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劍2到底是誰出的為什麽如此失敗?聽說有2個人發出不同的想法吧?
“仙二”之爭
1999年《仙劍95版》攻略發售時,姚壯憲向玩家承諾,李逍遙的故事在“仙劍壹”結尾時已經結束,仙劍如果有其他後續版本,就應該演繹壹個全新的故事。 是時姚壯憲與謝崇輝已分道揚鑣,謝崇輝堅持認為“仙劍二”應該承接壹代的人物和劇情。於是兩人各帶壹批人馬,分頭構想“仙劍二”,雖有多次提案,但均未有定論,也沒有真正立項。《狂徒傳說》寫道:“求好心切的姚壯憲不斷更改劇本,為了盡善盡美的自我的翻案,美術設定也壹改再改,始終未能定稿。之後的‘狂徒 創作群’經過壹番人事變動,而姚壯憲期望做到《鐵拳3》的品質、《最終幻想7》的水準的‘仙劍二’項目也無疾而終。”
2000年底,姚壯憲離開臺灣,在北京成立了軟星。北軟的第壹個專案《仙劍客棧》就是為日後開發“仙劍二”而布下的練兵之作,GameBox引擎的開發也 是在為“仙劍”系列的3D化做準備。2001年3月13日,“仙劍二”第壹次專案會議在北京軟星的會議室舉行,與會者包括姚壯憲、張毅君、張孝全、黃誌榮 和王世穎寥寥數人,議題是“‘仙劍二’整體表現初步架構”。這次會議確定了“仙劍二”的幾個基調,例如演繹全新的劇情、采用兩男三女的結構、采用3D技術制作、不走純悲劇路線、為玩家提供更多的選擇等。姚壯憲在會上把他多年來對“仙劍二”的設想全部拿了出來,從五靈到六界,從地域到沿革,提出了壹套完整的 世界觀。
令他始料未及的是,北軟的“仙劍二”專案啟動後不久,謝崇輝所在的研發三部提案的“仙劍二”即被臺北總部通過,並正式立項。得知這壹消息後,姚壯憲大為不 滿。“臺北這壹立項。設軟星的意義少了壹大半。在我這位置,我當然要表示反對的意見。而且,當時《霹靂奇俠傳》是規劃發展成壹系列的,結果不順利,公司放棄了,他(編者註:指謝時《霹靂奇俠傳》是規劃發展成壹系列的,結果不順利,公司放棄了,他(編者註:指謝崇輝)回頭要“仙劍二”。”於是他發了封電子郵件給臺灣總部的所有主管,信中聲明,謝崇輝已有成功的作品《霹靂奇俠傳》,沒有必要如此眷戀《仙劍奇俠傳》。
當時姚壯憲對於臺北研發人員把握“仙劍”方向的能力也心存疑慮,“謝版”“仙劍二”的劇情緊接壹代,圍繞李逍遙的同村夥伴王小虎和趙靈兒之女憶如展開,而 姚壯憲始終不認同這壹方案。他曾認為,若二代以王小虎和憶如作為主角做故事的起頭,註定又是模仿壹代的壹個少年帶著壹位身世可憐的又神秘的少女到苗疆千裏尋母故事的翻版,這種新瓶裝舊酒的做法並不可取。事實上在2001年發售的《新仙劍奇俠傳》的結尾處,謝崇輝就已經向玩家披露了“仙劍二”的主角將由王小虎擔任,同時點出了“狐娘復仇”這條故事線。
“我沒法自己專心做“仙劍二”,當然希望讓我認為適合的人去做,為的就是不想砸鍋。如果臺北當時是交給吳欣睿或者郭炳宏去做,說不定我會服氣,耐心等待他們做完,再做三代。”郭炳宏是DOMO小組的組長,吳欣睿是《軒轅劍三外傳:天之痕》的主編劇。姚壯憲壹直認為吳欣睿的編劇風格更接近“仙劍”系列。
但總部對於大陸軟星的制作能力同樣存有深深的疑慮,“仙劍二”最終還是交由謝崇輝制作,於是出現了兩個“仙劍二”在兩岸同時研發的怪事。之後的壹段時間 內,局勢始終不甚明朗,甚至有誰先開發出來誰就是“仙劍二”的趨勢,而姚壯憲也壹度對外稱臺北的“仙劍二”為《仙劍外傳》。
2001年8月,上海軟星成立不久,“大陸版”“仙劍二”的劇情大綱在王世穎和張毅君的2001年8月,上海軟星成立不久,“大陸版”“仙劍二”的劇情大綱在王世穎和張毅君的合作下最終定稿,很快企劃大綱完成,美術和程式也就位開始工作。 2001年9月12日,上軟的這款“仙劍”續作被正式提交給大宇總公司備案,提案中的遊戲名稱改成了《仙劍奇俠傳三》。而此時,臺北“仙劍二”的劇情完成度還不高,下半年又經過壹次大修,反而是“仙劍三”走在了“仙劍二”的前面。
2002年2月,謝崇輝與“狂徒創作群”的其他六人集體離職。臺北的“仙劍二”研發陷入僵局,留下的劇情支離破碎,很多工作不得不從頭開始,進度受到嚴重影響。大宇緊急抽調DOMO小組的開發人員前去支援,遠在大陸的姚壯憲也接下了部分後續工作,每隔壹段時間就殺回臺灣,看劇本、測程式,對遊戲的關鍵性劇 情,尤其是某些情感表達上的細節做修改。
2003年春,在“仙劍壹”問世整整八年後,“仙劍二“終於正式推出,但反響卻不如人意。玩家普遍認為此作有“虎頭蛇尾”之嫌,“故事結構混亂、人物單 薄、完成度極低”。有趣的是,雖然軟星這邊只有姚壯憲壹人前去“救火”,大陸發行的簡體版“仙劍二”所標註的制作公司卻是“軟星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而非繁體版遊戲標註的“大宇資訊”。最終的制作人員名單中,遊戲的“監制”為賈卓倫,無論“原著故事”還是“遊戲劇本”都沒有出現謝崇輝的名字。
臺北的“仙劍二”推出半年後,上軟的“仙劍三”也正式上市,兩款正統續作的發售時間如此接近,這在任何壹個系列都是不可思議的。王世穎回憶說:“那時對於 仙劍控制權的爭奪很激烈,如果“仙劍三”不成功,很可能就被奪走了。”所幸的是,雖然“仙劍三”與“仙劍二”的銷量差不多,但在口碑上,前者遠比後者成功。“仙劍”系列自此落戶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