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榆晚景為霞滿天是什麽意思?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這句詩出自唐代詩人劉禹錫的《酬樂天詠老見示》。意思是:不要說太陽到達桑榆之間就已近傍晚,太陽的霞光余輝照樣可以映紅滿天!
《酬樂天詠老見示》
劉禹錫
人誰不顧老,老去有誰憐。身瘦帶頻減,發稀冠自偏。廢書緣惜眼,多灸為隨年。經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細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這首詩的意思是:
人有誰不顧慮要衰老呢,老了又有誰表示愛憐?
人老身體會日漸瘦削,衣帶越來越收緊,頭發變稀少戴帽子也會自己偏斜到壹邊。
書卷擱置起來不看,是為愛惜眼睛,經常艾灸是因為年邁力衰諸病纏身。
經歷多了,自然見多識廣,接觸的人多了觀察起來更加了然於心。
細細想想老也有老的好,盡情放松自然會心情暢快無掛牽。
不要說太陽到達桑榆之間就已近傍晚,太陽的霞光余輝照樣可以映紅滿天!
《酬樂天詠老見示》是唐代文學家劉禹錫的詩作。此詩闡明作者的觀點,作者認為人到老年雖然有人瘦、發稀、視力減弱、多病等不利的壹面,也還有處事經驗豐富、懂得珍惜時間、自奮自勵等有利的壹面,對此如果細致全面地加以思考,就能樹立正確的老年觀,就能從嗟老嘆老的情緒中解脫出來,而有所作為。
全詩表達了劉禹錫對生死問題的清醒而樂觀的認識,說明他在任何情況下都能用唯物的態度積極對待人生。“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二句,深為人們贊賞,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唐文宗開成元年(836),六十四歲的劉禹錫以太子賓客的身份分司東都洛陽,實際上等於退出了政治舞臺;此時,他的同齡人白居易以同樣的身份留居洛陽也已三年。
這兩位早已是詩文至交,在經歷了長期的仕途輾轉、閱盡了人世滄桑之後;終於相聚在壹起,彼此都十分高興。兩人又是詩壇宿將,自然少不了詩歌唱酬;由於又都垂垂已老,並同患有足疾、眼疾,更免不了同病相憐。
對於老病,白居易有時很通達,他在《覽鏡喜老》中就說過:“晚衰勝早夭,此理決不疑。”可是,有時也不免感傷,他在寫給劉禹錫的《詠老贈夢得》壹詩中,便表現出了對衰老的壹種消極悲觀情緒:“與君俱老也,自問老何如?眼澀夜先臥,頭慵朝未梳。
有時扶杖出,盡日閉門居。懶照新磨鏡,休看小字書。情與故人重,跡***少年疏。唯是閑談興,相逢尚有余。”劉禹錫便寫了這首答詩。
百度百科-酬樂天詠老見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