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興浩的個人軼事
他是不折不扣農民出身———白手起家創辦誌高空調的李興浩,從1982年離開壹直耕作的土地開始賣冰棍,到如今帶領誌高在空調第二梯隊陣營領跑,李興浩被業內人調侃為因為喜歡冰、冷的東西,賣過冰棍才成就了現在的家業。
冰棍小販“誤入”空調業
李興浩制冷產業夢想從冰棍開始。1982年夏天,廣東南海裏水鎮的小巷上,壹個青年推車叫賣著冰棍。用李興浩的話講,當時4、5分壹條的冰棍卻是暴利的,而這第壹桶金和這段走街串巷的經歷,給了他洞察商機的眼睛。
賣冰棍時,李興浩發現不少工廠需要布碎擦機器,於是他用賣冰棍賺來的幾百元錢收購布碎加工。在壹次次的推銷之後,他的50斤布碎賣給壹家機器廠,為他帶來75元的收入,這在當時頂得上壹個城市家庭的月收入。
涉足空調業
說到李興浩涉足空調業的機緣,也未免有些“無厘頭”。李興浩曾經開過壹家酒樓,空調總是壞,壹個月下來維修費就要1000元,後來幹脆請了維修師傅到酒樓專門修空調,但是每個月他只有在空調壞的那幾天工作,不值,所以幹脆開了個維修鋪。
1989年李興浩註冊了興隆制冷設備維修中心。兩年後,公司成為當地最大的維修中心。用李興浩自己的話解釋,他的經驗是:順著自己的生意鏈在找商機。
到1992年,這個維修中心規模已經相當大了,***有280個維修工,幾乎可以修所有類型的空調,而且關鍵是對空調壓縮機這個相當重要的制冷部件也能完全把握了。李自稱是當時“中國最大的空調維修店”。此時李的個人財富據說也僅在百萬之間。
李興浩所做的這些在20世紀80年代可說是非常平常的,不是像“包工頭”那樣“賺大錢”的生意,而曾經做這些行當的賺錢的人此後不久也在社會發展中被淘汰,並被社會所遺忘。不斷“充電”學習可以說是他不被淘汰的法寶,3年在中央黨校學習法律,以及此後學習工商管理MBA的這些經歷,都是他可以成就事業的知識保障。
1993年10月,他與臺商在家鄉豐崗村合資建廠,雙方各投資600萬元,李興浩占股51%,臺商占股49%,這就是誌高空調的前身。
經歷兩次大危機
李興浩的誌高空調先後經歷了兩次大的危機,壹次是在剛進入空調業時,由於產業環境變化引發的空調價格大戰,幾乎將誌高空調扼殺於繈褓之中;壹次是在誌高空調正要發力前進時,合資方突然撤資,幾乎將誌高空調推向崩潰。後壹次是在1996年,當時遭遇合資方臺商暗中撤資,更嚴重的是,同時,兩位高管帶著上百名員工走人。
1994年5月,還是誌高空調剛剛投產不久的時候,科龍空調率先將其口碑不俗的1P分體式空調降價20%,單臺價格調低了1000元。科龍壹開先例,其他主力品牌紛紛跟進。誌高空調剛投入生產就已經置身於四面楚歌之中,沒有品牌形象,沒有資金做廣告,沒有綜合實力,市場競爭力壹塌糊塗,降價潮給誌高帶來了可想而知的壓力。
第二次危機發生在1995年底。由於空調價格戰的影響,1994年,誌高空調只賣出去幾千臺,1995年,也只有1萬多臺的銷量,企業沒有賺到什麽錢,以至臺灣合資方沒有信心繼續合作,年底撤走全部資金。企業內部的分裂,使誌高空調遭受了巨大損失,資金幾乎全部被抽走,合資方還對外宣稱誌高空調已經破產,使誌高空調的賬戶被佛山市人民法院查封,而查封的第二天就是誌高空調發工資的日子,如果無錢發工資,那麽誌高空調就真的會走向終結。
從“白條”融資到IPO
1996年,臺商終於與李興浩分道揚鑣,單方面宣布誌高空調破產,同時帶走了技術部、車間、營銷主任等中層人員,李興浩四面楚歌,只有破釜沈舟。當時,他選擇了在廣東的溫泉勝地清遠召開供應商會議,憑借李興浩向供貨商開具的800萬元的白條“融資”,誌高空調走過了最困難的日子。這張紙條,先後在3個供應商手中流通,可以當現金使用,1998年才回到李興浩手中。
13年後的2009年7月13日,誌高空調在香港聯交所上市。全球發售超過7250萬股股份,每股2.27港元的定價,意味著李的身家已經超過7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