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長沙建築介紹?
湖南長沙建築——嶽陽樓
嶽陽樓簡介:
嶽陽樓位於湖南省嶽陽市古城西門城墻之上,下瞰洞庭,前望君山,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嶽陽天下樓”之美譽,與湖北武昌黃鶴樓、江西南昌滕王閣並稱為“江南三大名樓”。1988年1月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嶽陽樓主樓高19.42米,進深14.54米,寬17.42米,為三層、四柱、飛檐、盔頂、純木結構。樓中四根楠木金柱直貫樓頂,周圍繞以廊、枋、椽、檁互相榫合,結為整體。作為三大名樓中唯壹保持原貌的漢族古建築,其獨特的盔頂結構,更是體現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和能工巧匠的精巧的設計和技能。北宋範仲淹膾炙人口的《嶽陽樓記》更使嶽陽樓著稱於世。
湖南長沙建築——嶽陽樓
嶽陽樓建築特點:
嶽陽樓坐西朝東,構造古樸獨特,嶽陽樓臺基以花崗巖圍砌而成,臺基寬度17.24米,進14.54米,高度為0.65米。嶽陽樓高度19米,在建築風格上,前人將其歸納為木制、三層、四柱、飛檐、鬥拱、盔頂。嶽陽樓是純本結構,整座建築沒用壹釘壹鉚,僅靠木制構件的彼此勾連。
“四柱”指的是嶽陽樓的基本構架,首先承重的主柱是四根楠木,被稱為“通天柱”從壹樓直抵三樓。除四根通天柱外,其余的柱子都是四的倍數。其中廊柱有12根;檐柱是32根。這些木柱彼此牽制,結為整體,既增加了樓的美感,又使整個建築更加堅固。
鬥拱是漢族建築中特有的結構,由於古代漢族建築中房檐挑出很長,鬥拱的基本功能就是對挑出的屋檐進行承托。這種方木塊叫做“鬥”,托著鬥的木條叫做“拱”,二者合稱鬥拱。嶽陽樓的鬥拱結構復雜,工藝精美,幾非人力所能為,當地人傳說是魯班親手制造的。鬥拱承托的就是嶽陽樓的飛檐,嶽陽樓三層建築均有飛檐。
嶽陽樓的樓頂為層疊相襯的“如意鬥拱”托舉而成的盔頂式,這種拱而復翹的古代將軍頭盔式的頂式結構在古代漢族建築史上是獨壹無二的。這頂就是嶽陽樓最突出的特點——盔頂結構。據考證,嶽陽樓是中國僅存的盔頂結構的古建築。
嶽陽樓采用純木結構,其造型因露明的木梁柱、構件、裝修具有線條優美的表現力,顯示出中國古建築的獨特的民族風格。
湖南長沙建築——嶽陽樓
嶽陽樓建築景點:
三醉亭
位於嶽陽樓北側,與嶽陽樓南側的仙梅亭遙相呼應。據光緒《巴陵縣誌》載:三醉亭始建於清乾隆四十年,初名望仙閣。由巴陵知縣熊懋獎承,不久就塌毀了。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嶽州知府翟聲浩重修嶽陽樓後,在望仙閣的舊址上,重建了這座小樓閣,並改名為鬥姆閣。鹹豐年間,嶽陽樓和鬥姆閣都已頹壞;直到同治六年,才由總督曾國荃撥嶽卡厘稅,對嶽陽樓和鬥姆閣進行全面重修,並根據呂洞賓三醉嶽陽婁的故事,改鬥姆閣為三醉亭。然其後再度圮毀。光緒六年,又由嶽州知府張德容撥茶厘及捐項,隨同嶽陽樓壹起重建。解放後,三醉亭經過幾次維修,但因基礎不牢,遂於1977年落架重修。
三醉亭,因傳說中呂洞濱三醉嶽陽樓而得此名,占地面積為135.7平方米,高9米,為二層二檐。頂為歇山式,紅柱碧瓦,門窗雕花精細。三醉亭也和嶽陽樓壹樣屬純木結構。門上雕有回紋窗欞,並飾有各種帶有傳奇故事的刻花。壹樓樓屏上是由嶽陽樓管理處殷本祟繪制的呂洞賓臥像。
仙梅亭
位於嶽陽樓南側,為嶽陽樓主樓輔亭之壹,與三醉亭相對應。仙梅亭是壹座呈六邊形,二層三檐,檐角高翹,純木結構,玲瓏雅致的小亭。亭子占地面積44平方米,高7米,上蓋綠色琉璃瓦.明崇禎十二年(公元 1639 年),嶽州推官陶宗孔主持重建嶽陽樓,於樓基沙石中得石壹方,去其泥水,顯出二十四萼枯梅壹枝,時人以為神物,稱之“仙梅”,乃建亭,置石其中,名“仙梅亭”。到清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嶽州知縣熊懋獎重建嶽陽樓時,在遺址上復建其亭。
湖南長沙建築——嶽陽樓
嶽陽樓建築歷史文物:
唐玄宗開元四年(公元76年),堪稱"燕許大手筆"的張說貶官嶽陽後,常與文人遷客登樓賦詩,以後,還有李白、杜甫、李商隱、李群玉等大詩人接踵而來,寫下了成百上千篇佳句。
嶽陽樓保存的歷代文物,當推詩仙李白對聯“水天壹色,風月無邊”最為著名,其次要數清書法家張照書寫的《嶽陽樓記》雕屏。雕屏由12塊巨大紫檀木拼成,文章、書法、刻工、木料全屬珍品,人稱“四絕”。此外,人們把範仲淹作記,滕子京重修嶽陽樓,大書法家蘇舜欽書寫了《嶽陽樓記》和邵竦篆刻並稱為“天下四絕”,並樹立了“四絕碑”至今保存完好。
更多關於標書代寫制作,提升中標率,點擊底部客服免費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