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以色列、猶太人
在西元前5世紀時,希伯來人的祖先亞伯拉罕率族人來到埃及以北的約旦河附近定居,後來伊薩國王病重時他的妻子給他生下了壹個兒子猶大最終成為以色列王國的國王,當他得到了所羅門王的寶藏時,以色列變得異常富有,他們有了壹個正式的名字猶太人(Jewish,希伯來語,擁有財富的人)。後來猶太人與原先的希伯來人發生沖突,信奉大衛教的猶太人被迫離開中東,來到歐洲並融入了基督世界。他們來到歐洲之後仍以高利貸和商業活動為主,爭取了大量的財富積累,但最終導致整個基督世界的仇恨和嫉妒。直到第三次十字軍東征結束後猶太人的勢力被徹底趕出整個阿拉伯地區,他們被迫流落到世界各地,從此猶太教和伊斯蘭教結下了不解的仇恨。
進入20世紀,歐洲各國,尤其是德國,長期處於壹次世界大戰戰敗國的地位,經濟衰退,百業雕零。生活在德國國內的猶太人卻依然生活富裕穩定。這引起了德國人的普遍不滿,他們甚至把德國戰敗的原因歸罪與猶太人身上。
1933年納粹黨上臺執政後,希特勒決定借黨衛軍和沖鋒隊壹舉消滅德國境內所有的猶太居民,隨後屠殺和大規模建立集中營開始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根據開羅協定,在聯合國的調停之下,允許世界各國的猶太人重返約旦河,在河西建立居民點,以聖城耶路撒冷分治區為界。這顯然會引起阿拉伯人的不滿,沖突愈演愈烈。
經過5次中東戰爭和數百次的大規模流血沖突,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成為現在“新中東格局”。
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上,巴勒斯坦好戰分子劫持以色列運動員;
1973年,在蘇聯的直接軍事物資支援下,敘利亞,伊拉克,和黎巴嫩組成的阿拉伯聯軍讓以色列地面部隊壹天內全線崩潰,若非以色列空軍權利抵抗,以色列已處在“亡國”邊緣了。
1981年,兩伊戰爭爆發,以色列為沙特和伊朗空軍提供了協助,摧毀了伊拉克很多軍事設施,包括核反應堆。
1985年,以色列坦克部隊攻入黎巴嫩;
1993年,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再次爆發激烈沖突,但最終達成停火協議;
2001年,以色列不顧國際社會反對,壹舉攻占巴勒斯坦全景,造成大量平民死亡;
近年來,地區沖突已有緩和之勢。
所以,兩國從原來單純的宗教沖突已上升為政治和民族沖突,這也是歷史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