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林簡介
Schelling, Friedrich Wilhelm Josephvon
德國古典哲學的主要代表,客觀唯心主義哲學家。謝林壹生的思想發展過程通常被分為早期和晚期兩個主要階段。在早期,他批判過封建專制制度,表達了實現資產階級法治的要求;把I.康德與J.G.費希特的主觀唯心主義轉變為客觀唯心主義,把他們的主觀辯證法推廣到外部世界,為後來G.W.F.黑格爾哲學體系的建立創造了條件。在晚期,從資產階級法治的倡導者轉變為封建專制制度的辯護士,從包含合理內核的客觀唯心論走向天主教神學。
生平和著作 謝林1775年1月27日出生於符滕堡的萊昂貝格壹個新教徒家庭。1790年入圖賓根神學院學習,他用啟蒙思想研究神學,寫出博士論文《對於“創世紀”第三章人類罪惡起源的古老學說的哲學批判解釋》;發表了《論壹種哲學形式的可能性》、《論作為哲學原理的自我》和《關於獨斷主義與批判主義的哲學通訊》。1796年,發表了《知識學唯心論集解》 ,他還吸收了G.B.維科(1668~1744)的歷史主義,認為自我應該被理解為變化過程,並用唯心主義改造了B.斯賓諾莎的實體概念,認為實體作為絕對也有從客觀到主觀的實在變化。他研究數學與自然科學,發展了康德與J.G.赫爾德的自然哲學。1797年出版《自然哲學觀念》,1798年出版《論世界靈魂》,同年被聘請為耶拿大學編外教授。
耶拿時期是謝林哲學創造活動的頂峰。在這裏,他完成了《自然哲學體系初稿》、《先驗唯心論體系》,這兩部著作作為“同壹哲學”的兩個部分,確立了他作為德國古典哲學改造者的歷史地位。他還參加編輯《思辨物理學雜誌》和《新思辨物理學雜誌》,與黑格爾***同編輯《哲學評論》。
謝林於1803年5月離開耶拿,10月任維爾茨堡大學教授。這時他的哲學思想開始發生變化,1804年發表的《哲學與宗教》標誌著“同壹哲學”的結束和從唯心主義向宗教的過渡。1806年,被任命為巴伐利亞科學院院士,1808年獲得巴伐利亞國內功勛獎章 。此後 ,他的思想進壹步轉向神秘主義。1809年發表的《對於人類自由的本質的哲學探討》為其晚期哲學奠定了基礎。1820年秋任愛爾蘭根大學教授,講授神話哲學與近代哲學史。1827年5月返回慕尼黑,擔任新建的慕尼黑大學教授,並被巴伐利亞政府任命為科學中心總監,由科學院推舉為院長。1841年秋,應普魯士國王威廉四世的邀請,到柏林大學講授神話哲學和天啟哲學,並擔任普魯士政府樞密顧問。其演講遭到了青年黑格爾派的公開批判。1846年結束了在大學的教學生涯,只在柏林科學院裏擔任從1832年起就獲得的院士職務。
1854年,謝林在赴瑞士旅行的途中死於巴德拉卡茨。他的著作編為14卷本全集,於1856~1861年出版。
哲學思想 謝林最初是作為費希特的擁護者出現在哲學論壇上的,但很快就超過費希特,建立了他自己的“同壹哲學”體系。這個體系由3個環節構成:①經過改造的費希特的自我。②遭到歪曲的斯賓諾莎的實體。③前兩個環節在他那裏的神秘統壹,即主觀事物與客觀事物的“絕對同壹性”。他用這種虛構的神秘聯系來代替自然和人之間的現實聯系,認為自然和人都是在原始對立的推動下,從這個神秘的本原中發展出來的。從“絕對同壹性”發展出自我意識的過程是從客觀到主觀的無意識的創造過程,被稱為歷史的伊利亞特,構成他的自然哲學的內容;從自我意識返回到“絕對同壹性”的過程是從主觀到客觀的有意識的創造過程,被稱為歷史的奧德賽,構成他的先驗哲學的內容。
社會政治思想 謝林早期的進步社會政治觀點是在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影響下形成的,他當時的著作反映了德國資產階級對於整個德國現實的不滿和希望改變現存封建關系的要求。他相信人類歷史是不斷進步的,人類能夠並且應該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他認為人類歷史是從“原始狀態”開始的,將來則以“理性王國”告終。這種理想化的資產階級王國被描繪為人類的最高理想和法治的普遍實現。他抨擊了封建專制制度,認為這種制度原初就不是由理性造成的,而是由環境的強制造成的,它自身就帶有自己滅亡的萌芽。他把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的轉化視為“人的解放”,認為這是理性的大膽冒險,必定會取得勝利,人將隨著認識自己和自己的力量而變得更加偉大,遲早會索回自己在環境壓迫下放棄了的那些永遠不能轉讓的權利,而實現資產階級法治。
謝林的社會政治觀點壹方面主張人類自己創造歷史,另壹方面又不敢訴諸人民的力量。他寄希望於封建君主實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壹方面號召人們進行大膽的冒險,在外部世界裏獲得人的解放;但另壹方面又把爭取自由的實踐活動當做純粹的內心活動,表現出向封建勢力妥協的思想傾向。19世紀30年代末期,當青年黑格爾派作為宗教批判者和***和主義者沖擊普魯士王朝寶座的時候,謝林充當了鎮壓資產階級民主運動的思想領袖。
馬克思與恩格斯把謝林的早期哲學和晚期哲學明確地區分開,歷史地肯定了謝林早期的“真誠的青春思想”,批判地吸收了其中的合理成分,同時無情地揭露了他的晚期哲學是“在哲學幌子下的普魯士政治”。與此相反,馬克思主義出現以前的A.叔本華與S.克爾凱郭爾,馬克思主義出現以後的F.尼采和W.狄爾泰、M.海德格爾和K.雅斯貝爾斯等資產階級哲學家則抹殺謝林的早期思想,把他晚期的反理性主義奉為先驅,為他們宣揚自己的思想學說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