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文娛動態 - 神舟七號資料

神舟七號資料

據新華社北京電 全國政協委員、載人航天火箭系統顧問組組長、“神舟”五號火箭總指揮黃春平昨日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神舟”七號發射時間將推遲半年左右,原定2007年的發射計劃將拖後到2008年。

黃春平說,發射計劃延期,“並不是出了什麽問題,而是工作周期決定。”“神舟”七號火箭每壹個部件都需要經過復雜的工作周期,首先要進行單樣技術攻關,攻關合格後再設定方案、原理考核,之後進入抽樣階段。這壹階段要解決兩方面的任務,壹是要通過性能指標測試,二是原材料、加工等工藝能力要在工廠的生產能力範圍內。抽樣合格後,再修改設計,做試樣生產,再進行產品實驗,最後進入工廠生產。此外,還要請相關專家進行測評。因此,“這是壹個復雜的工程,要壹步壹個腳印,不能急於求成”。

黃春平介紹,與“神五”、“神六”不同,“神舟”七號火箭在研制上的關鍵點是宇航服和氣門閘。因為“神舟”七號將實現太空行走,航天員能否從艙內氣壓驟然適應真空環境,氣門閘和宇航服扮演了重要角色。

據悉,“神舟七號”時的太空行走對航天員的考核要求更高。由於航天服內的壓力比正常情況下低,有可能會使人體組織內的氮氣釋放,在血管內形成氣栓,導致減壓病,甚至危及人的生命。因此航天員在穿好航天服以後,必須在氣閘艙內充分吸氧,協助工作的航天員回到內艙(即軌道艙),關閉內艙門,然後氣閘艙開始泄壓到真空,與飛船外的真空狀態保持壹致,此時航天員可以出艙活動。而完成艙外任務回到艙內時,還要對航天服進行壹定的減壓,再對氣閘艙充氣。

“航天員出艙活動是壹項高難度、高風險的活動。”專家介紹,“神舟七號”時的太空行走要求航天員必須在地面做充分的試驗和訓練,其地面訓練壹般在壹個對比重有壹定要求的中性水池裏進行。這種水池通常建在大型的試驗房裏面,把航天器放在水池中,利用水的浮力模擬太空的失重現象,然後航天員在水池裏面進行出入艙和艙外操作訓練。

專家稱,“神舟七號”將具備航天員太空行走的幾項必備條件。首先,會提供航天員在艙外生活和工作的環境和條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艙外航天服,它具有防微流星、真空隔熱屏蔽、氣密、保壓、通風、調溫等多種功能,航天服的手套既密封又靈活,頭盔透明密封。其次,出艙背包有控制系統和通信系統,其控制系統配有的噴氣裝置使航天員可以借此控制行走方向。據悉,航天服和背包構造復雜,技術難度大,造價昂貴,美國生產的壹套航天服約為150萬美元。第三當然是必須擁有技術操作熟練、身體健康、心理素質穩定的航天員。

“目前,‘神舟’七號的其他部件都差不多了,只有宇航服還要攻關,宇航服的研究進度決定了‘神七’進度。”黃春平又補充說,“不過,中國完全有能力解決。”

黃春平說,為了適應真空的環境,“神舟”七號宇航服從氣密、通信、排泄、通訊、電源、活動關節等各方面,都要比“神六”有較大提高。

“神舟五號”時,我國的載人航天還只是對壹人壹天上太空的考核,當時楊利偉僅待在返回艙裏,軌道艙的艙門是緊閉的。此次“神舟六號”雖然在外形上與“神舟五號”幾乎壹樣,不同的是,兩名航天員將從返回艙進入軌道艙,從事多人多天的空間飛行作業程序。專家打了個形象的比喻,“兩名航天員就是在‘壹室壹廳'裏活動。”而到了“神舟七號”,航天員除了在“壹室壹廳”裏活動外,還將走出“廳”,從軌道艙側面的窗口出來在太空行走。

據介紹,“神舟七號”對航天員的生命保障系統、出艙設備、結構氣密性要求更高,因此“神舟七號”會在外形上與“神舟六號”有明顯的不同,相關系統也會有所改變,特別是軌道艙。

通常飛船發射上太空後,航天員在進行出艙活動之前,會先在氣閘艙內進行2-3小時的適應性準備,在氣閘艙內穿戴好艙外航天服,背上背包,帶好用品。實行太空行走的航天員所穿戴的航天服體積龐大,地面重量就達125公斤,根本不像在地面穿衣戴帽那麽容易,必須在其他航天員的幫助下才能穿上。“所以‘神舟七號'時上天的航天員起碼得兩人,這樣可以相互配合,至於會有多少人出艙活動則未定,估計會是壹人進行太空行走。”

據黃春平預測,“神舟”七號將有三名航天員,壹個要出艙行走,壹個在軌道艙迎接,返回艙還要留人。出艙活動將有行走、操作、擰螺釘等安裝設備等項目,為今後建立太空空間站作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