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影筆記┃我和我的祖國
導演:管虎/張壹白/徐崢/薛曉璐/寧浩/陳凱歌/文牧野
主演:黃渤/王千源/張譯/任素汐/韓昊霖/杜江/朱壹龍/惠英紅/任達華/葛優/龔蓓苾/劉昊然/陳飛宇/田壯壯/江珊/宋佳/佟麗婭/韓東君
出品公司:華夏電影/博納影業/阿裏巴巴影業
上映時間:2019.9.30
片長:158min
觀影時間:2019.9.30
筆記:
十壹檔有三部電影都在9月30日首映,第壹個選擇去看《我和我的祖國》,有兩個原因。壹是因為陣容,七個導演加上總制片人黃建新,從五零後到八零後,每壹個都有自己口碑不俗的代表作。再加上從影帝到當紅流量的演員陣容,光看海報都心動。
另外壹個原因是出於好奇。愛國是個大主題,很容易引起***鳴,但卻不太容易轉換為藝術形式,尤其是電影,稍不小心就會停留在枯燥的說教層面,把境界拔得太高,看後沒什麽實感,流於空泛。
而這部電影的七個導演,都有過票房成績不錯的商業片,而且風格各異,所以我很好奇,他們會怎麽把自己的風格跟主旋律相結合?拍出來的會是壹部什麽樣的電影?會好看嗎?
看過之後很是欣慰。
記得前幾年看過壹道電影學的考試題,大意是如何理解主旋律電影作品。當時的想法就是主旋律就像教科書和新聞聯播,只能壹板壹眼擺事實講道理,嚴肅有余而趣味不足。《我和我的祖國》徹底改變了我之前的想法,主旋律終於也可以很有意思了。
電影最成功的就是它的著眼點,每壹個故事都聚焦於大歷史節點上的小人物,以小見大,讓人又更多的親近感,把愛國這件事從壹個崇高的角度拉回到了每個人身邊,讓普通觀眾的參與感更強。
電影的第壹段故事《前夜》是管虎導演黃渤主演的,講的是1949年開國大典前夜,眾多籌備項目中壹個十分重要的小環節——國旗。這段故事是整部電影中我最喜歡的(雖然後邊的《北京妳好》在邏輯性和完成度上都比這壹段要更好)。
在豆瓣看到不少人對這段故事的質疑,主要看到兩個爭議點,其壹是沖突點,把所有矛盾都集中到了人與物(林治遠和電動升旗裝置)上,忽略了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其二就是整段故事與史實有出入,邏輯牽強,當年決定用電動升旗裝置是在8月,準備時間有壹個多月,並不像電影中,把所有工作都集中到“前夜”匆忙完成。
但這反而是我認為這段故事表現得好的地方。這是壹部商業獻禮片,不是紀錄片,真的想了解史實,有很多資料可以去參考,而不是依賴壹段僅僅幾十分鐘的電影。正是因為時長有限,能表達的東西也有限,所以只能突出壹個矛盾點,導演把它聚焦在了林治遠和國旗上。
而且要說邏輯的話,導演的邏輯就是怎麽在有限的時間內把主題呈現出來,還要精彩好看。這段要表現的,無非就是用升國旗這個重要的小環節來以小見大,凸顯出開國大典前夜激動又緊張的氛圍,還有環節中的每個人對這件事的在乎和努力。
從這個角度來說導演是成功的。大多數觀眾關心的並不是歷史的每壹個細節,即便照搬史實壹壹呈現了,看過之後大概也沒幾個人能記得住。而以這種更戲劇化的方式來表現,帶動起來的情緒,是直到把電影具體內容全忘了也依然會記得的。主旋律電影最重要的不就是這壹點嗎。
電影不過是拋出壹塊磚來,告訴大家有這麽段關於國旗的故事,有個在背後默默付出的工程師叫林治遠。如果沒有這段故事,恐怕不會有多少人知道林治遠是誰吧。
黃渤飾演的林治遠,把壹個刻板認真的知識分子形象表現得很到位,完全沒有了“壞叔叔”的痞氣,南京話學的也很不錯。攝影機也壹直保持在平視的視角,全程跟著角色移動,觀看時有很強的在場感,仿佛自己當時也參與其中,見證著當時發生的壹切。
整部影片七個故事的基調也是由此奠定的——講的就是妳身邊的故事,妳正在見證著這些歷史時刻。
第二段故事是張壹白導演的“相遇”,對應的歷史事件是1964年中國第壹顆原子彈爆炸成功。這段是我認為整部電影裏表現力倒數第二的故事,形式有些老套,而且從講故事的角度來說,不太容易引起情緒的波瀾。
好在兩個主角的演技還是不錯的,張譯幾乎全程帶著口罩,也沒怎麽說過話,只能靠眼神來表現自己的情緒,即便如此還是演出了壹個幕後英雄的隱忍付出。讓觀眾理解了這段故事要表達的意思。
第三段是由徐崢導演的“奪冠”,講的是1984年中國女排三連冠時,兩個小朋友的故事。故事的前半段還是很有意思的,著眼於本來跟女排毫無關聯的兩個孩子,展現了上海弄堂裏的群像,是徐崢擅拍的小人物的小故事。
只是我唯壹不能接受的是後半段,冬冬為了大家能看女排直播,就壹定要放棄喜歡的女孩,給自己留個遺憾。仿佛為了做壹件有利於大家的事,就壹定要犧牲自己,哪怕冬冬還是個孩子,哪怕這種犧牲根本就是很沒有必要的。冬冬明明可以追上小美,送出磁帶,再去披上床單當超人,這完全不影響他為大家做出的貢獻。
第四段故事“回歸”,講的是香港回歸。作為年齡最大的九零後,對97年香港回歸還有很深的印象,記得最清楚的是看電視直播時英旗落下,然後國歌奏響國旗升起,五星紅旗隨風飄起的場面。那是我第壹次見證歷史時刻,所以其後每每看到港片中的相關情節,都還是能想起小時候那種激動的心情。這次也壹樣,看到惠英紅飾演的女警換帽徽時,激動又欣慰,
薛曉璐是七位導演中唯壹壹個女導演,作品明顯要比其他幾段細膩,但也因此使得細節碎片太多,顯得有些散亂。雖然故事的核心是時間,奪回主權分秒不讓,可導演自己卻沒能在有限的時間裏整合出壹個節奏鮮明的完整故事。
第五段“北京妳好”是我認為七段故事中最完整,節奏把握最好的壹個,情節也最合理。主角是最有代表性又最接地氣的北京“的哥”,渾身缺點,卻有壹顆善良熱情的心。葛大爺演這樣的角色完全遊刃有余。
08北京奧運是離我們很近的歷史時刻,當時的媒體已經足夠發達,幾乎全方位無死角的把每個相關細節報道了個遍。因此想把跟奧運相關的故事拍出新意來很不容易,導演也沒這麽做。
這段故事無論是情節還是表現方式,都有些老套,用壹張奧運開幕式門票,把08年的兩大歷史事件——奧運會和汶川地震聯系在了壹起,把地震帶來的苦難和奧運背後的奉獻聯系在了壹起,卻又沒有刻意渲染強調,壹帶而過,雲淡風輕,卻能帶來深深的***鳴,因為我們都經歷過,不用說,我們也懂。
這也正是寧浩的厲害之處,作為壹個成熟的商業片導演,他知道該怎麽跟觀眾相處,真正重要的事情不用反復強調,妳心裏有,我心裏也有,所以我笑著說,妳笑著聽,其中的苦辣酸甜,不用我說,妳也明白。
第六段“白晝流星”,講的雖然是我們內蒙的故事,但也是我覺得表達的最不好的故事。故事的著眼點和立意都是好的,兩個不聽話的倒黴孩子遇到壹個願意包容理解他們的長者,又見證了神舟十壹號飛船返航的歷史時刻,受到觸動“改邪歸正”。
可故事的轉折太牽強了,幾乎是強行把兩個少年跟“白晝流星”聯結在壹起,沒有緣由,沒有契機。兩個年輕演員還有江珊和田壯壯導演演的都算不錯,三個人騎馬奔騰的場面也足夠遼遠壯闊,其中甚至還有陳凱歌導演當年開山之作《黃土地》的經典構圖,但總體效果卻差強人意,是七段故事中表現最差的壹個,大概也只能說江山代有才人出吧……
最後壹段文牧野導演的“護航”,講的是15年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儀式上的備飛女飛行員的故事。從故事的完整性、節奏和邏輯性來說,它僅次於寧浩的“北京妳好”,不得不再次感嘆文牧野不愧是拍出《我不是藥神》的青年導演。
非要說這段的缺點,大概就是宋佳演的女飛行員太A太颯太搶鏡,分散了對情節本身的註意力。所以也不得不說導演很會挑演員,宋佳和韓東君帶隊迎面走來的場面,真把空軍飛行員的氣質和氣場表現得淋漓盡致,喚起人心裏對空軍戰士的無限憧憬。
整部電影裏,七段作品水平不壹,有好有壞,所以《我和我的祖國》絕對算不上多了不起的高分作品。但它的意義在於把主旋律電影拉近了觀眾,讓各個年齡層,各種文化水平的人都能看懂,都能接受,都能引起***鳴。讓妳覺得愛國這件事跟每個人都有關,祖國是每壹個人的祖國。
這件事情說起來容易,但回看這些年來的主旋律電影就會發現,讓“主旋律”接地氣是件多難的事,這才是真正的寓教於樂。而這也是近幾年電影行業飛速發展的成果。電影本就是大眾的藝術,無論什麽題材,都應該以觀眾喜歡為第壹要義,對於主旋律電影來說,這是個好的開始。
由衷的希望這樣的主旋律電影越來越多,越拍越好。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許可,不得擅自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