛在危險。

個人覺得,《瘋狂動物城》很可能成為劃時代的作品,它讓我想起了奧威爾的傑作《動物農場》。

本文有劇透。

1.

故事發生在“瘋狂動物城”。在這裏,食肉動物(人口占10%)努力克服千年來的野蠻天性,與食草動物(人口占90%)和平***處,***同營造壹個烏托邦式的動物樂園。

從表面上看,這個城市是令動物向往的。城市體系中,根據每個動物的身材、習性精心設置了不同種類的門、通道、房屋以及其他生活裝置,處處流露出對不同個體的尊重。

但“現實世界並不像標語上說得那麽美好,而是既復雜又殘酷”。

完美的表層之下,“瘋狂動物城”湧動著偏見的暗流。食草動物對食肉動物DNA裏遺傳的野蠻天性深深恐懼,覺得最好給他們都戴上嘴套;食肉動物則對食草動物的不信任心懷不滿。

故事主角、鄉下兔姑娘朱迪,從小到大都飽受偏見之苦。朱迪的夢想是成為歷史上第壹個兔子警察,但父母認為,兔子“種胡蘿蔔”似乎更加現實。

同鎮的狐貍也嘲笑朱迪的警察夢,認為她不過是個“愚蠢的兔子”。

後來,朱迪通過努力,終於成為警察,可她還要面對種族、職場的雙重偏見(這裏甚至還可能包含性別偏見)——上司牛局長認為,犀牛、大象等警員更加可靠,至於壹個兔子,只能去街頭貼罰單。

作為偏見的受害者,朱迪在工作中努力消除動物們之間的偏見。在偵破14個動物失蹤案中,朱迪還和食肉動物狐貍尼克成為搭檔,建立了互信關系。

不幸的是,偏見和暴力壹樣,藏在人心深處。妳自以為不是個有偏見的人,其實未必。

朱迪解救了城內失蹤的十四個動物,成了城市英雄。在新聞發布會上,朱迪說出了作為壹個食草動物所潛藏在心底的恐懼和偏見——“食肉動物會野蠻化”。

動物城內騷動了,食草動物的偏見集體爆發,食肉動物面臨及其危險的處境,連好朋友狐貍尼克也不能忍受朱迪,棄她而去。

朱迪意識到自己犯下了大錯,後悔不已,辭去了警察工作。

但動物失蹤的背後,卻隱藏著壹個巨大的陰謀——原來,這些食肉動物野蠻化,都是人為——不,動物為——造成的。

看起來人畜無害、老實巴交、樂於助人的羊副市長,其實是個腹黑的陰謀家。

她先利用食肉動物野蠻化,搞掉了政敵獅子市長,又計劃利用食草動物的集體偏見,形成“多數人暴政”的局面,把肉食動物統統趕出動物城,建立純粹食草動物的烏托邦……

看著眼熟不?和當年希特勒的手法相似。

當然了,朱迪最終成功逆襲,力挽狂瀾,不細說了。

羊並不像想的那麽老實,兔子並不像想的那麽愚蠢,狐貍也並不像想的那麽狡猾。

老實、愚蠢、狡猾,很多時候是來源於妳我心中的偏見。

2.

把敘事視角放在偏見(或歧視)上的美國電影有很多,最著名可能是2004年奧斯卡最佳影片《撞車》了。

《撞車》以多民族、多文化相互交融的城市洛杉磯為背景,反思了人們日常生活中存在的種族歧視和文化偏見。

這種深植人心、毫無理性的偏見,往往是導致民族、團體、個人之間互相憎恨、甚至訴諸暴力的禍根。

在美國歷史上,社會偏見被政客利用而導致的暴力行為並不少見(政客通常同時利用“偏見+信息誤導+集體無理性”三個要素動員民間暴力),南北戰爭、排華法案(1882)、麥卡錫主義、對亞洲移民的明文限制(1965)……

事實上,種族歧視和文化偏見的幽靈,壹直徘徊在美國社會之中,從來沒有真正散去。幸運的是,從政府到民間,從正式立法到文藝作品,美國人從不忌憚對偏見、以及對偏見引發暴力的反思。

這種反思已經在社會上達成壹些***識——無論妳是政治家還是學者,是作家還是演員,只要從嘴中說出了對少數族裔、女性、少數群體(比如同性戀)的歧視性語言,立馬會引來全社會的聲討。

這種深入的討論和反思,為社會織成了壹道安全網——某個政治人物登高壹呼,群眾群起響應,用多數人暴政來消滅少數人自由的情況,不太容易出現了。

就像《撞車》中,最終個體的認知會對偏見行為自動糾錯。

就像美國社會反對亞利桑那州政府通過修“隔離墻”來排斥墨西哥裔非法移民。

3.

需要警惕的是,偏見在我們社會中,同樣盛行。

比如地域偏見。

城裏人和農村人、上海人和外地人、北京人、河南人、東北人……每個地域的人們都被統壹打上壹個汙名化的標簽,然後不假思索地用這個標簽概括壹切問題。

最近壹次是“哈爾濱天價魚”事件中部分網民對“東北人”的無理性攻擊。

網上流傳的世界地圖,玩笑和偏見並存。網上還有很多比這個更惡毒的中國偏見地圖。

還有職業偏見。

以前壹般都說農民工如何如何,現在的職業偏見更加細化,醫生如何,法官如何,城管如何……每種職業都被臆測成某種具體惡行,法官=不公正,醫生=收紅包,城管=打人,然後用臆測得出的結論來粗暴地對待每個個體。

最近的壹次出現在法官馬彩雲被槍殺後,部分網民憑主觀臆測對她的人身攻擊。

至於階層偏見,那就更普遍了,仇官仇富的情緒彌漫網絡。

比偏見更可怕的是拒絕反思。

事實上,有偏見的心靈,更容易被信息誤導,被人為誤導。因為偏見者“詮釋壹個模糊的情報時,他們只看他們想要的壹面”。

不但不反思,有的人還引以為榮。壹旦發生熱點事件,立即從心中的偏見出發,不假思索,不加分析,迅速站隊,然後在互聯網上展示自己的語言暴力——不要小看網絡暴力,網絡暴力可能是現實世界暴力的壹種預演。

偏見壹旦變成壹種社會力量,其中就蘊含著某種危險性。就像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那些被打倒的“黑五類”、“知識分子”、“右派”……他們當然不全都是壞人,很多人後來不都平反了嗎?

壹個健康的社會,基本的公***生活框架應該是“個人自由+法治精神”,而不是“偏見+暴力”,如果我們學不會反思,那麽只能學習祈禱了。

祈禱過去發生的偏見和暴行,不要發生在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