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風波》的賞析
小說通過壹場由辮子引起的風波,反映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這次革命既沒能啟發農民的覺悟,也沒給封建統治下的農村帶來真正的變革,從而表明沒有廣大農民的覺悟,就不會有民主革命。
《風波》的開篇是壹般景物環境描寫,由遠及近、由大到小的空間順序描繪了江南小鎮鄉村的風貌特點,同時奠定了小說的社會基調,即不是繁榮、先進的大城市,不是北方地區,而是江南的壹個小小的鄉村。
這段自然場景的細節描寫,正是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失敗在於沒有深入群眾,深入農村,沒有根除封建主義在民間的思想殘留。
藝術特色
線索分明
小說以辮子事件為主線。
小說中有兩條辮子,壹條是七斤已剪掉的辮子,另壹條是趙七爺的辮子。
前壹條實際不存在的辮子貫穿全文,後壹條則輔助性地說明了故事背景的變化。
風波是由辮子引起的——在第壹部分的後面,辮子預示了風波即將來臨。
第二部分所寫的這場風波的發生、發展、 *** ,也集中在辮子上;在第三部分裏,趙七爺“辮子又盤在頂上了”——這條辮子的盤起,宣告張勛復辟的失敗,於是風波平息了。
總之,小說的三個主要部分,故事的開端、發生、發展、結束都是以辮子為事件的中心貫穿起來的。
善於通過富有個性色彩和鄉土氣息的人物對話來刻畫人物性格,展開矛盾沖突,推動情節發展
七斤和七斤嫂等人的愚昧、落後,趙七爺的夢想復辟、不學無術都在對話中鮮明地表現了出來。
這些對話都富有個性色彩和鄉土氣息,小說矛盾沖突和情節的展開也常通過對話來實現。
如第壹部分最後,七斤和七斤嫂關於“皇帝要辮子”的對話,預示了風波的來臨,第三部分二人關於皇帝“不坐龍庭”的對話則表示了風波的平息。
又如趙七爺“這些留發不留頭,留頭不留發”、“大兵是就要到的”的恫嚇,七斤嫂的指桑罵槐,這些都把風波的發展推向了 *** 。
通過環境描寫來渲染氣氛、烘托主題
小說開頭描繪了江南農村的壹個生活場景:臨河的土場,太陽收了光線,烏桕樹葉、花腳蚊子、小桌矮凳、大芭蕉扇、烏黑的蒸幹菜和松花黃的米飯……這是壹個封閉、傳統而又寧靜的環境,以至於引得文豪說:“無思無慮,這真是田家樂呵!”這壹環境描寫告訴人們,雖然辛亥革命已經完成了,可是農村卻沒有任何變化,壹如其舊。
另外這個傳統寧靜的環境也為下文壹場風波的出現提供了壹個反襯的背景,從而,突出了那場風波的不平靜。
小說的結尾,再次出現了“仍舊在自家門口的土場上吃飯”的場景,這個結尾與開頭呼應,說明壹切恢復原樣。
不管是那次革命,還是這場風波,對農村都沒有產生多大的影響。
小說中的環境描寫有力地渲染了氣氛、烘托了主題。
擴展資料:
《風波》是現代文學家魯迅於1920年創作的短篇小說,收錄於小說集《吶喊》中。
小說通過對在江南某水鄉發生的壹場由辮子引起的風波的描寫,反映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揭示了當時封建帝制還在統治著農村、農民愚昧落後、缺乏民主和自由思想的狀況;並由此說明今後的社會革命若不徹底改變民眾的觀念就難以成功。
《風波》這篇小說圍繞“辮子”的有無展開情節,事件的起伏跌宕。
人物的感情變化,在結構上完整地遵循著開端、發展、 *** 、結局、余波的程序演進,而且既突出主要人物,又“註彼而寫此”,場面不大,個個人物鮮靈生動。
小說最後寫“新近裹腳”的六斤壹瘸壹拐的樣子,更深化了小說的主題思想,並且留下深長的余味,其精警深刻,發人深思。
1917年7月1日,封建軍閥張勛擁溥儀復辟,復辟時要求百姓留辮子。
魯迅在他的壹篇雜文《病後雜談之余》中說:“然而辮子還有壹場小風波,那就是張勛的‘復辟’,壹不小心,辮子是又可以種起來的,我曾見他的辮子兵在北京城外布防,對於沒辮子的人們真是氣焰萬丈。
幸而不幾天就失敗了……”“……我曾在《風波》裏提到它……”這篇小說即取材於張勛復辟的歷史事件。
這篇小說寫於1920年8月(據《魯迅日記》),最初發表於1920年9月《新青年》雜誌第8卷第1號,後收入短篇小說集《吶喊》。
《風波》充分體現了魯迅清醒、嚴峻的現實主義精神。
《風波》中所描繪的浙東農村生活場景,地方色彩鮮明,具有充分的民俗學價值,更重要的是給活動其聞的人物提供了地道的、真實的典型環境。
《風波》中的人物描寫簡約精練,白描中寓有很濃的幽默諷刺色彩。
魯迅(1881~1936),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者。
原名周樹人,字豫山、豫亭,後改名為豫才,浙江紹興人。
1918年5月,首次以“魯迅”作筆名,發表了中國文學史上第壹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
他的著作以小說、雜文為主。
代表作有:小說集《吶喊》、《仿徨》、《故事新編》;散文集《朝花夕拾》;文學論著《中國小說史略》;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墳》、《熱風集》、《華蓋集》等18部。
*** 主席評價他是偉大的無產階級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也被稱為“民族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