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文娛動態 - 梅蘭芳大劇院的藝術作品

梅蘭芳大劇院的藝術作品

在梅蘭芳大劇院的大廳的正中,安放著銅制的梅蘭芳先生坐像,雕像寬1.5米,厚2.5米,是雕塑大師根據梅蘭芳先生生前的照片制作的,梅蘭芳的兒子梅葆玖看過後曾流下熱淚,連說“太像了、太像了”。每壹個進入梅蘭芳大劇院的人第壹眼就能看到梅大師的風采,不禁油然而生壹種對所藝術大師神聖的崇敬感。

梅蘭芳是我國戲曲藝術大師,傑出的京劇表演藝術家,對現代中國戲曲藝術的發展起了承前啟後的作用。在半個多世紀的舞臺實踐中,他繼承傳統,勇於革新,發展並提高了京劇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藝術,形成了具有獨特風格、大家風範的藝術流派——梅派。因此他在國內外壹致被譽為偉大的演員和美的化身,他是我國向海外傳播京劇藝術的先驅者,對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以梅蘭芳為代表的中國戲曲表演藝術被認為是當今世界三大體系之壹。

梅蘭芳是中國表演藝術的象征。正因為他在中國戲曲界的特殊地位,我們不但要傳承梅先生的藝術精神,也當仁不讓地要承擔弘揚中國國粹——京劇藝術的歷史使命。對於梅蘭芳大劇院來說,能夠安放梅蘭芳大師的雕像,既是壹種榮譽、又是壹種振興京劇藝術的責任。 梅蘭芳大劇院的後臺安放了戲曲祖師爺唐明皇像,這尊像是有來歷的,大約1900年,新加坡華人社團“濟公堂”堂主姚久儒借壹次祭祀活動,飄洋過海把祖師爺像由中國請到新加坡,供奉於“濟公堂”。幾年後,姚久儒把祖師爺像贈給新加坡“同樂大京班”班主趙永春。趙是新加坡著名梨園女傑,她把潘月紅挖到自己旗下,捧成紅角。數年後趙永春把祖師爺像傳給潘月紅,並宣布她是唯壹有資格得傳此寶之弟子,2007年潘月紅又把祖師爺像贈送給中國京劇院,讓它回歸祖國,這尊像至今已過百載,潘月紅現年94,當時由於年幼不知誰是造像師,有關祖師爺的詳細的信息由於年代的久遠和知情人的逝去已無從得知了。

戲曲祖師爺唐明皇之像是壹個不帶胡須的凈臉的形象,身上穿著紅色莽袍,是純手工制作的,神像兩旁是壹副小鑾駕,擺放金瓜、鉞斧、朝天鐙,這是原來傳統戲班中各行人員都需祭拜的神靈。按過去的規矩演員登臺前,先要在後臺敬祖師爺,然後再開始化妝扮戲。而由於唐明皇最愛扮演醜角,因此演員勾臉也是要小花臉先勾第壹筆,別的演員才能開始勾臉,以示對祖師爺的尊重。

綜觀中國歷史,既有輝煌政績,又有才能、技藝的全才皇帝似乎只有壹位唐明皇能算得上。史書上說他“性英武,善騎射。通音律、歷象之學”,“性英斷多藝,尤知音律,善八分書”。在這多方面的才藝中,他成就最卓越的應該說是音樂,但最享盛譽卻是在戲劇方面。

“梨園”二字是由唐明皇是教習訓練藝人的組織“梨園”而來的。梨園,實際為我國第壹座國立戲曲學校,後來成了戲曲界的代稱。演員稱梨園子弟。舊日的戲曲界,即梨園行,認為唐明皇對戲曲有開山之功,所以尊奉他為行業神和祖師爺。現在的中國戲曲界,只有臺灣國立劇團還保留演員上臺前要拜祖師爺的傳統。

在中國以前各行各業都有自己供奉的祖師爺.行業祖師崇拜是民間文化的壹個分支,過去各行業都很重視,視其為本行業的保護神。民間有″三百六十行,無祖不立″的說法。祖師爺們都是些很有名望的人,直接或間接地開創、扶持過本行業。直至解放前,舊戲班還設唐明皇神位,遇年節慶典或收徒謝師都要敬香參拜。

在今天梅蘭芳大劇院在後臺安放京劇祖師爺像,這可不是講封建迷信,這是演員對於自己職業的莊重感,及對自己職業的開山始祖的敬重,更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敬重。 關羽歷來是中國京劇界崇敬的對象,被認為是仁、義、勇、智、信、忠、孝的化身,有關關羽的戲被稱為老爺戲,演員演出前要沐浴,以示對關公的尊敬。

梅蘭芳大劇院在大廳設立了5m×8m 規格的大幅騎馬的關公像,他出自著名畫家範曾先生之手,範曾的關公畫清新典雅,瀟灑飄逸,栩栩如生, 呼之欲出,風骨獨具。被制成漆畫後,掛在劇院大堂,極有氣勢和厚重感。而範曾先生所畫的另壹幅規格為3m×6m的關公騎馬像設立在中國京劇院大廳。

在中國古代層出不窮的名人之中,被後世尊為“聖人”的, 壹個是“文聖”孔子,壹個是“武聖”關公,也就是關羽關雲長,“武聖”關羽還擁有關夫子及明代萬歷冊封的“協天大帝”“伏魔大帝”等身份。

關羽在我國諸多樣式的文學作品中都是以忠貞、守義、勇猛和武藝高強的形象出現。被文人譽為集“儒雅”、“英靈”、“神威”、“義重”於壹身的古今以來名將中的第壹奇人,說他“做事如青天白日,待人如霽月光風”。在傳統上、關公被賦予整個中華民族“護國保民”的神聖地位。

梅蘭芳大劇院設立關公像,不僅是因為戲曲表演中有“關公戲”,也由於其忠、義、勇、武的品格操守值得現代人來宏揚,還因為關羽的形象,符合中華民族幾千年傳統的審美理想,這壹形象深深地紮根在所有中國人的意識裏。由此,我們能更深入地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與模式,對振興民族文化的崇高使命感有更加確切的理解。 梅蘭芳大劇院還安放著同光十三絕的瓷畫,瓷畫下是雕花的木托,它是由京劇票友為慶祝中國京劇院四十周年而贈送的,記錄了100多年前中國京劇繁榮發展時的著名京劇演員的形象。

同光名伶十三絕,是指京劇史上有壹幅聞名遐邇的名伶彩色劇裝寫真畫。該圖為清代光緒年沈容繪制,是參照清代中葉畫師賀世魁所繪京腔十三絕戲曲人物畫之形式,挑選了清同治、光緒年間京劇舞臺上享有盛名的13位演員,用工筆重彩把他們所扮演的劇中人物繪畫出來,個個栩栩如生,顯示出畫師的深厚功力。

畫上自左至右:郝蘭田《行路訓子》飾康氏、張勝奎《壹捧雪》飾莫成、梅巧玲《雁門關》飾蕭太後、劉趕三《探親家》飾鄉下媽媽、余紫雲《彩樓配》飾王寶釧、程長庚《群英會》飾魯肅、徐小香《群英會》飾周瑜、時小福《桑園會》飾羅敷、楊鳴玉《思誌誠》閔天亮、盧勝奎《戰北原》飾諸葛亮、朱蓮芬《琴挑》飾陳妙常、譚鑫培《惡虎村》飾黃天霸、楊月樓《探母》飾楊延輝。

這幅畫的面世,正值京劇盛世的歷史時期,它對於人們了解當時演員的扮相、服飾及前輩藝術家的風采提供了極為珍貴的文獻資料。

梅蘭芳大劇院放置的同光十三絕瓷畫不僅可以提升梅蘭芳大劇院的文化品位,也可以讓觀眾更多的了解京劇文化知識。 梅蘭芳大劇院四樓的京劇藝術館,長期展覽具有代表性的京劇人物造型的人偶,46個真人大小的精美京劇人偶流光溢彩,人物神態生動逼真,臉部的狀容自然,逼真之處體現在細節,如:人偶的眼睫毛長長的,感覺它隨時都會眨動眼睛,與觀者交流,還有就是人偶的扮相是模仿國家京劇院的演員在自己的代表劇目中所飾演的角色的形象,人偶中有著名京劇演員鄧敏在《圖蘭朵公主》中的所飾的圖蘭朵公主,袁慧琴在《楊門女將》中所飾的佘太君,張建國在《瀘水彜山》中所飾的諸葛亮,李文林在《紅燈記》中所飾的李玉和,李陽鳴在《三打祝莊》中所飾的石秀,唐禾香在《悅來店》中所飾的十三妹等人物造型,這些人偶是仿照被選中的演員真容制作的,觀者初進陳列人偶的藝術館,乍壹看還真以為這些京劇名角齊聚於此呢。

人偶身著的戲裝色彩紛呈,繡工細致,極其賞心悅目,具有觀賞價值,觀眾在欣賞京劇演出的同時,還能通過展覽零距離地走近京劇文化,還可以和自己喜歡的人偶拍照留念,從而使大眾更深入了解京劇角色的神態及形象。做為中國京劇的演出場所,我們要不遺余力地弘揚我國的國粹,向大眾充分展示京劇藝術的魅力。 梅蘭芳大劇院內部裝飾融入了中國傳統建築形式的精髓,紅色的立柱,紅色的大墻,鑲嵌著數十個金色的圓形浮雕,材質是樟木貼金箔,它們是由著名雕塑藝術家,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主任、教授隋建國主持設計,青年教師王偉、楊靖參與設計,並由素以“建築之鄉”“雕刻藝術之鄉”著稱於世的福建惠安的民間雕刻師運用民間傳統雕刻工藝雕刻而成的。梅蘭芳大劇院的木質圓形浮雕凝固和再現了200年來京劇承傳的精華。

惠安木雕具有強烈的民族、宗教內涵和鮮明的藝術特征、表現手法,在中國雕刻藝術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有“北有東陽,南有惠安”之稱。 惠安傳統木雕源於中原文化的雕梁畫棟,融合閩南地區的傳統文化審美意象,具有古樸、淳厚的藝術風格,其線條流暢、人物造型生動,既具有明顯的中原雕刻手工藝的痕跡,又具有南方雕刻文化精巧的成分,與傳統的北方木雕呈現出不同的審美意向,是我國南方雕刻藝術的典型代表。

梅蘭芳大劇院墻上所鑲嵌的圓形浮雕是具有三維立體的效果,可多面觀賞。通常采用高、低、鏤、透、通等多種手法來表現,浮雕的周圍被鏤空使雕像如剪紙般顯出清晰的影象效果,被稱為鏤空雕,主要用於傳統的古建築木雕裝飾上,它是高度嫻熟、精致的工藝技術與具有民族特色的典型藝術相結合的壹種藝術品。

梅蘭芳大劇院的浮雕上刻有國家京劇院曾經上演過的戲曲劇目,其中選中的傳統劇目有:《竇娥》、《白蛇傳》、《秦香蓮》、《將相和》、《四郎探母》、《鎖麟囊》等;現代劇目有:《紅色娘子軍》、《紅燈記》、《江姐》、《平原作戰》等, 由於中國傳統木雕蘊涵了豐富的傳統文化價值,具有傳統文化的審美意象,是我國優秀民間藝術發展的壹個縮影,具有永恒的魅力,而梅蘭芳大劇院正是傳承傳統文化的壹個演出劇場,木雕和它氣質相近,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