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藍色是幾種色調配出來的
孔雀藍並不是調配出來的顏色。
孔雀藍是瓷器釉色之壹,“孔雀藍釉”又稱“法藍”,由瓷器釉色得名,孔雀藍瓷器是以銅元素為著色劑,燒制後呈現亮藍色調的低溫彩釉,是模糊色的壹種,是除了金銀以外的壹個特殊色。
根據制作品種,可以大致將其分為三類:孔雀藍單色釉、孔雀藍青花。
擴展資料:
壹、孔雀藍分類:
1、孔雀藍單色釉
孔雀藍單色釉的制作方法比較簡單,特別是早期精美程度不嚴格的陶類制品可以直接在坯上施孔雀藍釉壹次性燒成。
對後來制作精美、要求嚴格的官窯瓷則要先高溫燒制素胎,然後罩低溫孔雀藍釉二次入窯方能成器。可能有時感覺發色單調,制作者還會使用暗刻花紋、釉面施金彩等方法進行點綴性裝飾。
2、孔雀藍青花
“孔雀藍青花”是低溫孔雀藍與釉下青花的結合體,在繪制好的鈷料表面覆蓋低溫孔雀藍釉燒制。元代之前制作者沒有掌握好燒造技術,產品普遍為“孔雀藍黑花”。
直到明宣德時期才在官窯體制下取得歷史性突破,制作出名副其實的“青花”。由於該類器物涉及到使用鈷料繪畫,因此制作工藝較單色釉復雜,難度與藝術造詣都非前者可比。
二、陶瓷作品:
孔雀綠釉青花蓮魚紋盤 明成化景德鎮窯制品,高5.05、口徑23.5、底徑15.15厘米。其制作工藝較復雜:先在成型的坯體上用青花畫荷葉、荷花、蓮蓬、水草及遊魚,然後在青花的部位罩透明釉,入窯高溫燒成澀胎青花器,再通體施孔雀綠釉,經低溫第二次燒成。
青花在晶瑩碧綠的綠釉之下,色澤青中閃黑,盤底用青花書“大明成化年制”二行六字楷書款,雙圈線外細內粗,上海博物館。
百度百科-孔雀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