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道艾灸的這些灸感我怎麽都沒經歷過?
那天李老師在會客,朋友請老師的助手帶我體驗艾灸。隨後的艾灸過程中,壹些從未體驗過的感覺出現了。
我俯臥在床上,兩根艾條從頸部風池穴開始灸起,不同於以往的點狀燒灼感,這次艾灸帶給我的是壹種溫煦的覆蓋在頸部的感覺,熱量慢慢滲入頸部到達腦部。“風從頸後入,寒從腳底生。”頸部的風池、風府、大椎和身柱是艾灸常用穴位。隨著艾灸循督脈向下,接著到肺腧,這壹區域隨著艾灸的進行,皮膚上開始出現小拇指肚大般的白色圓斑點,阿嫻說這是肺中有寒的表現,而且她能感受到灸處有寒氣流出到她手上的感覺。接著是脾俞,我素來脾虛寒,當阿嫻灸到脾俞時,此處還像在吸引艾灸壹樣,這種吸引力集中到兩側脾俞穴上,然後在督脈的脊中穴和懸樞穴壹帶會有水珠滲出。都說“千寒易除,壹濕難去。”如果能通過艾灸將困擾我已久的脾濕除掉,也算是壹個重大驚喜。接下來是腎俞和命門,不但同樣產生了艾灸吸引力,時間漸久整個小腹就熱了起來,還會有壹種熱力像嬰兒的拳頭穿過兩腎之間撞擊到我的神闕穴到關元穴壹帶。然後是八髎穴,時間壹久,在八髎穴聚集的熱量能夠沿著大腿過委中、委陽再過小腿到腳底,而我只是在膝窩的地方稍微有熱流通過,阿嫻隨即在這裏按摩,痛感十分明顯,然後再灸,熱流就能下行壹段了。最後是湧泉,灸條的熱量罩住了整個足底,慢慢從湧泉滲入,直到阿嫻認為應該“灸透”的時候我都遲遲不想結束。晚上六七點,本來是我最困乏的時間段,然而經過近兩個小時的艾灸,我感覺力量充滿了全身。
此時,慈眉善目的李老師已在等候我。我們邊喝扶陽茶,邊聽老師幫我講解灸道。李老師潛心艾灸已有二十余載,她融匯古典中醫象數理論和扶陽思想,結合多年臨床實踐經驗總結出壹套“坤道艾灸”理論。講到此處,老師畫了壹張源於後天八卦的天人合壹圖。
壹年有四季,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人的壹生同樣也會經歷出生、成長、成熟和衰老。但最重要的莫過於在媽媽子宮中的孕育階段,如果子宮是溫暖的,寶寶的先天就會健康,反之就會出現先天不足的狀況。就像田地需要經過耕犁變得松軟才能讓種子茁壯成長。扶陽學派用藥也重在“溫通陽、暖命門,溫坎水,破陰凝。”所以無論男女,下焦部位的雙腎、小腸、膀胱與子宮就需要保持溫暖,不然就會出現上熱下寒,上面青春痘,下面小腹冷、四肢手腳冰涼的冰火兩重天狀態。
如果說子宮是寶寶出生之前的家,那麽由母親照料的家就成為了孩子成人之前的安樂窩。女子象坤,承擔了照顧家庭生活和健康的重要職責。《易經》雲: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女性在承擔家庭責任的同時,也應該得到溫暖和關愛。冬天雖然是封藏的最終狀態,卻也因陽氣的萌動而帶入生機,所謂“冬至壹陽生”。女人壹定是需要被寵的。
互聯網時代之前,圍在壹起看電視,是壹家人溝通情感的最主要場景。電腦、手機和Ipad的興起卻隔斷了這種溝通。信息被阻隔,能量就難以傳遞,由此產生了家庭矛盾,很多疾病因此隨之而來,加上新時代“女漢子”的產生,“內傷七情”就出現了很多肝郁氣滯、乳房和子宮肌瘤甚至不孕不育的病例。老師希望艾灸再次成為家庭成員間溝通的媒介,通過互相灸帶動更多的交流。天天艾灸,愛自己,愛家人。
講到灸法,老師說關鍵就在“靜動之間”,首先是要有靜氣。“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松靜的狀態下,艾灸的能量才能滲入被灸的穴位。然後懸灸的移動也在動和靜當動,有時候著力靜在壹穴,但要體會能量在從這壹點擴散出去的運行;有時候運動壹線,但要體會線面的能量變化。艾灸易入難精,熏習日久才能體會出患者氣機的阻隔,從而選擇合適的配穴和交替方法進行艾灸。
冬季來臨,為了幫助大家固守陽氣,保護坎中真陽。李其航老師推薦的配穴方案是:
命門穴。八髎穴。湧泉穴。
針對胎前產後保養,李其航老師給出的配穴方案是:
胎前夫婦同灸:脾俞穴。腎俞穴。長強穴。中極穴。三陰交。
產後艾灸:膈俞穴。脾俞穴。八髎穴。天樞穴。帶脈穴。湧泉。
此為基本方。不同階段有不同方案,不同的個體也有不同,因人而異,要靈活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