窯變是怎麽形成的?
窯變即器物在窯內燒成時,由於窯中含有多種呈色元素,經氧化或還原作用,出窯後呈現意想不到的釉色效果。由於其出現出於偶然,形態特別,人們又不知其原理,只知於窯內焙燒過程變化而得,故稱之為“窯變”中國古瓷的最初窯變為青瓷的壹種偶然變異,實際上是青釉燒制失敗的結果。所以窯變壹直不被人重視。由於窯變釉與單色釉相比,其色彩綺麗多姿,變化自然,在宋代燒制鈞窯時,已引起窯工們的重視,變偶然所得為常制,但鈞窯並不能很有把握地燒制窯變。雍正時,督窯官唐英曾派“廠署幕友”吳堯圃赴河南調查鈞窯釉料配方,並親臨各道工藝,與景德鎮最優秀的工藝師壹同反復試燒,創燒出窯變釉。乾隆二十壹年唐英去世後,窯變呈塊狀的斑塊和條紋,釉面不及雍正時流動多變,窯變瓷開始走下坡路。道光以後,紅只能呈紅紫色。同治以後,窯變已不再出現月白、藍、紅等色組成的五光十色條斑,而成為釉面缺少變化的紅黑二色。歷史學家童書業在《童書業說瓷》(上海古籍出版社)中認為,雍正朝將窯變釉技術推到了頂點。 通俗地講,顏色釉的發色是隨著窯火的變化而變化的。譬如銅虹釉在柴窯火中容易變紅,而在油窯及煤窯的火中就變成紫藍或灰黑色的了,很難出現紅色,這種差異就是因為燒成條件不同,象我們剛才看到的茶葉末釉,即使是同壹配方,也會產生“老僧衣”、“鱔魚黃”和“蟹甲青”等多種色彩,其變化莫測,在當時歷史的科學技術條件下,人們很難掌握,所以就把這種怪異現象稱之為“窯變”,把那些出乎人們意外地色釉瓷,稱之為“怪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