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文娛動態 - 綠色食品與有機農業課程 需要5000字的綜述、、怎麽寫啊怎麽寫

綠色食品與有機農業課程 需要5000字的綜述、、怎麽寫啊怎麽寫

核心提示:以地球的環保俠自居的查爾斯王子,在他的自制的壹個名為《和諧》的紀錄片裏,表達了這樣的觀點:現代社會裏“毫無節制的商業化”導致了農田和農村的毀滅。“如今,我們已經把大自然的運行轉變成了壹種簡單的機械過程,全球化為全世界的小農戶帶來的,就是災難。

有人將“有機農場”所代表的生活態度簡而化之成為“慢生活”。那麽這樣的“慢生活”到底應該是什麽?除了有意放慢生活節奏、反對汙染噪音、支持綠色能源和傳統手工作業外,我總覺得,還要有更從容的心。心慢,生活才會慢,才能更加執著面對青山綠水、田園情趣。

系列(壹)有機農夫查爾斯

早在1986年查爾斯就開始采用有機種植,當時大部分人對有機食品毫不了解,這種違背“現代農業”的做法受到了眾多質疑.對於外界的不欣賞,當年查爾斯笑了“如果沒人嘲笑就沒有意思了”,幸運的是,現在人們都已經意識到環保真的很重要,也許最後人們會說“查爾斯當年做的挺對!”

“我只能說,出於某些原因,我感到如果不善待自然,無法保持壹種平衡的話,她也會以相同的方式回報妳的。”查爾斯王子在《有機莊園要素》書中寫道。他悉心照顧著海格洛夫莊園的每壹處細節,希望借此激勵別人壹同保護英格蘭的鄉村風景。

每年,查爾斯王子都會在自己的農場上展露壹下他的環保新動向。比如他的有機廚房。他廚房內的所有食材,都是有機農場中種植出來的,蔬菜瓜果無所不有。王子甚至還興致勃勃地寫了壹本有機食譜。民眾若想知道這位有機王子又研究了什麽特色王室菜譜,到書店買壹本就是。菜譜以四季來分類,食物原料當然都是查爾斯推崇的有機蔬菜和水果。看看查爾斯王子都給自己的特色菜取了什麽名字:王子雞翅、女王燒烤、卡米拉通心粉。

每年都有多達3萬人來到查爾斯王子的有機農場參觀。要想成為參觀者很簡單,只要寫信到莊園的管理員,當報名者滿25人,管理員就會組織報名參觀者在4月至10月間遊覽王子的有機農場。不過用不著帶相機,因為在王子的試驗田內嚴禁拍照。

查爾斯對經營有機農莊頗有心得。10年前,他創立了自己的食品公司,專門用有機方法種植、培育作物。該公司產品名為“公爵原創”,其中最有名的是鹹豬肉、手桿約克郡派,以及由約克郡當地家庭自制的漢堡、老式冰糖。公司每年給查爾斯帶來上百萬英鎊利潤,是他收入的壹個重要組成部分。

推廣英式桃源生活

海格洛夫莊園只是查爾斯王子壹家環保家居生活的壹部分,他甚至還在壹個小鎮上推廣這種回歸傳統的生活。位於英格蘭西南部的多塞特地區的龐德伯裏鎮就是王子的另壹試驗田——進行傳統而環保的居住方式的試驗。

這裏沒有需要巨額投資的環保設備,也沒有工業設計感十足的建築,能看到的不過是壹棟棟低矮的民居,此外就是稀稀落落幾家不大的工廠以及學校、郵局。這些房子是按照傳統農舍的樣式、沿幾米寬的小街修建起來的,所用的建材大多是當地使用了上千年的傳統材料,連人行道也是用鵝卵石而非水泥鋪成。窄小的街道,便利的生活社區,就連工廠也靠近民居,查爾斯王子的目的很明確,不鼓勵當地居民開車。

這壹切都讓人產生時光倒流的幻覺,難怪當查爾斯王子提出這個計劃時,曾遭到多少經濟學家、城市規劃師、建築師的強烈反對。而現在,這裏儼然成了英式的“桃花源”。而在個人的出行方面,查爾斯王子自己也做出表率。王子將自己的阿斯頓汽車改裝,使其改“喝”葡萄酒而非汽油。這輛阿斯頓汽車平均每10英裏消耗1 加侖燃料,相當於每英裏消耗4瓶半葡萄酒。而生化燃料每公升1.1英鎊的價格僅僅比傳統的汽油略便宜壹點兒,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卻會減少85%。“雖然這部阿斯頓每年不過跑300英裏,但是王子仍然希望這車是環保型的。”查爾斯侍衛長邁克·皮特表示。

系列(二)北京園丁園:有機食品改變生活

核心提示:朱健的有機農場的理念是:打造純天然,回歸大自然。因此在他的農場裏,完全地遵循中國傳統的農業法則和自然規律,不使用農藥、化肥,而是依靠生物之間的自然循環體系,建立起壹個系統內的營養物質的循環。

烤鴨上桌了,朱健熱情地建議我們用紫蘇葉替代荷葉餅。半信半疑地試了試,味道非常獨特,誘得大家連連下手,壹碟紫蘇即刻見了底。朱健壹邊讓服務員再添壹碟,壹邊不無惋惜地說,“現在天氣冷,紫蘇葉子小了點,等春夏熱起來能長巴掌大,卷著吃才過癮。”話頭壹轉,他又開始滔滔不絕地跟我們說起紫蘇的屬性,《本草綱目》裏是如何記載。

坐在隱藏於國家體育館“鳥巢”裏的這間餐廳,本以為獨特的地理位置是它的主打牌,沒想到食物也如此令人驚艷。說驚艷可能並不太貼切,這裏的食物是如此的淳樸,讓妳的味蕾仿佛嘗到田地裏微風的芳香。例如大白菜這樣普通的食材,簡單拌壹個沙拉,沒有花哨的醬汁,卻讓妳在細細咀嚼間嘗到壹絲淡淡清甜。讓人忍不住驚道:原來大白菜空口吃是這麽甜的。這時候朱健露出壹個狡黠的笑容,告訴我們這些食材都是自己的有機農場種植的,難怪吃起來覺得這些菜是這麽的“原味”。他轉而又壹本正經地說,“其實,我就是壹個種地的。”

開餐廳更像是個興趣,有機農場才是朱健的正經營生。九十年代初期,他還在農業大學工作,當時和壹家日本公司合作了壹個項目,為學校食堂制作、配送學生營養餐。這次合作讓他第壹次了解了“有機食品”,彼時“有機”這個概念在國內還不曾出現。他從那時候起就開始琢磨“有機農業”這個念頭。兩年後,他參與的另壹個項目,修建壹座綜合樓,目的是為院校、醫院等科研機構提供標準研究動物。樓建好了,“標準動物”卻幾乎找不到,這讓他十分震動,在此之前,他並沒有很深刻地意識環境汙染對我們的生活的影響。於是他開始尋找合適的土地,雖然這並不順利。大約四、五年後,終於覓得北京大興禮賢鎮壹片幾乎完美的土地。

大興的生態環境自古以來就十分優越,地屬永定河沖擊平原,地下水資源十分豐富,氣候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元、明、清三代的皇家園囿都修建在那裏。朱健找到的這塊200畝的土地,此前近十年的時間基本閑置,沒有使用過化肥、農藥,沒有受到工業汙染,周邊的環境也很符合國際“有機農業“的要求標準。他的園丁園有機農場終於建立。

這片200畝的農場裏,約150畝的面積用來種植果蔬,其余的則為養殖面積。這樣的比例是經過嚴謹的計算的。

朱健的有機農場的理念是:打造純天然,回歸大自然。因此在他的農場裏,完全地遵循中國傳統的農業法則和自然規律,不使用農藥、化肥,而是依靠生物之間的自然循環體系,建立起壹個系統內的營養物質的循環。例如,葉菜類避免在氣溫高的時節種植,那時候蟲害加劇,對葉菜的損害十分大。若趕上氣溫迅速升高,還未長成或來不及收獲的葉菜,被蟲子啃得厲害,就不再考慮出售,而是拿去作為雞或豬的飼料。

同理,雞和豬的糞便則是植物作物的天然肥料。壹只雞或壹頭豬的糞便,可以肥多少土地,這就是可以先行計算出來的。在農場裏面,自然法則是唯壹的法則。“不時不食”,在農業種植中也是同樣的道理,遵循生物的自然屬性,在什麽時節該種什麽,就種什麽;不能使用農藥防蟲驅蟲,就得想辦法通過物理手段、生物間奇妙關系來擺平。最基礎的是使用防蟲網,防止蝴蝶飛蛾在葉菜上產卵,盡量減少蟲害發生的機會;另外還要使用誘蟲燈、黃板等工具,將飛蟲吸引過去,再由人工處理。

燃燒壹些草葉,用煙霧熏趕也是壹個方法,但朱健並不傾向采用。他更願意相間種植壹些味道天然對蚊蟲就有驅趕效果的香草,讓生物自然地“相生相克”,但必須小心選擇彼此適合的種類,不能影響果蔬的味道。現在農場正在籌備魚類的養殖,除了豐富品種以外,更重要的塘泥就是很好的有機肥料,這可以幫助農場的營養循環系統更加完整並穩定。

學院派的背景和十數年的實踐,讓朱健兼具了研究者的試驗氣質和莊稼人的實幹精神。他的有機農場還有壹個強大的優勢,依托農業大學、農科院在種養方面的技術支持,農場裏還劃出部分園區作為農業大學的實驗基地。他最為得意的事情,就是在農場的土地上,實踐,失敗,再實踐,再失敗……最終解決了許多院校裏科研人員都沒能解決的問題。因為各種客觀條件和原因,學校裏的研究人員大多只專註於單壹專業,比如只研究果菜或者葉菜,學科之間很少有交叉。而有機農場就是個大試驗田,這是專業院校也很難達到的條件。

他的有機農場的產品,以往是供機關食堂、學校食堂營養餐和香港超市的配送,在2008年奧運會期間負責了指定場館的送餐工作,後來“鳥巢”有商業開發的需求,就順利地達成了合作。對於朱健,他希望通過鳥巢餐廳這個載體,為他的有機農場提供壹個窗口,讓更多的人有機會了解什麽是有機產品和有機農業,有機產品對我們的生活和環境的影響,實現他“有機食品改變生活”的夢想。

系列(三)陽澄湖邊的有機試驗場

Stephanie(朱秀妹)是悅豐島的農場主,學習環境科學的她對農業生產很有研究,她告訴我,在這裏完全是“靠天吃飯”。“我們在種植過程中禁止使用農藥、化肥、植物生長激素,也不種植基改生物,使土地在沒有外加化學品汙染的前提下,可永續經營,保留生物多樣性。”而且悅豐島也做到不時不食,即不會種反季節的蔬果,完全依照植物的生長規律耕種。於是,同壹塊土在不同的時節可能會出現不下來可能會種好幾種不同的蔬菜,這樣壹年下來,悅豐島可以收獲差不多 70種蔬菜,還有10種果子。

在陽澄湖費爾蒙酒店的規劃中,悅豐島不僅是酒店的菜籃子,而且還是周圍居民的綠色社區,它要提倡壹種健康的有機生活,它走的是壹種被稱為“社區支持農業(CSA, 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的路子,即壹頭聯著生產者,壹頭聯著消費者,希望通過雙方***同努力,憑借江南幾千年的農耕傳統,能成為目前充滿安全隱患的食品體系的壹劑解藥。

在悅豐島,客人主要有兩種方式參與這個有機社區。壹是可以租地,壹年1500元,可租下30平方米地塊;二是配送份額,蔬菜12元/斤,客人提前付費,每周五根據農場產出進行配送。“按照目前的情況來看,客人比較喜歡後壹種,”Stephanie說,“已經有超過80戶居民參加了我們的蔬菜配送項目,並逐漸增加。”

今年,他們還打算在農場裏搭幾個房舍,“全部用的是當地的建築材料,請的是知名設計師,但建築會比較簡單,崇尚自然,主要是給客人提供壹個休息的地方。”Stephanie說。她與幾名同事快樂地在這片湖邊的土地上勞作,或許正如他們在博客上所記錄的:有機耕種即是心態。“城市的生活如同要把妳掏空,它不停地在妳身上掏取東西,最後妳金錢沒有了、精力也沒有了;然而大自然卻沒有所求地給予妳壹切壹切,這裏有星星、有月亮、有河流,還有最好的食物,在這裏,妳的每壹天都將充滿力量。”

系列(四)巴厘:桃源裏的綠色學校

核心提示:目前,學校為3歲到16歲的孩子提供與環境有關的教育。每個班級會由壹名當地人帶領學生們耕種,孩子們會自己收割、打谷脫粒,再把稻谷拿到磨房,將他們碾制成糙米而非精白米。學生們來自世界各地,大部分是隨父母在巴厘島定居的外國小朋友。

差不多三十年前,加拿大小夥子John Hardy剛剛邁進25歲,他準備著壹場環球旅行,但是旅行剛剛開始就結束了。他在旅程的第壹站遇到了未來的妻子Cynthia,兩人壹見鐘情,同樣讓他們著迷的還有發生邂逅的巴厘島。

因為兩人同樣對珠寶設計有極高的熱情,他們在巴厘島買了土地,建起自己的房子和工廠,***同創造了珠寶品牌John Hardy。巴厘島的風土人情影響著夫婦二人的創作風格,也使他們在珠寶界的名氣越來越大,經過二十幾年的努力,John Hardy由壹個很小的公司,變成擁有1200名員工的大企業。

就在事業蒸蒸日上的時候,夫婦二人卻決定賣掉珠寶公司,轉而從事教育行業。許多報道說是因為Cynthia帶丈夫看了紀錄片《難以忽視的真相》,讓他感同身受,決心盡自己的能力讓更多的孩子能在更好的壞境裏學習和生活。於是,從2006年開始籌備,2008年,壹座命名為Green School(綠色學校)的學校誕生了,在那裏,孩子們不僅學習知識,同時,也領會著有機生活。

學校位於Sibang Kaja,偏離布滿遊客的Denpasar和Ubud。這是壹座沒有圍墻的學校,建於Agung River的壹端的山地之間,驅車前往只能將車停在遠處,再步行前往。從橫跨Agung River的巨型竹橋開始——不,應該是從橋這邊的竹子住宅開始——綠色學校便以“竹子樂園”的姿態彰顯著對環境的熱愛。比如,那座竹橋,除了竹子和當地茅草Alang Alang,找不到壹顆螺絲,還有學校的劇場,那30多米跨度的屋頂,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成為當之無愧的最大的竹子建築。類似的建築在綠色學校比比皆是,它們的設計者是來自美國的Aldo Landweher,這位兩年前不幸去世的設計師花了5年時間去琢磨如何用竹子搭建巨大建築。這裏,也因此被香港設計中心授予了“亞洲設計獎”。

不過,綠色學校不僅外觀是“綠色”的,內容也是。這是壹座低耗能的學校,學校在各種實施方面到考慮以綠色為先,開闊的建築讓學校八面來風,完全不需要空調,同時,學校依靠水力發電,使用可循環利用塑料替換易壞的帆布屋頂,使用汽車擋風版代替寫字白板。食物也相當綠色。老師和學校每天在學校吃的都是有機午餐,吃的是簡單的米飯,只有面包、青菜、番茄片和青瓜混合的沙拉,以及不用油炒過的肉,沒有湯,也沒有飲料,只有白開水。

目前,學校為3歲到16歲的孩子提供與環境有關的教育,並為這些孩子創造壹種真正在叢林中生活和學習的經驗。學生們來自世界各地,大部分是隨父母在巴厘島定居的外國小朋友,當地小孩大約占20%。學校正在慢慢編制自己的教材,老師們甚至在牛津大學等世界高等學府吸取精華,尋找適合教授給孩子們的內容和課程。但戶外課程才是這裏的特色。每個年級都有自己的菜園,由壹名當地人帶領學生們耕種,孩子們會自己收割、打谷脫粒,再把稻谷拿到磨房,將他們碾制成糙米而非精白米,他們還會自己煮飯吃,這樣才能明白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壹方面有助於他們認識各種菜蔬,另壹方面是壹種體能鍛煉,再壹方面又保證了學校的自給自足。

每天都有慕名而來的遊客前來學校參觀,有時他們也留下來吃壹吃免費的有機午餐。對於外人來說,很難想象是這樣壹種生活,但他們卻了在其中。可喜的是,綠色學校也逐漸帶動了周邊綠色產業的發展,人們建造起了綠色房屋,環保企業紛紛進駐,綠色飯店也相繼開張。這壹區域正逐漸發展成為壹個綠色社區,朝著 Hardy夫婦的綠色夢想壹步壹步走近。

系列(五)千島湖畔:有機亦奢華

核心提示:“芳香谷”四季都有它的迷人之處。秋天,是果子成熟的季節,有桃子、梨子、批把、橘子和板栗,今年沒有摘完的果子最後會落入泥土,變成來年的肥料;冬天,朋友們會饒有興致地把廚房的桌椅搬到湖邊的露臺,再放壹盤炭火取暖,而那個露臺算是芳香谷上最小資的地方了。

2002年,杭州典尚設計總監、室內設計大師陳耀光和兩個朋友壹拍即合,在千島湖租下了壹個擁有350畝果園的半島,租期為50年。三人職業各不相同,壹個是設計師,壹個是研究傳媒的教授,還有壹個是生物科學博士。關於半島的使用在最初有過很多想象。做生物科學的朋友想漫山遍野地種植可用於提煉香薰和精油的有機植物,研究之余,還能為朋友們提供天然的芬芳;鉆研傳媒的朋友腦海中則有壹幅世外桃源的美景,他希望陳耀光可以發揮特長,設計有趣的建築、好玩的景觀。但陳耀光卻覺得設計在這裏是多余的,“我們本來就是為了躲避城市的喧囂才選擇這裏,如果在此繼續建造豪華的樓房,無異於好容易到了壹個鄉野之後又進入了壹個都市的小空間。”

因此,他只是畫了簡單的草圖,請了當地的工匠,任由他們用祖祖輩輩傳下來的手藝、用當地的木材、石頭,搭建了兩座小屋。而和當地的美麗景色壹樣,這個半島也有個壹個很詩情畫意的名字,叫“芳香谷”,此雅號的來由便是因為生物博士想要種植花草的計劃。

從杭州市區出發,大概要兩個小時才能到千島湖畔的芳香谷。事實上,陳耀光許多時候是因為很惦記島上的某樣東西才開車前往。有時他惦記著島上的桃花是不是開了,有時是想念著島上的土雞蛋,有時則是覺得很久沒有見到“島生”了。

島生是生活在芳香谷的壹個小男孩,他的父母是江西人,7年前開始幫著陳耀光他們照看半島的壹切,而島生正是在那裏出生的,今年6歲,由於生在島上、長在島上,陳耀光給他取了個名字,叫“島生”。

島生最快樂的事情就是看到陳耀光帶著壹群人來到島上,每次都有新面孔,然而不變的是,他會收到許許多多的禮物。陳耀光會帶著島生在島上跑啊跑啊,有花的時候看花,有果子的是摘果子,或者在湖裏劃船。而島生的父母最快樂的事就是為島主和他們的朋友準備可口的飯菜。吃的是島上的土雞下的蛋、自留地上種的蔬菜、小鎮上割來的土豬肉,用柴火土竈烹炒,是真正的綠色食品。

“芳香谷”四季都有它的迷人之處。春天,桃花開得鮮艷,是踏青的好時候;夏天,有人喜歡劃船去湖心的小島上垂釣,陳耀光則經常披壹塊星條旗浴巾,在湖裏泡上半天;秋天,是果子成熟的季節,有桃子、梨子、批把、橘子和板栗,全是天然生長的,今年沒有摘完的果子最後會落入泥土,變成來年的肥料;冬天稍微清冷壹些,但朋友們會饒有興致地把廚房的桌椅搬到湖邊的露臺,再放壹盤炭火取暖,有時幹脆燒烤起來,而那個露臺算是芳香谷上最小資的地方了。而當這些城裏人要離開的時候,陳耀光都會把當即的水果裝成壹個小包壹個小包,讓他們各自放在車後蓋箱裏帶回家。

有時候,陳耀光他們也會妒忌島生快樂的壹家子,可以成天生活在這麽美麗的地方,而他們雖然是這裏的擁有者,卻更多的時候是不在這裏的,只能到處輾轉,為了更好的生活打拼。但有時想想,在壹個山清水秀的地方有這麽壹個半島在等待著自己,幸福的感覺也會油然而生,至少覺得比別人幸福。因為再忙再累,還有這個溫馨的角落存在。

對全身心回歸自然的陳耀光來說,真正的放松在都市裏很難實現和找到的,但是在芳香谷他可以與這種奢求無限接近。這個島就像他的壹個孩子,在那裏,他可以徹底放松,感受鮮明的四季更替,體會水波粼粼的寧靜,還有湖面上吹過來的西西清風,那是最自然的東西,不需要靠任何機器。

他說壹天中自己最喜歡的是傍晚,尤其是在自然中的傍晚,和都市的傍晚是不壹樣的。他常常坐在小屋的臺階上,點壹根煙,沏壹壺茶,靜靜地對著千島湖看陽光壹點壹點地消失。“朝陽給人希望,傍晚卻讓人回味,回味這壹天裏妳做了什麽。而且傍晚的光是最美的,因為它消失得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