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個人命運由哪些因素決定
決定個人社會地位的重要因素
在社會相對穩定的情況下,“資本”的跨世代轉移已經成為既定格局。資本世代轉移的含義之壹是,出身於何種家庭決定了壹個人的起跑線。
這種跨世代轉移主要發生於父母與子女之間,但有不少亦發生於嶽父母與女婿之間。這壹研究註重“裙帶關系”(kinship)對個人成功的影響,尤其適用於亞洲文化,因為亞洲國家的人治色彩非常濃厚,裙帶關系是非常重要的社會資本。近半個世紀以來,中國實行計劃生育,無論何種類型家庭都“少子化”,因此,在中國這個身份型社會裏,除了“拼爹壹族”可以大展身手之外,優秀者還可以創造條件,攀龍附鳳,成為“靠嶽父壹族”,出身於壹、二線城市的官宦與富裕家庭者,因家庭條件優越,可以為子女支付昂貴的教育費用,包括本地優質的公立教育與私立教育,以及聘請昂貴的家庭教師,讓子女贏在起跑線上,最後出國留學。出身於不同類型家庭的孩子,即使資質差別不多,因教育投入不同,在高中階段擁有的“資本”已經不同,成為是否能進美英名校的決定因素。
這類家庭出身的孩子基本上前途無憂,官二代找工作可通過家族資源安排,富二代可繼承家業。
如果出身於城市的普通家庭,則看其父母素養。少數天姿聰明的孩子經過父母精心培養,也許能夠與官宦及富裕家庭的孩子相侔,通過考取本國的名牌大學再爭取考獎學金出國,其余的註定輸在起跑線上。前些年有不少調查談到,北大、清華、復旦等名校中,農村出身的學子越來越少,原因就在這裏。
出身於農村家庭的青年,所處地區是經濟發達還是窮困地區,以及家庭子女數目多少等,都會成為個人未來命運的決定因素。概言之,經濟發達地區的基礎教育壹般會好壹些,農村青少年受教育機會也會多壹些;窮困地區通過受教育改變命運的可能性遠少於經濟相對發達地區。此外,子女少的家庭給子女的教育投入相對會多,子女多的家庭則在投入上只能挑選,壹般會將投入集中在相對聰明努力的男孩身上,放棄女孩或者其他的孩子。
婚姻是僅次於母體的決定命運的第二重要因素
號稱“經濟學帝國的最大殖民者”格雷·貝克的《家庭論》(A Treatise on The Family [1981] )奠定了以家庭為本體的微觀經濟學體系的基礎,堪稱壹本劃時代的著作。在這本書中,貝克對人類婚姻、離婚、生育決策、兒童教育決策提供了標準解釋,正是這些解釋,使得這本書廣受經濟學、社會學、人口學以及少數生物學家和心理學家的註意。1992年,貝克因其“將微觀經濟分析的領域擴大到包括非市場行為的人類行為和相互作用的廣闊領域”而獲得這壹年度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這本書集中論證了婚姻市場的基本定理:正向的配對組合──類似者配對是最合適的。貝克解釋說,家計單位所追求的“商品產出”並不同於國民生產總值通常認定和衡量的商品,而是包含了小孩子的量和質、性行為的滿足,以及其他從未被國民產出包括在內的商品。假設每個男女都只關心他(她)自己的“私人”福祉,而不關心社會福祉,但為了追求私利,他們不知不覺地受到婚姻市場中具競爭性的“看不見的手”的指引,而去追求總和產出的最大化。
中國現在最有名的攀龍附鳳婚姻,可用鄧小平孫駙馬安邦董事長吳小暉為例。資質極高的吳小暉,兩次婚姻都成為他人生起跳的有力撐桿,在中國、臺灣、香港,包括日本,都知道“娶富家千金(官家小姐)可以少奮鬥二、三十年”這壹事實。
明白這個道理,就會明白,上海女逃離江西男這壹現象背後那只看不見的手在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