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文娛動態 - 關於李白的故事

關於李白的故事

李白故居李白莊

李白故居山東泗水李白莊,源自詩仙李白《寄東魯二稚子》壹詩。

李白在《寄東魯二稚子》詩中直接表白:“我家寄東魯”,“因之汶陽川。”詩中,李白明確交待了自己家寄東魯汶陽。東魯在哪裏?東魯在泗水,指曲阜東部。汶陽在何處?汶陽在泗城西北。泗水汶陽鄉,即今中冊鎮。明代知縣尤應魯《汶陽鄉考》:“汶陽於隋前為縣,迨隋置泗水縣,以汶陽地益焉。”“本縣原有汶陽鄉,余考軍冊坊廊,中冊……柘溝俱屬汶陽鄉。”東魯汶陽***有兩處李白莊,都在泗水縣中冊鎮境內,西為李白莊,東是小李白莊,相距三裏。

唐《通典》、宋《太平寰宇記》及清《山東續考古錄》均稱:“汶陽城在泗水縣。”據《泗水縣誌》、《地名誌》對照中冊鎮古碑銘考證,汶陽城,即今泗水中冊鎮故縣北城子頂,距李白莊十二裏。李白的子孫後裔世世代代就居住在小李白莊。

《泗水縣誌》收錄李白《魯郡東石門送杜甫》壹詩,(石門,即龍門山,位於李白莊北八裏)該詩寫於天寶四年深秋,這是李白與杜甫在東魯汶陽李白家中第三次會見。李杜情同手足,遊遍了泗河兩岸的山川古寺,亭臺樓池,在龍門山石門,李白送別杜甫好友,留下了“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這絕唱佳句,傳誦千古。

李白送別杜甫後,在泗水家中住過壹段時間,他決定南遊天臺,行前作了《別東魯諸公》,又題《夢遊天姥吟留別》。

《寄東魯二稚子》作於天寶七年。李白與宗氏夫人結婚後,在梁園有家。這時,許氏夫人已去世,遠在東魯汶陽的子女常牽引李白的思念。詩中提到的酒樓、桃樹、龜陰田等,在今李白莊均有遺跡。李白莊青蓮街在唐代就有酒樓,後來酒樓坍塌,在原址建了太白祠,並立了根旗桿,至今旗桿窩仍在。李白莊北山有龜陰田,至今仍屬李白莊集體所有,且村南河上有李白舍金架設的石橋;李白河西有其捐銀修建的碧波池,池旁碑碣刻有李白手書“天連地井碧波泉。”莊東三裏小李白莊建有李氏家廟,石碑林立。當地至今流傳著好多李白的故事傳說。

據史誌古籍考,李白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北),出生在西域碎葉(今哈薩克托克馬克附近),五歲時遷居綿州隆昌(今四川江油)青蓮鄉,二十五歲出川漫遊,在湖北安陸娶原宰相許圉師的孫女為妻。唐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李白攜發妻許氏和嬌女平陽移居東魯汶陽(今山東泗水)李白莊。其子伯禽生於此,嬌女平陽長於此,後來,許氏夫人卒於此,舍下稚兒嬌女無人撫養,多虧李白的劍師白雲師太收留,後遷居李白莊東三裏處(今小李白莊)。至天寶十四年(公元756年),是李白最後壹次別親南行。李白在此生活了二十三年,留下詩文百余篇。李白故居便以詩仙命名,名曰李白莊。

李白學劍來山東

“顧余不及仕,學劍來山東”。據說李白移居東魯汶陽(今山東泗水縣)李白莊後,在龍門山與白雲師太比試劍法,拜師學藝,曾引發了壹連串動人的故事。

唐代詩仙李白於長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於西域碎葉,五歲遷居綿州隆昌青蓮鄉。李白從小就愛好舞劍,十五歲拜左鄰擊劍老人學練劍術,二十歲常騎馬佩劍出入於通都大邑。在《結客少年場行》詩中寫到:“少年學劍術,淩轢白猿公。珠袍曳錦帶,匕首掐吳鴻。由來萬夫勇,挾此英雄風”。好壹派俠客風度。出蜀後,他南遊洞庭,車覽吳越,寓居安陸,後又移居東魯汶陽,(今山東泗水李白莊)。在漫遊各地期間,他隨身佩劍,勤學苦練,在他很多詩中,都捉到過他的寶劍。如“高冠佩雄劍,長揖韓荊州。”“腰間延陵劍,玉帶明珠袍”等。李白迷愛寶劍,簡直形影不離。

開元二十四年(736),李白從湖北安陸移居東魯汶陽後,聽說白雲庵有位尼姑劍術很高,名冠東魯無敵手,很想與她比試比試,論個高低。可是,他幾次登門尋訪,均未見到白雲師太的蹤影。心中不免有些淡性。

這天,“五嶽尋仙不辭遠,壹生好入名山遊”的李白,佩劍攜酒,又去登遊龍門山,從赤龍潭、靈光寺、到秀靈臺、未來香,只見山清水秀,雲蒙霧罩,如同仙境。剛登上龍門山頂,只覺得眼前壹亮,山頂上正有壹位尼姑,手舞寶劍,疾如閃電,擊刺挑格,動作敏捷。李白喜出望外,高興萬分,不由喊道:“白雲師太嗎?妳讓我好找!”白雲師太見有人找,趕緊收劍,站定:“請問施主,找我何事?”李白施禮撫劍:“青蓮居士,特來討教。”白雲仙姑有意推辭:“佛道兩家,師不同門,互不相擾,請道長自重。”說罷轉身欲走。李白上前攔住:“李白雲遊八方,均為以劍會友,請師太莫要推辭。”白雲仍然冷若冰霜:“道長素不相識,更無怨仇,何必爭鬥?”李白執意比劍:“久聞師太大名,難得壹見,常言道不打不成交,請師太出招。”說罷先自抽出寶劍,擺出架勢。白雲師太萬般無奈,只得抽劍應戰,但並不急於出招。

李白素來好勝,率先出手,擊刺挑格豪氣縱橫,削劈點撩、劍法剛硬。白雲則劍法典雅飄忽,變化多端、虛中藏實,柔中帶剛。兩人交戰三個時辰,未見輸贏。

後來,李白求勝心切,出劍險重,白雲心氣太平,只守不攻。李白越戰越猛,白雲身軟手輕,好像是體力不支,猛然打了個趔趄,露出了破綻,李白瞅準時機,快速出手,直朝白雲刺去,豈不知這是白雲壹計敗中取勝。只見白雲不慌不忙,接住來劍,按、擰、撥、帶,使了個四兩撥千斤的技法,李白猛然撲空,失去重心,腳下無根,再想收劍,已經晚矣,噔噔噔噔,向前沖出五六步,咯吱壹聲,將寶劍插進了石縫,再怎麽拔,也拔不出來。

過時,白雲走來,手握劍柄,壹推、壹送,輕輕壹抽,噌的壹聲,就把寶劍取出。這回,李白可真佩服得五體投地,豪風傲氣飛得壹幹二凈,當即拜白雲為師,攻練劍術。

經過半年苦練,李白的劍術大有長進。也悟到了以柔克剛、水滴石穿的道理,不由對白雲更加敬佩,以致萌生了愛慕之心。李白本就風流才子,曾幾次勸說白雲還俗,還流露了自己納妾之意,都被白雲嚴詞回絕。可李白仍不死心,苦苦追求。白雲雖說對李白也有愛慕之心,但更敬重他的才華。壹怕誤了李白的前程,二怕壞了自己的名聲,三怕毀了許氏壹家的幸福,落萬人恥笑,難以做人。白雲生怕李白繼續糾纏,夜長夢多,便對李白明言:“本人既已出家,斷不能沾染塵事,道家已有妻室兒女,怎能想三想四,咱們師徒壹場,到此為止。請妳下山吧。”

李白見白雲生氣,慌忙陪罪:“請師傅原諒,千錯萬錯都是我的錯,今我劍法尚未學成,請師傅不要趕我下山,從今往後,我專心學劍,擯除雜念。”白雲決心了斷,幹脆利落,順水推舟說:“妳若學劍,可拜我師兄裴旻為師。他的劍術更加精湛,可迎刃斷百箭,令奚人均膽寒;他善於拉弓射箭,壹天射虎三十壹。師兄的劍術武功,高我百倍。”

經白雲師太推薦,李白對裴旻敬佩十分,便給他寫信說:“奴白,願出將軍門下。”裴旻當時也隱居在東魯汶陽(山東泗水),見李白如此好學,誠心誠意,又有師妹白雲的推薦,同意收李白為徒。

李白在東魯汶陽學劍三年,以“鐵杵磨針”的精神,日夜苦練,長期不懈,劍術幾乎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曾多次受到裴旻的稱贊。他射箭的本領,也特別驚人,後來,在幽州打獵,他:“壹箭兩虎穿,轉背落又鳶。”(《贈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禦》)。

李白學劍來山東,為的是除暴安良,助人於困,曾得到各地豪俠的敬重。魏顥在《李翰林集序》中說,李白打抱不平,為民除害,曾手刃數人。在與俠客交往中,得江南友人贈龍泉劍。李白《留別廣陵諸公》詩中,“金羈絡駿馬,錦帶橫龍泉”曾提到此劍。

唐代文人崔宗之稱贊李白:“擔囊無俗物,訪古千裏外。袖有匕首劍,懷中藏陵書。”李白通文好武,壹生致力詩作,但卻身不離劍,且刻意求精,力圖強體健魄,陶冶情操,錘煉意誌,獻身許國,這種精神和毅力,壹直為世人所敬佩傳頌。

李白修戰表

李白名震朝野後,沒心當官,多次請求離京還鄉。唐玄宗愛李白的才華,賜給他金牌壹道,親筆禦書:賜李白為無憂學士,逍遙秀才,逢坊吃酒,遇庫支錢,有失敬者,以違詔論。

天寶三年,李白離開京都長安,回泗水城北李白莊鄉下住了段時間,與詩聖杜甫白天攜手同行,遊山玩水,酒後睡壹個被窩,遍遊齊魯名勝古跡,亭臺樓閣,很是得意。這天,李白正和詩友在泗水城北龍門山靈光寺飲酒,忽聽有人高喊:“翰林李白大學士快來接旨!”把李白嚇出壹身冷汗,心裏話:“莫非朝廷又出事啦?”

原來,北國早有興兵作亂、侵占中原之意。如今,與唐皇下了壹道戰表,滿朝文武百官都解不透是怎麽回事,更無人敢修應戰表。愁得李隆基坐立不安,吃不下飯,睡不著覺。後來吳筠奏本,推薦李白進京,修應戰表。唐皇大喜,立即發下聖旨,急召李白進京。

李白接到聖旨,可作難了。去吧,頭兩年在京都那事,鬧得滿城風雨,實在不想再惹那閑氣;不去吧,皇上待我那麽厚道,皇恩浩蕩,不能不報;何況這次修應戰表,有關國家存亡,不去也對不起黎民百姓。就辭別了妻子兒女,告別朋友,馬不停蹄,日夜兼行,直奔京城。

李白來到京都,唐玄宗大擺禦宴,為李白洗塵。席間,遞過戰表,李白壹看,只見上寫著:“騎奇馬,張長弓,吾琵琶琴瑟八大王,單戈獨戰!”李白早就識破,壹解釋:“奇馬念騎,長弓為張,還說什麽八大王,單戈為戰,沒有什麽了不起,嚇唬人罷了。”皇上連連點頭,群臣紛紛稱是,唐皇又問:“李愛卿,既然如此,何以應戰?”李白哈哈大笑:“這有何難?筆墨伺候”。早有人拿過文房四寶,李白乘著酒興,提筆運腕,龍飛鳳舞,寫了“襲龍衣,明日月,汝魅魑魍魎四小鬼合手即拿”十八個大字。唐玄宗大喜,滿朝文武連稱奇才。

北國接到大唐應戰表,壹看,果然中原能人甚多,不敢輕舉妄動,於是,國事太平。李白修戰表有功,被禦封為文翰護國卿。

(講述者:王衍明 胡玉峰)

太白酒樓立旗桿

唐代大歷年間,山東泗水李白莊立了根旗桿,就在太白祠旁邊。古代立旗桿,那可難啦。首先得皇上恩準,立下聖旨,然後,選好地點,組織施工。鐵、木、石、瓦、繩、裁、錫、紮,八行匠藝都請全。鐵匠打鐵箍,木匠做旗桿,石匠打座墩,瓦匠管壘砌,繩匠打繩索,裁縫做錦旗,錫匠鑄旗桿頂,紮紙匠描龍畫鳳,八行匠藝,各有分工。要問李白莊為什麽立旗桿,那還得從頭說起。

唐天寶四年,李白的發妻許氏夫人過世後,舍下嬌女稚兒無人照管,實在可憐。幸虧李白的劍師白雲庵師太聽說了。早先,李白拜師學劍時,曾對師太有情,白雲師太雖然愛慕李白的才華,但是當時許氏夫人健在,壹怕誤了李白的前程,二怕壞了自己的名聲,三怕毀了許氏家人的幸福,於心不忍,便斷然拒絕。如今,許氏病故,撇下壹雙兒女,無依無靠,令人心痛。於是,白雲師太當機立斷,歸村還俗,收養平陽、伯禽,並遠離李白酒樓,搬到東莊居住,精心撫養平陽、伯禽,長大成人。從此以後,東莊就改叫小李白莊。

後來,李白曾兩次回泗水李白莊省親,見壹雙兒女與劍師白雲親密相處,如同壹家,幹脆就把兒女托付給白雲,這樣更百無牽掛。每次都留下壹些銀兩,又去南方漫遊。因為南方梁園,還有李白的另壹個家。

直到上元三年十壹月,李白六十二歲,病死在當塗縣令李陽冰處。伯禽南去奔喪,把父親安葬後,又返回泗水小李白莊。

再後來,到了大歷年間,李白莊酒樓年久失修,頹廢倒塌。不久,李白莊百姓興心修建關帝廟,看上了這塊地基。李白莊在唐代以前就立有騾馬大集,聞名於魯豫。李白酒樓位於村中十字路口,東西、南北兩條大街交叉處。在這個熱鬧聚處,修建廟宇最好不過。反正李白的兒女搬到小李白莊去了,也不回來住了,就沒打招呼,稀哩嘩啦把酒樓拆了。這天,正逢李白莊大集,趕集的見了,覺得怪可惜,問:“怎麽把酒樓拆了?”“修關帝廟。”趕集的有人氣憤不過,給伯禽壹學說,伯禽怪生氣,覺得很不是味:“父親過世剛滿三年,怎麽啞巴聲地就把酒樓拆了,不論怎麽說,那也是祖上的家業呀!”就想去李白莊講理,制止修廟。

小李白莊有位鄉老挺會調和:“拆就拆了吧,省得不註意,酒樓坍塌,反而傷人。修廟也是行善事,太白詩仙壹生敬重道教,廟嘛,還得修。不過,廟裏要塑上三位神仙:華佗、關公兩邊坐,太白金身居當中,廟宇取名太白祠,萬世留芳傳美名。”大家都說“行”,伯禽也只好同意。鄉老又說:“私拆酒樓,罪過難免,罰他們捐錢,在太白酒樓立根旗桿!”眾人壹呼百應:“好!”

於是,修書上諫,呈報進京,皇上恩準,傳下聖旨:“私拆酒樓,罰立旗桿。褒揚太白,留芳千年”。

李白莊的百姓,雖說受罰攤錢,也心甘情願,為李白立旗桿,光彩呀!於是,搭戲臺,唱大戲,擺酒宴,慶賀了三天,熱鬧很啦。

從那以後,《太白酒樓立旗桿》的典故,流傳至今。全國各地,都邑鄉村,好多酒樓打著“太白遺風”的錦旗,招攬顧客。不過,沒經過皇上批準罷了,也無人追究。李白的名聲好,後人跟著沾光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