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盈虛?
原文嘗觀《易》之道,察盈虛消息之理,而知人不可無缺陷也。日中則昃,月盈則虧,天有孤虛,地闕東南,未有常全而不缺者。“剝”也者,“復”之幾也,君子以為可喜也。“央”也者,“娠”之漸也,君子以為可危也。是故既吉矣,則由吝以趨於兇;既兇矣,則由悔以趨於吉。君子但知有悔耳。悔者,所以守其缺而不敢求全也。小人則時時求全;全者既得,而吝與兇隨之矣。眾人常缺,而壹人常全,天道屈伸之故,豈若是不公乎?譯文我曾經思考《周易》中所講的道理,考察探究盈虛損益的原因,這才知道人不可能沒有缺陷。太陽到了當空就會逐漸向西落下,月亮到了圓滿就會開始虧缺,天空有空曠無依之處,大地沒有東南盡頭,所以世界上沒有總是十全十美的事物。《周易》中的“剝”卦,是講陰盛陽衰,小人得勢而君子困頓,可這正蘊育著相對應的“復”卦,即陽剛重返、生氣蓬勃,所以君子認為得到“剝”卦是可喜的。《周易》中的“”卦,是講君子強大,小人逃竄,可是這也暗藏著“骺”卦即陰氣侵入,小人卷土重來,所以君子認為得“”卦,也潛伏著危險,不能掉以輕心。本來是吉祥的,由於吝嗇可以走向不祥。本來是不祥,由於改悔而又向吉祥發展。君子只有知道有災禍,知道世上有許許多多不祥的災禍,才可以忍受缺陷而不去追求十全十美的東西。小人則不懂得這個道理,時時要追求完美;完美已經得到了,但是吝惜和不吉也就跟著來了。如果眾人都有不足,而壹人常十全十美,如果是因為老天爺的緣故,世事難道會如此不公平嗎?原文天下事焉能盡如人意?古來成大事者,半是天緣湊泊,半是勉強遷就。金陵之克,亦本朝之大勛,千古之大名,全憑天意主張,豈盡關乎人力?天於大名,吝之惜之,千靡百折,艱難拂亂而後予之。老氏所謂“不敢為天下先”者,即不敢居第壹等大名之意。弟前歲初進金陵,余屢信多危悚敬戒之辭,亦深知大名之不可強求。今少荃二年以來屢立奇功,肅清全蘇,吾兄弟名望雖減,尚不致身敗名裂,便是家門之福。勞師雖久而朝廷無貶辭,大局無他變,即是吾兄弟之幸。只可畏天知命,不可怨天尤人。所以養身卻病在此,所以持盈保泰亦在此。
譯文天下事怎能盡如人意?自古以來成就大業的人,壹半是天緣相湊,另壹半則是努力強求的緣故。攻克金陵,也是本朝的大功勛,千古的大功名,這全都是憑借上天意旨作主,怎麽會完全由人力決定呢?上天對於大功名,吝惜得很,經千百次折磨、艱難動亂之後才能給予。老子所說的“不敢為天下先”這句話,就是說不敢居天下第壹等大功名的意思。弟弟妳前年剛剛進駐圍攻金陵的時候,我多次寫信給妳並且大多是勸妳小心儆戒的言辭,因為我也深知大功名是不能勉力強求的。少荃(李鴻章)自從同治二年(1863)以來屢建奇功,肅清江蘇全境,我輩兄弟的名譽聲望雖然降低,但還不致身敗名裂,這就已經是家門的福分了。妳的軍隊已經疲憊困頓很長時間了,而朝廷還沒有貶斥妳的說法,全局沒有發生其他意外的變故,這就是我們兄弟值得慶幸的事了。我們只應該敬畏上天,相信天命,斷斷不能埋怨上天,歸罪別人。我們保養身體、祛除疾病的方法就是靠這個,我們用來維持我家盈滿之象,保持通暢、安泰的也是靠這個。
原文諄諄慎守者但有二語,曰“有福不可享盡,有勢不可使盡”而已。福不多享,故總以儉字為主,少用仆婢,少花銀錢,自然惜福矣;勢不多使,則少管閑事,少斷是非,無感者亦無怕者,自然悠久矣。余斟酌再三,非開缺不能回籍。平日則嫌其驟,功成身退,愈急愈好。
譯文讓大家嚴格遵守的只有兩句話,那就是“有福分不要盡情享受,有權勢也不能用得精光。”有福而不過分享用,就是要以勤儉為主,少用仆人奴婢,少花銀錢,自然就是珍惜福分了;有權勢而不過多實施,少管閑事,少評判是非,沒有人感謝妳也沒有人懼怕妳,妳就自然可以長久了。我還在反復考慮,不辭職就不能回老家。平日裏總嫌這樣做太倉促,但是成就功業以後引退,則是要越快越好。
點評古人深曉陰陽相生,禍福相長的道理。所謂“否極泰來”,是說事物壞到壹定程度就要向好的方面轉化;月滿則食,水滿則溢,人滿則敗,大自然及人世間萬事萬物的發展都逃脫不了這個規律。文武之道,有張有弛。人生之路,當進則進,當退則退,只進不退,定生禍端,只退不進,無所作為。
曾國藩深得“陰陽盛衰”之道,強調在得意之時,需“勢不使盡”、“弓不拉滿”。自從鹹豐十年(1860)六月實授兩江總督、欽差大臣之後,曾國藩位漸高,名漸重,但他卻多次上奏請求減少壹些自己的職權,或請求朝廷另派大臣來江南會辦。在他弟弟曾國荃孜孜以求功名利祿的時候,曾國藩諄諄教導他,凡事切不可太過。他對弟弟說:“吾兄弟當於極盛之時,預作衰時設想,當盛時百事平順之際,預為衰時百事拂逆地步。”曾國藩壹生同受儒家入世和老莊出世思想的影響。他壹方面執著追求功名富貴,壹方面又善於從“名利兩淡”的“淡”字上下工夫,講求謙讓退卻之術,所以能做到持盈保泰。
在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我們是否也應該學會“盈虛”之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