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公眾的仇官心理
8月20日,有網民在國內某論壇上發表了名為《最牛團長和團長夫人目前狀況》的壹則帖子,稱打人團長夫人仍在原單位任職。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十二師再次做出了正面回應:他們目前確實在221團供職,但未擔任任何職務,只是壹般的工作人員。其實,這本是壹件再簡單不過的事情了,犯了錯的人已經得到了應有的懲罰,應該給予當事人壹個改過自新的機會,可是為什麽還是有人揪著小辮子不放呢?以此類推壹件轟動全國的事情,就是鄧玉嬌事件,其時,無論是媒體還是網民,都壹邊倒的倒向了弱小的鄧玉嬌,同情弱者本是人類的本能,但是我們註意到,在涉及官員或死或傷的事件中,網民幾乎是眾口壹詞的對官員提出質疑,這僅僅是因為官員不是弱者就不同情麽?筆者認為,這壹系列事件充分反映了在社會大變革的時代中,民眾愈發滋長的仇官心理。
中國人仇官其實有很久的歷史了。這不能怪人民群眾,只能怪壹直沒有壹個很好的方法讓人民相信做官的都清正廉明以人為本。之所以會出現仇官心態,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
壹是貧富差距過大。 客觀的說,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社會事業不斷發展,人民生活對比改革開放之前已經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在壹部分人先富起來之後,貧富懸殊日益擴大,兩極分化非常嚴重。越來越多人被拋向弱勢這樣壹個階層,人們面對著來自就業、住房、醫療等諸多方面的重重壓力,在這種情況下,按照中國人的傳統思維,不患寡而患不均,反是影響到自己利益的,總要發泄自己的不滿。官員是政策的制定者,又是執行者,當然就首當其沖地成了這部分人的出氣筒。
二是腐敗案件呈多發態勢。 伴隨著腐敗現象愈演愈烈,涉案官員級別越來越高,涉及領域越來越廣,人們對於官員的不信任感也在增加。查處的腐敗官員雖是少數,但影響巨大且深遠,真可謂是壹條臭魚腥了壹鍋湯。特別是這些官員在任時,壹個比壹個說的好聽,騙取了廣大群眾的信任,而壹旦事情敗露,就出現極大的反差,在公眾心理上造成了極大的影響。且腐敗官員壹批批倒下,卻又有壹批批相繼出現,令人防不勝防,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壹種思維定勢,壹提起官員,總要和腐敗的生活、腐敗的作風聯系在壹起。
三是信息的不對稱性。 是客觀上的信息不對稱,造成公眾有許多猜測和誤解。市場經濟需要開放的 *** ,需要更透明的 *** 。但我們在這些地方做得還遠遠不夠。由於不透明,公權的使用就缺乏有力的監管,“權力尋租”就有了空間。由於不透明,壹些正常的程序也被臆斷為非正常的手段。由於不透明,許多信息傳遞不夠準確,往往是不同的人說法也不同,使政策的理解在尺度把握不盡壹致。
如果說“仇官”是壹種社會病,病因也不在“仇官”的百姓,而在讓百姓“仇”的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