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文娛動態 - 久友資本董事長李陽結婚了麽

久友資本董事長李陽結婚了麽

最佳答案:結婚了。久友資本李陽:即使在最黑暗的夜裏,也要眼裏有光

久友資本

聚焦科創企業投資

本文為久友資本創始合夥人李陽於2022年5月27日在久友資本年度LP大會上的發言。

面對當下不確定的環境,久友資本作為壹家專業投資管理機構,如何看待風險,如何應對挑戰,如何把握未來機遇?

約2萬字,真誠滿滿,與君***享。請您閱覽以下全文。

尊敬的各位投資人:大家好!

非常感謝大家壹直以來對久友資本的信任支持!同時也熱烈歡迎大家參加在接下來的幾天裏,召開的久友資本年度基金報告會議。

最近這段時間,很多朋友或多或少都有壹些焦慮。也有壹些我們的合夥人、投資人問我,應該如何去看待我們當下所處的階段,如何去看待中國未來發展中所面臨的挑戰與風險。圍繞這些問題,我也做了壹些思考,今天借這個機會,和大家做壹個分享:久友資本作為壹家專業的投資管理機構,我們如何看待當下的不確定性環境,如何應對未來的挑戰與風險,以及如何去把握未來確定性的機遇。

首先,我想跟大家分享這樣壹張圖片,來幫助我們從“超級周期”看中國發展:

這張圖片來自於《原則—應對變化中的世界秩序》,作者是全球著名投資人、企業家,美國橋水基金創始人瑞·達利歐。

瑞·達利歐綜合了八項指標:教育、競爭力、創新和技術、經濟產出、全球貿易份額、軍事實力、金融中心實力、儲備貨幣地位,以衡量不同國家在全球範圍內的“相對綜合國力”所占比重;同時他把 “相對綜合國力”放到跨越數百年的“超級周期”當中,去研究世界秩序的變化規律。

在這張圖中,紅色的粗線代表中國,最上面藍色的粗線代表美國,黑色的粗線代表英國,橙色的粗線代表荷蘭,另外還有德國、法國、俄羅斯、日本、印度等主要國家。我們可以看到自1500年至今的500多年時間中,不同國家“相對綜合國力”曲線的變化軌跡;而伴隨著這些變化,人類的確經歷了數次世界秩序的變化。

我們具體來看:1500年代,我查閱了壹下資料,中國正處於明朝中期,屬於相對開放的時代,我們可以看到那個時候中國的“相對綜合國力”是全球第壹的。但隨著明朝後期以及進入清朝之後的閉關鎖國,中國的“相對綜合國力”開始下降,壹直到1900-2000中間的時候,下降到了壹個非常非常低的底部。我相信每壹位中國人都很清楚,那個時候咱們的國家正經歷著抗戰,是中華民族的危亡關頭,沒有比這個時候更糟糕的了。

在過去500多年時間裏,繼中國之後崛起的國家是荷蘭。為什麽會是荷蘭呢?我也翻看了壹下歷史,很有意思,荷蘭是最早的海洋貿易國家,是開啟世界範圍內大航海時代的國家之壹。荷蘭通過壹系列的海洋霸權、海洋貿易活動,實現了綜合國力的提升。荷蘭之後,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日不落帝國”——大英帝國。英國是繼荷蘭之後,第二個通過海洋貿易獲得巨大利益的國家,當然也伴隨著壹系列的戰爭和殖民地擴張。再然後就是美國的崛起,在1900年前後,尤其是在二戰之後達到巔峰,成為當時整個地球上最具影響力的國家。

當然我們也看到,在這個時候,中國也開始峰回路轉。隨著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開始觸底反彈;尤其是1978年改革開放之後,中國的“相對綜合國力”進入飛速飆升的階段,在迄今短短40多年時間裏,陸續超過所有其他國家,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且仍處在快速上升的階段;當然與美國相比仍有差距。在中國上升的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美國已經開始“觸頂”下行。按照這張圖上所顯示的中美兩國“相對綜合國力”曲線的變化趨勢,再過壹段時間,隨著曲線的繼續向右延伸,我們有理由相信,中、美之間會有壹個交叉,在某壹個特定的時間,中國的“相對綜合國力”會超越美國。

為什麽今天開篇我想和大家分享這樣壹張圖片呢?首先我想說,這項研究並不是中國人做的,而是壹位地地道道的美國人做的,這位作者已經70多歲,是在全球範圍內都有相當的影響力的投資家和企業家。

我和大家分享這張圖片、這項研究,其實是希望我們大家能夠從壹個更長的歷史周期之中、在壹個更大的世界格局之下,來看我們國家的發展。這樣的視野和格局,壹定更有助於我們理解當下我們的國家所處的階段。或許並非是中國壹定要當老大,也許這只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周期發展的必然。

看完500年的“超級周期”之後,我們再來看壹個相對小壹點的周期。看什麽呢?看在“超級周期”中,中國自1978年改革開放後發展最快的40-50年的時間。在這段時間裏,中國創造了令人矚目的“世界經濟奇跡”。但我們還是要回過頭去看壹看,即便是在被稱為“世界經濟奇跡”40多年裏,我們是壹帆風順嗎?我們沒有遇到過任何困難、挫折和挑戰嗎?並不是!

我簡單捋了壹下,從1978年至今的40多年時間裏,我們在很多特殊的年份裏都經歷過壹些特殊的事情。這些事情在當時都是影響非常大的,都是讓處於那個時間點的很多很多老百姓覺得非常非常困難的。

當我們回過頭去看中國過去這40多年的發展時,就像我們自己爬山壹樣,當我們遇到任何壹座山,並且想翻越過去的時候,都是不容易的;但是等我們翻越它之後再回過頭去看的時候,似乎沒那麽難,也沒什麽了不起。這是壹種普遍現象。

所以我們回過頭去看,總結下來,即便是在中國創造了“經濟奇跡”的40年裏,同樣是充滿了波折與坎坷!中國經濟從來都是在挑戰中成長的,從來都不是壹帆風順的!

再看當下,我們眼前的2022年,從年初的俄烏戰爭爆發,到最近幾個月上海、北京等城市新冠疫情的反彈,以及疫情的防控導致國家各方面經濟發展遇到了困難和障礙。但是如果把2022年,就像剛剛我們所分享的,放到過去500年中國發展的周期裏,放到過去40多年改革開放到現在的周期裏,在更長的歷史周期、更大的歷史格局下看,2022年無疑是我們在發展中所遭遇的又壹次波折、又壹次坎坷,是階段性周期的底部。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需要非常冷靜的去分析,當下國家所面臨最大的不確定因素有哪些呢?我自己也做了壹些思考,最後總結下來我認為最核心的是三個方面:

第壹是大國之間的博弈。中國崛起,而美國,之前的世界老大,壹定不會心甘情願。當然回到之前我們講到的,也許並不是中國自己壹定要取代美國當老大,這可能只是世界發展的壹種歷史周期必然,有起有落。換言之,世界秩序的更叠,這是我們必然要面對的。每150-200年的超級周期,就會有壹次這樣的變化。在這種情況下,全球格局能否穩定呢?我相信過去數次的歷史周期,已經給予全人類很多經驗、很多教訓。我相信不管是中國、還是美國,亦或其他國家,都不希望整個世界再陷入到非常糟糕的情況。所以在大國博弈的背景下,我們始終相信中國還是會繼續向上走,盡管向上走的這個過程不會壹帆風順,會遇到各種波折和坎坷,但是這個大的方向和趨勢,是不會改變的。

第二個我們當下所面對的不確定因素,就是眼下的新冠疫情。奧密克戎具有極強的傳播力,在疫情不斷反彈、防控之間的拉鋸戰,對經濟的影響,後面我們也會再分享。

第三個,就是潛在的戰爭風險,伴隨著大國博弈,伴隨著俄烏戰爭的持續。

總結下來,當下中國所面臨最大的三個不確定因素,就是大國博弈、疫情防控、戰爭風險。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我們會遇到各種的困難;再進壹步分析,就是我們要看到國家當下壹定要想辦法克服的三大核心挑戰。

首先,要尋找新的經濟增長引擎,尤其是在遭受疫情影響的環境下。過去這幾年大家也都看到,房地產,從國家和中央的定調,維持經濟穩定是需要的,但是我們必然不可能再對房地產寄予厚望,未來5年、10年,甚至30年,還要靠房地產作為經濟增長的支柱性產業,這是不可能的了。其他如教育也好,文化也好,可能很難成為真正的有相當體量的支柱性產業,包括傳統基建,維持穩定是可以的,但是要帶動中國經濟新的、爆發式的增長,我們壹定要尋求新的引擎和正確的方向。

第二個挑戰,是實現核心科技的自主可控,也就是過去這幾年壹直在講的“卡脖子”問題。

第三個挑戰,要想盡辦法確保內、外部局勢的和平穩定。外部的潛在戰爭風險,內部因疫情防控導致的波動,都是當下需要盡快克服的。

在當前背景下,我們還要看到的是,不管外部環境如何變化,內部挑戰如何艱巨,有三個非常確定的大趨勢,是不會改變的。

第壹是中國的老齡化,壹定會如大潮般到來。數據測算並不困難,無非我們看看19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所出生的人口,分別在何時進入60歲、70歲、80歲。根據目前中國人口年齡結構數據推算,在接下來的20多年時間,到2050年,中國60歲以上的老齡人口將達到近5億,占中國人口比重將超過三分之壹。5億,這是什麽概念!美國目前的人口3.33億,整個歐洲的人口也只有7.4億。而中國壹個國家的老齡人口將接近5億。這是壹個巨大的、確定的趨勢。

第二個確定的大趨勢碳達峰與碳中和。為什麽“碳中和”會是壹個非常確定的趨勢呢?我們從另外壹個角度來和大家分享,因為“碳中和”是當下為數不多、寥寥無幾的,全球範圍內絕大多數國家所能夠達成的***識目標,緩解地球環境的惡化,實現人類可持續發展。當然這個大趨勢的價值,不僅僅是實現這個目標本身,更重要的是在實現這個目標的過程中,會帶動壹系列技術的革命,以及人類生產效率、生活質量的提高,各種綠色新能源、新技術的發展。我們後面也會再講到。

第三個確定的大趨勢,是數字化與智能化的發展。隨著勞動力人口減少,老齡化的提升,對各方面生產力與生產效率提高的要求,以及對新的經濟增長引擎的迫切需求,我們勢必需要數字化和智能化的發展。

我們可以非常確定的說,不管外部環境如何變化,不管過程中遇到何種困難挑戰,老齡化、碳中和、數字化與智能化的發展,這三個方面都是非常非常確定的。中國GDP何時能登頂全球GDP總量第壹,我們認為這並不是我們關註的焦點,因為這是必然會發生的事情,無非是時間是2028年還是2030年。我們應該重點關註的,是分析中國所面臨的核心挑戰,洞察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非常確定的趨勢,同時重點關註國家的政策,關註國家十四五、以及未來的十五五、十六五產業規劃所明確的方向與目標,抓住這裏面的機會,並通過這些機會來實現財富的創造與增值。

最後的根本,不管是核心科技的自主可控、解決卡脖子的問題,確保經濟新的增長,解決老齡化的問題,實現碳中和,數字化智能化的發展,最後的結論是什麽呢?對於中國未來的30年,擺在我們面前的最根本也是最大的機遇,就是科技創新!而科技創新裏面核心的核心,是醫療,是健康,是新能源,是信息化,是智能科技的發展。

我們如果只和大家講“科技創新”,大家可能感覺還是不夠直觀,太抽象了。科技創新到底怎麽改變我們的生活?到底怎麽解決我們當下所面臨的問題?不如我們詳細壹點,直觀壹點來講,比如說:科技創新推動數字化、智能化發展,數字化、智能化並不是單獨存在,而是會和很多傳統產業緊密結合,推動傳統產業的變革發展,比如農業、畜牧業,很多的消費行業,以及工業制造業等等,推動產業叠代升級,推動生產力和生產效率的提高,從而解決中國目前經濟增長乏力的問題。老齡化同樣如此,這麽多老齡人口的醫療、健康、養老問題,也壹定需要通過生命科學、醫學科技創新來解決老齡化帶來的大量醫療和健康問題。我們不僅會活的越來越久,我們更希望在活的久的這些年裏,我們能夠活得更加的好,那麽健康就至關重要。還有環保的問題,清潔新能源的開發和利用,同樣需要科技創新的力量,解決環境汙染、氣候惡化的問題,實現碳達峰、碳中和,以及整個人類的長期的可持續發展。再比如,我們人類的生產和生活質量,也需要很多新材料的研發,高端智能裝備的發展,才能夠實現。再比如,維護世界和平,實現國家統壹,外部環境穩定,這靠什麽呢?僅僅靠理想、信念,就能實現嗎?實現不了。我們既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我們也離不開國防科技方面的創新與強化。就像我們的國家和民族,為什麽在過去兩百多年的時間裏被欺侮,為什麽遭遇了那麽多不平等的對待?就是因為我們的國防科技太弱!我們現在有了壹定的發展,就像咱們所看到的,所有那些先進的、能夠確保國家安全的工具,不管是航空母艦、殲20戰機、東風快遞,還是我們的國際空間站,大家去想,哪壹個背後不是強大科技的支撐?哪壹個背後不是強大的科技創新實力才能保障的?

通過這些,大家壹定能有更直觀的理解和感受。只有通過推動科技創新、實現科技強國,並且在新壹輪的科技革命中取得領先地位,是咱們國家戰勝當下各方面挑戰、解決各方面問題的根本;也同樣是我們在諸多不確定性環境中必須要把握的最大機遇。

此外,我們還要講壹點的是,在中國,就像前面講到的,無論是新冠疫情的防控也好,解決經濟發展方面的困難也好,我們始終還是要相信,中國是壹個與世界上許多國家都不同的國家,她有很多特色,其中很重要的特色之壹,就是能“集中力量辦大事”,這種能力是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沒辦法相比的。美國是典型的兩黨制國家,即便總統是民主黨人,但各州州長壹半是***和黨人;就像當年特朗普任總統時壹樣,對立政黨的州長,是明確反對總統的。在中國這樣的事情可能發生嗎?咱們都知道,絕對不可能。在中國,只要定下了明確的目標,就能調動所有的資源和能力去應對,只有在中國這樣的國家才能發生。所以在中國,我們可以明確的講,具備非常非常大、甚至是超乎想象的資源調動和調控能力的。因此政策導向對於產業發展,對於我們投資方向選擇的影響,可以說是重中之重。前面我們也講到,房地產也好,教培也好,互聯網、反壟斷、遊戲、直播……這些都不太可能成為下壹階段國家重點鼓勵支持的產業,這些都不會是。那麽會的是什麽呢?其實十四五產業發展規劃綱要裏面都講的非常明確,中國已經在從過去追求數量的年代邁向未來追求質量的時代,壹定是我們的新興產業、科技產業,生物醫藥、腦科學、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智能裝備…… 政策指明了這些方向,那麽資金會往哪裏流呢?壹定也是這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