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局勢帶給中國哪些啟示
第壹,做出正確的國家定位,保障核心利益
造成烏克蘭長期處於政治上的不穩定狀態的因素很多,如民族隔閡,經濟蕭條,大國勢力的爭奪等等,但有壹條重要的內在原因是烏克蘭政府始終都沒有給自己的國家找到壹個正確的定位。烏克蘭的東北部和俄羅斯接壤,俄羅斯是其最大的鄰國。她還是歐洲唯壹壹個地處獨聯體、西歐和東、中歐三大集團結合部的國家。然而,作為建國時間較短的國家,烏克蘭明顯缺少成為獨立國家的政治經驗,聯歐?聯俄?對於烏克蘭來說始終是個爭論不休的問題。烏克蘭民眾對此也充滿分歧。以第聶伯河為界,右岸的西烏克蘭認為加入西方才能帶來富裕的生活。左岸的東烏克蘭主要是俄羅斯族,重工業發達且產業鏈與俄羅斯高度融合,經濟比較發達,從心理上也認為自己是俄羅斯人。但是事實上,無論是西方強國還是俄羅斯都不會將烏克蘭視為平等的合作夥伴,在經濟發展上也會對其多有限制。
烏克蘭在獨立後,西方發達國家為了保證烏克蘭的獨立地位,削弱俄羅斯的影響力,向烏克蘭提供了壹定的經濟援助,但很難滿足烏克蘭經濟改革的需求。近年來,歐盟更稱“如果烏克蘭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簽署協定,歐盟將向烏提供6.1億歐元的技術援助”,然而國際貨幣基金貸款的條件是要烏克蘭提高居民住宅費用、凍結工資和養老金等。這些條件都是烏克蘭不可能接受的。在對俄關系上,綜合國力決定了烏克蘭與俄羅斯的不平等地位。烏克蘭在經濟上對俄羅斯有很大的依賴性,沒有俄羅斯提供能源,烏克蘭的經濟就會陷入“崩潰”。因此,作為壹個綜合國力較弱的國家,烏克蘭始終處於“被綁架”的位置。事實上,美國前國務卿亨利.基辛格不久前發表文章說,烏克蘭要想生存和繁榮,“就壹定不能成為任何壹方反對另壹方的前哨”。但是,烏克蘭始終都缺少壹位強有力的領導人,帶領烏克蘭擺脫“前哨”位置,走壹條獨立自主的發展之路。
對於中國來說,國家定位也是關系著今後政治走向的大事。現在的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是美國、俄羅斯之外的第三大軍事大國,在亞洲和世界上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力。因此,中國的定位只能是和平崛起的亞洲大國角色,那麽,面對壹些國家分裂勢力和西方的幹涉時,中國就要拿出核心利益不能退讓的姿態。正如俄羅斯這次的行動壹樣,堅定地把克裏米亞納入聯邦,面對美國提出的制裁,表現出了罕有的強硬姿態。因為對俄羅斯而言,克裏米亞事關俄羅斯國家核心利益,俄羅斯如果在這壹問題上退卻,以後美國就會在其他問題上對俄羅斯步步緊逼,作為壹個大國,俄羅斯沒有第二個選擇,奪取克裏米亞是個只能勝不能敗的戰役。中國也是如此,她不可能像壹些小國那樣去侍大國,也沒有哪個大國敢對中國放心,因此,無論世界政治風雲如何變幻,中國都要堅守自己的大國位置不變,捍衛核心利益。
第二,中國要防止“克裏米亞事件”在國內上演
克裏米亞宣布脫離烏克蘭了,世界各國分裂勢力必然會從這壹事件中看到了某種“希望”。在我國,臺灣問題壹直是個歷史遺留問題,臺灣民進黨主席蘇正昌早在3月11日上午就於臺灣獅子會發表講話:“如果要改變現狀,壹定要經過2300萬人公投。”那麽克裏米亞公投從某種程度來說就在給類似的分裂勢力提供樣板和素材。對此,中國應該從中汲取相關經驗。
克裏米亞公投與其說是分裂勢力陰謀的成功,倒不如說是俄羅斯民族融合策略的成功。克裏米亞是以俄羅斯人為主的多民族地區,在該地區,俄羅斯文化廣泛傳播,烏克蘭的文化影響力很弱。烏克蘭剛獨立時,其民族主義勢力壹度在社會生活中舉足輕重,烏克蘭語被定為國語後,俄語受到冷落,不會講烏克蘭語的大多數俄羅族人在升學、晉升、就業等方面遇到困難,受到限制,這使克裏米亞多數居民(57%)感到不滿,這種不滿在克裏米亞親俄派的鼓動下,匯集成壹股回歸俄羅斯或者獨立的潮流。而在此後的烏俄關系中,烏克蘭又明顯處於下風,經濟和生存環境的持續惡化更是引起克裏米亞回歸俄羅斯運動的根本原因。
因此,要想杜絕“克裏米亞事件”,中國首先要大力發展經濟,不斷向強國目標前進。只有國力強大,老百姓能從中受益,分裂勢力才不能成功。其次,加強文化滲透。特別是對懸浮於外的臺灣,大陸應該加大文化交流,增強民族的凝聚力。最後,不搞民族極端主義,實現多民族的和睦相處。烏克蘭政府在對待克裏米亞問題上有個很大的失誤,那就是強行消除俄族人的文化,在美國支持下的新政府更是要取消俄語作為烏克蘭的通用語言,這無異於倒行逆施,自然加快了克裏米亞的獨立。
總之,烏克蘭局勢的變化使得我國周邊的地緣政治發生了變化,我們必須要正視這種變化,並且認真思考其中的經驗和教訓,以能夠做出正確的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