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解讀 | 再創兩周來最大跌幅 恒生科技指數初步展現築底跡象
被稱為“港股市場的納斯達克”的恒生 科技 指數,春節至今經歷了大幅回調。今日(8月16日),恒生 科技 指數再次重挫,跌幅擴大至3%,為兩周來最大跌幅,多只成分股跌超4%。
作為“新經濟”的典型代表,此前備受關註的恒生 科技 指數究竟還“香不香”?
大成恒生 科技 ETF基金經理冉淩浩表示:恒生 科技 指數在港股市場日益舉足輕重,已成為繼恒生指數和恒生國企指數後的另壹旗艦指數。經過歷時數月的區間震蕩走勢, 恒生 科技 指數已經初步展現築底跡象 。
冉淩浩認為,恒生 科技 指數已近見底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壹, 恒生 科技 指數的估值已經很低 ,但其成長性依然保持在較高水平,其PEG比創業板指數及納斯達克100指數都低。對應目前情況計算,恒生 科技 指數2021年市盈率為33倍,2022年的市盈率為25倍,2023年市盈率為20倍,對應的復合年化盈利增速達到30%以上,PEG估值較低。
第二, 恒生 科技 指數主要權重股 ,如騰訊、阿裏巴巴等的估值水平已經位於 歷史 最低水平區間,意味著壞消息已經在股價中體現出來了,未來下跌空間很小。
第三,從最近幾天的市場走勢來看,哪怕有更多的壞消息公布,恒生 科技 指數也沒有進壹步下跌,暗示已經基本跌到位。
恒生 科技 指數被稱為港股市場的“納斯達克”。 恒生 科技 指數成分股主要涵蓋與 科技 主題高度相關的30家最大的港股 科技 企業,基本上是中資 科技 企業,涉及領域包括網絡、金融 科技 、電子商務、數碼等。其中大眾耳熟能詳的騰訊、阿裏巴巴、美團、小米、快手、京東、網易等公司都名列其中。
科技 指數普遍具有 高走勢、高研發投入、高估值 特點。參考納斯達克100 科技 指數、上證科創板50指數以及其他市場綜合指數,可以發現 科技 指數普遍具有相對市場更優的走勢、較高的研發投入占營收比重以及較高的估值,配置價值很高。
恒生 科技 指數也不例外。過去2年,恒生 科技 指數不僅大幅跑贏全球主要指數(包括納斯達克指數),也全面超越港股兩只旗艦型指數——恒生指數和恒生國企指數。
這樣壹只“優中選優”的指數卻在2021年春節後經歷了大幅度回調。
很大壹部分原因在於全球經濟復蘇使得 周期性行業崛起 , 分流了 科技 板塊資金 ;同時,恒生 科技 的壹些成分股也正在經歷 取消巨額稅收優惠等在內的負面利空 。
恒生 科技 ETF基金經理冉淩浩認為:2020年港股表現明顯不如美股及A股,但港股前期的滯脹正是為將來的補漲提供了充足的空間,未來也將會有多重動能驅動港股上漲。長期來看,港股市場走勢完全由上市公司盈利水平決定; 未來兩年,港股上市公司盈利有望快速上行,有力支撐港股走勢 。
他重申恒生 科技 指數已經基本到底的觀點,但認為反彈可能不會來得那麽快,因為市場需要時間來徹底消化政策影響和負面消息,其間可能會出現窄幅震蕩的走勢。但是 到了4季度,投資者會逐步開始以2022年的業績來重估恒生 科技 指數的估值狀況 ,屆時會發現恒生 科技 指數依然有著很好的成長性,同時估值更便宜了,這可能會推動指數出現較好的漲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