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文娛動態 - 羅馬征服意大利半島

羅馬征服意大利半島

羅馬征服意大利半島

1.兵民合壹的羅馬軍團

羅馬實行典型的兵民合壹的公民兵制度。羅馬公民從17歲到45歲須在野戰軍中服役,46歲至60歲的公民在戰時仍要去守衛後方。他們都是自備武裝,戰時出征,戰後解甲歸田。

羅馬的兵民合壹的典型性主要體現在百人隊大會制度上。百人隊大會既是公民大會,又是戰士會議。實行兵民合壹的公民兵制的斯巴達的公民大會也是戰士會議,但斯巴達的戰士沒有依據財產資格劃分為各個等級,仍是基於斯巴達人的血統關系上。雅典實行兵民合壹,其戰士雖也以財產資格為依據被劃分為各個等級,但是他們的公民大會是全體公民的大會,不是戰士會議。斯巴達和雅典的兵民合壹制都沒有羅馬的典型和徹底。

羅馬公民兵的基本組織和基本戰術單位高度融結為軍團。軍團的數目、其中的人數及其作戰方式在各個歷史時期都不相同。***和早期,羅馬大概有四個軍團。每個軍團約有4200名重裝步兵和壹定數量的輕裝步兵。其中,兩個軍團由年輕力壯的公民(17至45歲)組成,擔負出征野戰任務;另外兩個軍團由年長的公民(46至60歲)組成,戰時負責衛戍後方和支援前線的任務。早期的軍團按希臘——馬其頓式方陣排列陣式。重裝步兵按橫列排成六行,每行500人,持精良武器者居前。兩個軍團的方陣往往並列,形成密集陣列,縱深八列,側翼配置騎兵,輕裝步兵散開列於主力隊伍前面發揮作用並掩護兩翼。由於這種方陣不適於復雜地形作戰,不夠機動靈活,難以頂住機動敵軍的襲擊,於是在公元前4世紀時卡米路斯改變軍團陣式,放棄了方陣。

2.向北意大利擴張

羅馬建立***和國以後,所面臨的外部環境相當嚴峻。北方仍有強大的伊達拉裏亞城市,如果羅馬想不再受到伊達拉裏亞人的統治,那麽當時只有去征服他們;東部和南部還有經常入侵的薩賓、埃魁和沃爾斯奇人等山地部落。

羅馬為了征服這些山地部落和伊達拉裏亞人,和拉丁城市締結卡西烏斯和約,以便對付主要的對手。

公元前5世紀上半期,羅馬通過持久的戰爭擊敗了埃魁人和沃爾斯奇人。接著,羅馬對伊達拉裏亞人發動進攻,主要與北方的伊達拉裏亞城市威伊展開了三次戰爭,持續近壹個世紀。

公元前405年,羅馬第三次發動對威伊的戰爭,這場戰爭標誌著羅馬征服地中海世界的第壹次明確的戰爭,在羅馬傳統中作為這個城市軍事史的轉折點而記錄下來。

羅馬對威伊進行了10年圍困(公元前405——前396年)。正是在這場戰爭中,羅馬將軍瑪爾庫斯.卡米路斯在羅馬第壹次試行軍餉制度,而在此以前服軍役是沒有報酬的。羅馬軍團士兵每日約得800克谷物。出征時,發給士兵15日的糧食,有時甚至是30日。軍團士兵亦可靠地方補給,這就使有組織的掠奪成為合法化。他還改進和統壹武器裝備,公民兵自籌武裝參差不齊、規格不壹會削弱戰鬥力的弊端得以解決。從此,公民兵出戰可以從國家獲得軍餉、給養和規格統壹的武器裝備,這種情況壹直延續到2世紀末的馬略軍事改革。

公元前396年,卡米路斯決定用地道攻城的辦法攻陷威伊城。他命令士兵挖掘壹條從城外通向城堡內部的坑道。軍隊被分成6個分隊,輪流作業,直至工程完成為止。羅馬從地道突然攻入城堡,出威伊人之不意,威伊陷落。羅馬擄獲了大量戰利品而變得富有起來,又占領了幾乎把它的領土總面積擴大壹倍的版圖,羅馬強大起來。當羅馬剛剛站起來的時候,在公元前4世紀初,突然發生了壹場戰禍,險些使羅馬覆滅。

公元前390年,羅馬突然遭到從西歐和中歐南來的高盧人的侵襲。羅馬投入了全部軍隊和來自臨近拉丁城市的援軍,在阿裏亞與高盧人展開殘酷激戰,卻終沒有擋住勇猛的高盧人的攻擊。羅馬人被圍困在卡皮托利烏姆衛城,最終因糧絕而被迫投降。高盧人也苦於軍中疾病流行,同意和談,在羅馬人給付了壹千磅黃金後撤離了羅馬。

羅馬幸運地從高盧人的侵襲下逃脫出來,保存了自己剛剛建立的城邦文明。當時的高盧人仍屬於遊牧民族,具有很強的作戰機動性。其軍隊可以在敵方準備不足時迅速突擊,也可以在形勢不利時立即撤離。再加上遊牧民族特有的勇猛和驃悍,使他們具有較強的戰鬥力,因此羅馬人在毫無戒備的情況下很容易被高盧人攻入。但是由於遊牧民族物質生產比較落後,仍處於半野蠻狀態,壹旦在對農耕民族的戰爭中取勝,必然會大肆掠奪、屠殺,甚至會用自己落後的生產方式攻變農耕的生產方式,摧殘了農耕民族的文明。可是遊牧民族往往在戰勝農耕民族後,經常大撈壹把而離去。高盧人在擄獲了大量財物後離開了羅馬。羅馬雖然遭到了沈重打擊,但幸運地保存了其文明,並且清醒了頭腦,為提防高盧人再次入侵,他們修建起大約12英尺厚、24英尺高的堅固石造城墻。最重要的是,羅馬人在高盧戰爭後實行了根本性的軍團改革,以實行三列隊戰法的中隊軍團取代原來的希臘——馬其頓式方陣。

3.公元前4世紀的軍事改革

公元前4世紀的軍事改革從卡米路斯實行軍餉制改革開始,在整個公元前4世紀由多個人經過多次改革才完成的,其中最重要的是軍團的體制改革。

首先,羅馬的野戰軍團由2個增至4個,每個軍團的重裝和輕裝步兵***4200人,騎兵300人。每個軍團又分為30個中隊,每個中隊又分為2個百人隊。每個百人隊為60人或30人。在***和時期,中隊是作戰單位,而百人隊只是壹個小的戰鬥組織。軍團的戰鬥隊形改變了。羅馬軍團放棄了原來按財產資格配置兵種的辦法,根據士兵的年齡、受訓程度和戰鬥經驗,把重裝步兵排成三列。

第壹列是最年輕的戰士,被稱為哈斯塔提(Hastati),即"槍兵";第二列是由成年的有經驗的戰士組成,他們被稱為普林西佩斯(Principes),即"主力兵";第三列是經過鍛煉而最富有戰鬥經驗的老兵組成,他們被稱為特利阿列(Triarii),即"後備兵"。其中第壹、二列各有10個中隊,每個中隊配置120名重裝步兵;第三列也有10個中隊,每個中隊只有60名重裝步兵。各列之間保持壹定的距離。由於前兩列是戰鬥隊伍,所以彼此稍微接近。第三列是後備隊,相隔稍遠。此外,每個軍團都配備1200名輕裝步兵和300名騎兵,列隊於軍團的前面和兩翼。這就是羅馬軍團著名的三列隊法。

三列隊法的作戰方式通常是如下進行的:部署在軍團前面和兩翼的輕裝步兵首先投入戰鬥,他們向敵陣發射箭支,投擲標槍、石塊。當敵人逼近時便撤走,第壹列槍兵投入戰鬥。如果第壹列槍兵抵擋不住敵人的進攻,出現缺口,第二列主力軍隨即沖上來,第壹列槍兵稍微退後與第二列主力軍重新形成壹條密集戰線***同打擊敵人。只有在前兩列戰士處於緊急關頭,老練的第三列後備兵才加入戰鬥。這時戰鬥的最後結局往往取決於後備兵。從這裏古羅馬產生了壹句諺語:“事情發展到後備兵了”,意即事情發展到最決定性關頭了。

三列隊法優於密集方陣。方陣只能適用於平地作戰,遇到復雜地形就難以全線展開,陣線中有的地方互相擁擠,有的地方兵力疏散,易被攻破。而三列隊法中,中隊是獨立的戰鬥單位,各列和各中隊之間有壹定間隔,這就使得各中隊在戰鬥中較密集方陣具有較大的靈活機動性,適於任何地形作戰,其陣線也較堅固。因此,這種軍團體制直到公元前2世紀末的馬略軍事改革以前沒有多大改變。

這時羅馬在作戰中鮮明展現了它的戰術特征,就是設立防禦營地。羅馬軍隊隨時隨地駐紮都要挖壕築墻,建立營地,避免敵人突襲,並可隨時進攻。

羅馬軍隊實行鐵的紀律,軍紀和服從高於壹切,如有任何反抗,都要受到無情懲罰。如果違犯軍令、臨陣脫逃和表現怯懦,都要在軍列前受鞭撻再砍頭示眾。如果整個部隊怯陣脫逃,則實行"什壹抽殺律"讓士兵排成壹橫列,每10人抽殺1人。

在戰場上立功的士兵可以晉級,獲戰功章,戴月桂冠。獲得巨大勝利的將領可以率領得勝的軍團實行凱旋式,借以鼓舞士氣,激勵作戰。

公元前4世紀所進行的軍事改革,保證了羅馬在將要征服中部意大利的戰爭中取得輝煌的勝利。

4.逐鹿中部意大利

羅馬人雖然從高盧人的鐵蹄下僥幸解脫出來,但高盧人的入侵使羅馬的國際地位動搖了。從前的敵人伊達拉裏亞人、埃魁人和沃爾斯奇人都同羅馬人重開戰端。羅馬人為了戰勝他們,同他們連續進行了50年左右的戰爭。其中羅馬首先經過近40年的戰爭,到公元前4世紀中葉才徹底打敗了伊達拉裏亞人。到公元前338年,沃爾斯奇人也被羅馬打敗,從此歸從羅馬統治。

到公元前350年,羅馬人已獲得足夠的土地來滿足當時羅馬人擁有土地的不足,他們不再生活在少數入侵者威脅之下。然而,他們仍然四處擴張,他們的軍隊已變成征服的工具,戰時出征、平時耕種的公民兵,由於經常出外作戰,變成了事實上的職業軍隊。

羅馬人向南拉丁姆擴張,與薩姆尼特人發生沖突。羅馬人接連與薩姆尼特人發生過三次重大戰爭,從公元前343年至前290年,才最終將其打敗。

至此,北至波河流域,南到盧卡尼亞邊境,全部中部意大利都在羅馬統治之下。

5.皮洛斯戰爭與征服南意大利

薩姆尼特戰爭以後,羅馬便和南意大利的希臘城市開始接觸。公元前282年,羅馬派軍隊以援助圖裏依為名占領了圖裏依,引起塔林敦的不滿。當羅馬艦隊駛進塔林敦海灣時,塔林敦襲擊了羅馬軍隊。於是羅馬派軍進攻塔林敦。塔林敦遇到羅馬軍隊的進攻,難以抵禦,決定向伊庇魯斯國王皮洛斯求助。

皮洛斯(公元前319——前272年),是壹位富有才能和膽略的軍事家。他長於布置陣勢,善於指揮戰鬥,巧於利用地利,堪稱為壹位卓越的戰術家。就連偉大的漢尼拔都稱他是僅次於亞歷山大的戰略家,自稱是他的學生。

皮洛斯出身於伊庇魯斯王族。幼年時,伊庇魯斯發生了政變,其父被驅逐,從此他在伊利裏亞和埃及避難,後來終於回國當上了國王。

他崇尚武功,有雄心大略。不以統治伊庇魯斯為滿足,時刻謀劃著對外擴張。當與羅馬人作戰的塔林敦人邀請皮洛斯前去支援時,他決定借此機會,征服意大利、西西裏,然後再揮師東進,征服巴爾幹,建立壹個囊括地中海的大帝國。於是,皮洛斯率領2萬名訓練有素的步兵、3千名帖薩利亞騎兵、2千名弓弩兵、500名投槍手和20頭戰象,橫渡亞得裏亞海,於公元前280年開赴意大利,挺進塔林敦。

在離塔林敦海灣沿岸不遠的赫拉克裏亞城附近,皮洛斯和前來迎擊他的羅馬軍隊發生第壹次會戰。戰鬥之前,他先察看了敵情。面對羅馬士氣的高昂,隊伍的整齊,他沒有驚慌,沈著地指揮他的軍隊向前,並親率3000騎兵沖鋒在前。在戰鬥的關鍵時刻,皮洛斯的戰象和帖薩利亞騎兵起了作用。因為羅馬的戰馬沒見過戰象,當它們與戰象相遇時,便嚇得掉頭狂奔。皮洛斯借機掩殺,大敗羅馬軍。據說,在這次戰鬥中,羅馬傷亡7000人,被俘2000人。

赫拉克裏亞戰役之後,皮洛斯揮師進軍羅馬,直抵羅馬幾十公裏的地方安營。他自料羅馬難以攻克,決定與羅馬和談。由於皮洛斯的聲譽和羅馬在戰敗中遭受的災難,使羅馬元老院中有部分元老認為在對羅馬比較有利的條件下可以和談。正在猶豫不決時,德高望重的阿庇烏斯.克勞狄命令他的兒子帶他來到了元老院。他義正辭嚴地說,如果皮洛斯想要同羅馬人訂立和約,建立友誼,必須率軍隊退出意大利,然後派遣他的使節來和談;不然,只要他的軍隊留在意大利的土地上壹天,就不能同他進行和談。他並以熱情洋溢的演說鼓勵羅馬人的士氣,改變了元老們的情緒。討論結果,元老院拒絕了皮洛斯的和談建議。

公元前279年4月,在阿斯庫倫附近,皮洛斯與羅馬進行了第二次大戰。皮洛斯搶占地形,巧妙地布置陣勢,而羅馬人不能很好地發揮自己的威力,因此被皮洛斯戰敗。在這次戰鬥中,羅馬傷亡6000人,皮洛斯傷亡3500人。

皮洛斯雖兩敗羅馬,但他的處境並不令人樂觀。羅馬人力資源充足,又有拉丁同盟的支援;而皮洛斯的軍隊卻得不到很好的補充,因其專橫暴虐,塔林敦等城市對他的不滿日益增加。皮洛斯不願把與羅馬的戰爭拖延下去,再次向羅馬提出了新的談判建議,但又遭到羅馬元老院的拒絕。此時,羅馬已經占領了南意大利許多城市,並又征服了投到皮洛斯方面去的盧卡尼亞人和薩姆尼特人。不久,在貝尼溫敦附近,皮洛斯與羅馬進行了最後壹次戰鬥,卻被羅馬徹底擊敗。皮洛斯只好在公元前275年秋,無可奈何地離開了意大利,回到了伊庇魯斯。

由於羅馬國內平貴鬥爭暫告結束,內部矛盾緩和,能夠團結起來,無後顧之憂而壹致對外。加上有充足的人力物力資源,還有同盟者的支持,本土作戰不愁補給不足,於是最終取得了對皮洛斯戰爭的勝利。從此羅馬能夠全力以赴地對南意大利進行最後降服。很快,羅馬攻陷塔林敦,又降服了以前投到皮洛斯方面去的南意大利諸部落:薩姆尼特人、盧卡尼亞人、布魯提伊人和阿普裏亞人等。

到公元前3世紀末,除波河流域仍為高盧人占領以外,意大利的其余地區全被羅馬所征服並在其統治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