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計中的第23計 "遠交近攻 " 的由來?
①形禁勢格:禁,禁止。格,阻礙。受到地勢的限制和阻礙。
②利從近取,害以遠隔:句意為,先攻取就近的敵人有利,越過近敵先去攻取
遠隔之敵是有害的。
③上火下澤:語出《易經·睽》卦。睽,卦名。本卦為異卦相疊(兌下離上)。
上卦為離為火,下卦為兌為澤。上離下澤,是水火相克,水火相克則又可相生,循
環無窮。又“睽”,乘違,即矛盾。本卦《象》辭:“上火下澤,睽。”意為上火
下澤,兩相離違、矛盾。
此計運用“上火下澤”相互離違的道理,說明采取“遠交近攻”的不同做法,
使敵相互矛盾、離違.而我正好各個擊破。
古人按語說:“混戰之局,縱橫捭闔之中,各自取利。遠不可攻,而可以利相
結;近者交之,反使變生肘腋。範睢之謀(《戰國策·秦策》、《戰略考·戰國》)
為地理之定則,其理甚明。
遠交近攻的謀略.不只是軍事上的謀略,它實際上更多指總司令部甚至國家最
高領導者采取的政治戰略。大棒和橄攬枝,相互配合運用,不使亂與自己的近鄰結
盟。對鄰國則揮舞大捧,把它消滅。如果和鄰國結交,恐怕變亂會在近處發生。其
實,從長遠看,所謂遠交,也決不可能是長期和好。消滅近鄰之後,遠交之國也就
成了近鄰,新壹輪的征伐也是不可避免的。
遠交近攻,語出《戰國策·秦策》:範睢曰:“王不如遠交而近攻,得寸,則
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這是範睢說服秦王的壹句名言。遠交近攻,是分化
瓦解敵方聯盟,各個擊破,結交遠離自己的國家而先攻打鄰國的戰略性謀略。當實
現軍事目標的企圖受到地理條件的限制難以達到時,應先攻取就近的敵人.而不能
越過近敵去打遠離自己的敵人。為了防止敵方結盟,要千方百計去分化敵人,各個
擊破。消滅了近敵之後,“遠交”的國家又成為新的攻擊對象了。“遠交”的目的,
實際上是為了避免樹敵過多而采用的外交誘騙。
戰國末期,七雄爭霸。秦國經商鞅變法之後,勢力發展最快。秦昭王開始圖謀
吞並六國, 獨霸中原。公元前270年,秦昭王準備興兵伐齊。範睢此時向秦昭王獻
上“遠交近攻”之策,阻秦國攻齊。他說:齊國勢力強大,離秦國又很遠,攻打齊
國,部隊要經過韓、魏兩國。軍隊派少了,難以取勝;多派軍隊,打勝了也無法占
有齊國土地。不如先攻打鄰國韓、魏,逐步推進。為了防止齊國與韓、魏結盟,秦
昭王派使者主動與齊國結盟。其後四十余年,秦始皇繼續堅持“遠交近攻”之策,
遠交齊楚,首先攻下郭、魏,然後又從兩翼進兵,攻破趙、燕,統壹北方;攻破楚
國,平定南方;最後把齊國也收拾了。秦始皇征戰十年.終於實現了統壹中國的願
望。
春秋初期,周天子的地位實際上已經架空,群雄並起,逐鹿中原.鄭莊公在此
混亂局勢下,巧妙地運用“遠交近攻”的策略,敢得了當時稱霸的地位。當時,鄭
國近鄰的宋國、衛國與鄭國積怨很深,矛盾十分尖銳,鄭國時刻都有被兩國夾擊的
危險。鄭國在外交上采取主動,接連與邾、魯等國結盟,不久又與實力強大的齊國
在石門簽訂盟約。
公元前719年, 宋衛聯合陳、蔡兩國***同攻打鄭國,魯國也派兵助戰,將鄭國
東門圍困了五天五夜。雖未攻下,鄭國已感到本國與魯國的關系還存在問題,便千
方百計想與魯國重新修好,***同對付宋、衛。
公元前717年, 鄭國以幫邾國雪恥為名,攻打宋國。同時,向魯國積極發動外
交功勢,主動派使臣到魯國,商議把鄭國在魯國境內的訪枋交歸魯國。果然,魯國
與鄭重修舊誼。齊國當時出面調停鄭國和宋國的關系,鄭莊公表示尊重齊國的意見,
暫時與宋國修好。齊國因此也對鄭國加深了感情。
公元前714年,鄭莊公以宋國不朝拜周天子為由,代周天子發令攻打宋國。鄭、
齊、魯三國大軍很快地攻占了宋國大片土地.宋、衛軍隊避開聯軍鋒芒,乘虛攻入
鄭國。鄭莊公把占領宋國的土地全部送與齊、魯兩國,迅速回兵,大敗宋、衛大軍。
鄭國乘勝追擊,擊敗宋國,衛國被迫求和。鄭莊公勢力擴張,霸主地位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