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文娛動態 - 歷史上,臺灣與祖國大陸有三次分離,請問原因分別是什麽

歷史上,臺灣與祖國大陸有三次分離,請問原因分別是什麽

1、隨著15、16世紀的地理大發現,世界進入海權時代,歐洲新興的海權國家紛紛往亞洲拓展勢力。1624年屬於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荷蘭殖民者為建立與中國、日本貿易的據點侵入南臺灣。1626年至1642年西班牙殖民者也曾侵占北臺灣,後被荷蘭人驅逐。

荷蘭殖民者盤踞臺灣38年,在今臺南市修築熱蘭遮城(今安平古堡)和普羅民遮城(今赤嵌樓)作為殖民統治的中心,為增加米、糖等農作物產量招募福建沿海和澎湖居民遷往臺灣開墾。 荷蘭殖民者實行強制統治,把土地據為已有,強迫人民繳納各種租稅,掠奪臺灣的米、糖,將其收購的中國生絲、糖和瓷器經臺灣轉口運往各國,牟取高額利潤。

2、1894年日本蓄意挑起中日甲午戰爭,翌年清朝戰敗,派遣李鴻章前往日本議和,與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於1895年4月17日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把臺灣和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 消息傳出後舉國同憤,在北京會試的包括臺灣在內的18省千余舉人公車上書,反對割臺。臺灣全省哭聲震天,鳴鑼罷市。

3、1949年,國民黨內戰失利,蔣中正(蔣介石)率部分國民黨軍政人員退踞臺灣,5月19日頒布《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布告戒字第壹號》(簡稱臺灣省戒嚴令),宣布臺灣處於戰時動員狀況,封閉全省,限制出入境,實行軍事管制,封鎖大陸消息,嚴禁壹切違禁的言論、出版和罷工、遊行等活動。

12月7日,國民黨“中央政府”遷至臺北市。12月11日,國民黨中央黨部遷至臺北市。至此臺灣再次陷入與中國大陸的分離狀態之中。

擴展資料:

“臺灣”(漢語拼音:Táiwān,註音符號:ㄊㄞˊ ㄨㄢ)壹名源於居於今臺南安平的平埔族原住民西拉雅族“臺窩灣”社的社名,意為濱海之地,並取全稱中的“臺”字作為簡稱。明朝萬歷年間官方正式啟用“臺灣”壹詞。

右圖上方為“臺灣”名稱的繁體漢字正式書寫,在臺灣地區官方“國書”、文件和教科書等正式場合中使用;下方的書寫多用於民間與媒體。

春秋戰國時期稱臺灣為“島夷”; 秦朝稱“瀛州”; 三國時期稱“夷洲”;隋朝至元朝稱“流求”。明朝中期以後民間對臺灣的稱呼很多,如“雞籠”(指臺灣北部)、“北港”(臺灣西部沿海的通稱)、“大員”、“臺員”、“臺窩灣”(指今臺南安平地區附近),官方稱為“東番”。

鄭成功改稱“東都”,後鄭經改為“東寧”。清朝更名為“臺灣”,並設置臺灣府,隸屬於福建省,這是臺灣的正式定名。而臺灣由於物產豐富,又稱“寶島”。 臺灣地區在部分國際場合的代稱為“中華臺北”。?

葡萄牙人稱臺灣為“福爾摩沙”(Formosa),源於葡萄牙語Ilha Formosa,意為“美麗之島”,在1950年代前是歐美對臺灣的主要稱呼。 ?日本古代曾稱臺灣為“高砂”、“高砂國”、“高山國”。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