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文娛動態 - 菩提達摩簡介

菩提達摩簡介

菩提達摩簡介

 菩提達摩(生卒年不詳,有壹說為公元528年-公元535年),南印度人,香至國(或作婆羅門國、波斯國)國王之第三子。為中國禪的開創者。梵名Bodhidharma,又稱菩提達摩、菩提達摩多羅、達摩多羅、菩提多羅,通稱達摩(又作「達磨」),意譯作「道法」。

 達摩壹生頗富傳奇,難辨其真假,據記載他在世有壹百五十年之久。有關他的最早紀錄,見於北魏楊炫之的《洛陽伽藍記》(此書成於東魏武定丁卯,公元547年)。達摩生於何時已無法考證,逝世年代有梁大通二年(公元528年)和梁大同元年(公元535年)或二年等不同的說法。門下弟子除慧可(公元487年-公元593年)外,還有道育(生卒年不詳)、僧副(壹作道副,公元464年-公元524年)、曇林(生卒年不詳)等。留世著有《達摩四行觀》、《達摩悟性論》。

 據《景德傳燈錄》卷三記載,菩提達摩於梁武帝普通年間(公元520年——526年)渡海來到中國廣州,武帝派遣使者迎至首都建康,進宮入內謁見。另傳說達摩祖師於圓寂後,弟子們將之葬於河南熊耳山,過了三年,北魏的使者宋雲從西域歸來,卻在蔥嶺遇到達摩,看見他手攜壹只草鞋,翩翩獨行,並告訴宋雲,說要往西天去。後人不信,便掘開他的墳墓,只見棺內留有草鞋壹只,別無他物,於是有了「只履西歸」的神跡應化,為達摩祖師傳奇的壹生劃下句點。

 達摩曾在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長達九年,修持大乘壁觀,被當時的人稱為「壁觀婆羅門」。之後,年屆四十的神光禪師,為得大法,寧願舍棄身命,在大雪紛飛中站立數天,又自斷左手臂來表明求法心誌,終於得到達摩的「大乘安心」法門,傳授心印,改名慧可,為中國禪宗第二祖。中國禪宗的傳承,將其推源於佛陀在靈山會上傳法給拈花微笑的摩訶迦葉尊者,是故,迦葉為天竺禪宗始祖,其後次第相承而至菩提達摩,***計二十八代。中國則以菩提達摩攜法東來弘傳開始,經慧可傳僧璨,僧璨傳道信,道信傳弘忍,弘忍傳慧能,慧能門下,形成開宗立派的「壹花開五葉」、「五家七宗」的輝煌時期。因此,達摩也被尊為「禪宗東土第壹代祖師」或「達摩祖師」。

 達摩東渡來華之後,便以四卷本《楞伽經》為主要經典,開始宣講「二入四行」的禪法,傳授弟子,啟導中國禪宗;因其參究的方法是以徹見心性的本源為主旨,以「傳佛心印」為目的,所以,禪宗又稱作佛心宗、達摩宗或無門宗。可以說,「二入四行」是達摩壹生的心血結晶,也是其學說的中心思想,更是他所傳授度化世人的禪修實踐途徑。

 達摩的「二入四行」,又被稱為「四行觀」或「大乘壁觀」。所謂「二入」,是指「理入」和「行入」二種具體的修行方法。「理入」之法,即是壁觀之法,以「理」為觀想內容,主要是「借教悟宗」,即藉由佛典所說的種種教法而徹悟自心佛性的真理,屬於對教理的思維,要求舍偽、歸真,與道契合,是故,理入又稱為「安心」。而為了配合修習壁觀安心的禪法,也必須註重「行入」,即依據所悟而修行,基本上有「四法」,又稱「四行」:(1)報冤行——修道之人,若遇到痛苦困厄纏身難以消解,應當成此乃宿世以來「冤憎」之情所造成的惡業果報,不是上天或他人所給予,所以必須甘心承受果報而毫無怨尤,就能夠「體冤進道」(體認冤欠追討急迫,而能努力修道),作為修道的助緣,篤實修行,以便跳脫輪回之苦。(2)隨緣行——修道者要能體認壹切都是由緣而生,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對於世間富貴貧賤、榮辱毀譽,皆由宿世業因所感,不必欣喜,也無須抱怨,壹切得失隨緣,無喜無憂,冥順於道。(3)無所求行——修道之人,深知欲望為痛苦的根本,煩惱的源頭,所以,止息貪念妄想,對世間財物無貪無戀,無取無求,自然能安心向道。(4)稱法行——修行之人必須按照佛教的要求去實踐,以便與正法或理法(即「性凈之理」)相應,才能心無執著,不受物累,達到解脫之境。

 由此而觀,達摩禪法大乘般若化的特質極為明顯,他以「理入」、「行入」並舉,正是(禪)定(智)慧雙修,壹方面要「見道」——悟入諦理(真理),另壹方面則要付諸實踐——本著悟道的真理,應用在日常生活的行住坐臥中,消除無始以來的積習,達到生命究竟圓滿的境界。簡言之,「行入」屬於教法之實踐,教人去掉壹切愛憎情欲,依佛教教義踐行,且「行入」當以「理入」為基礎,並與由壁觀所得的「性凈之理」相應,而在「理入」的同時,又必須結合「行入」,這正是達摩禪法的特色,即理論與實踐相互結合的教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