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書***鳴:《武俠大宗師張徹》
三聯書店(香 港)有限公司
2012年6月第壹版第壹次印刷
我閱讀的第二本魏君子主編的書,壹切都是剛剛好,有緣才能遇見。張徹導演,大陸稱之為張徹,
尊重港臺習慣,本文跟隨稱張徹。
?
? 本書的最大特色,亦是魏君子的最厲害之處就是,:十三太保說張徹。由魏君子本人親自釆訪王習羽、姜大衛、狄龍、陳觀泰、李修賢、戚冠軍、郭追、劉家良、曾誌偉、徐克、李仁港、杜琪峰、陳可辛,試問有哪個機構能有這樣的心思,去為壹位已經過去(過氣)了的武俠導演做這樣的策劃?誰又能讓這十三位功成名字者坐下來聊張徹?倘若傅聲和羅烈他們都還在,也許就是十五太保聊張徹了。
?
? 各人訪談的中心思想,就是“沒有張徹導演,就沒有我的今天”。這是張徹弟子們的真心話,在六七十年代,出人頭地都很難,不像互聯網時代,有沒有壹張帥臉都有機會C位出道,娛樂圈更是難上加難,能被大導演賞識並因此改變人生,如果不懂感恩,豈不是忘恩負義欺師滅祖?
? 當然,十三太保之間,各有各的際遇,對同樣的事有著不同的回憶。歲月亦會磨平棱角,有人選擇式失憶有人粉飾太平,有人為師傅解釋:他罵人多是因為那些人該罵,他在片場睡著了是因為人太累了……有人埋怨狄龍,葬禮都不來,妳說不過去,有人說狄龍接拍李翰祥的戲對不起師傳,那姜大衛也拍了李導演的戲呀?那是經師傅同意了。看上去都很快意江湖,實則是我只想說我想說的,我只信我所見的。
沒有關系,壹切早已成為回憶,魏君子任由各位盡訴心中情。最好的訪談其實最簡單:懂得提問,真實記錄。
? 最佩服王羽的“江湖氣”,當年約好壹起跳槽,他自己先離開,張徹臨時反悔,王羽公開質疑。但恩師的葬禮,他作為大弟子到場並致辭。狄龍寡言,但回首往事,提起自己所受到的委屈,六十六歲的時候仍痛哭失聲。狄龍說他的這部份訪談是可以完完整整的刊登的。魏君子的評論是:狄龍的說法尚算客觀,卻又不忍心問“為何只派兒子出席張徹葬禮”這個問題。蔡瀾的《張徹的葬禮》說了,“狄龍還是有時客串電影,他人在大陸,趕不到,派了兒子譚俊彥前來拜祭。”,並提到,契仔之中沒出現的有羅烈、午馬、狄龍、王鐘和陳星。有圈中人覺得哪怕妳狄龍人在南極,也得回來,那為什麽又不質疑另外幾位?恩師提攜弟子,既有慧眼識人的壹面,但壹代宗師也得有自己的班子吧?李翰祥導演也捧紅很多人呢。“李翰祥在晚年還是大魚大肉到處跑的時候,張徹已經連門口也不踏出壹步了。”這句是蔡瀾的原話,被。
《武俠大宗師張徹》壹書借用卻鮮有註明出處,容易讓人誤會,誰不希望張導演也大魚大肉呢?可晚年的張徹,走不得,聽不到,說不出,交流靠寫字,人各有命,雖然邵氏時代張李有競爭,但張徹不能大魚大肉,李導演不能背這鍋呢。邵老板也精明,李翰祥幾乎就沒有拍過武俠片,拍風月片都不拍武俠,也許公司覺得,既然有了壹代武俠大宗師張徹,也犯不著浪費李導演,總不能自己公司的人,自己打自己吧?
? 再說回狄龍和姜大衛,曾經也是好兄弟好朋友。奈何人紅是非多,媒體和競爭對手巴不得他倆“失和”呢,各種報道難免有煽風點火挑拔離間之嫌,誰沒年輕過呢,又年輕又當紅,都沒臺階可下只好盡量不同臺了,但剛剛結束的TVB頒獎典禮上,姜狄不是在秦沛的牽引下,同臺了嗎?曾誌偉的能力範圍之下,捧個場。
? 話說我也不需要這麽著急議論,《武俠大宗師》還有“正說張徹”、“戲說張徹”、“論張徹電影”幾大部份呢,基本上是任人評說不求***鳴的立場。在過往的歲月裏,或多或少也看見壹些張徹導演的戲,但我可能更愛閱讀武俠小說,小說裏的俠士常有奇遇,遇高人遇習奇功,讀著便覺有趣,然而電影裏的刀光劍影我已覺打打殺殺太無聊,張徹“腹裂腸流、雙目剮破、利器插肚、五馬分屍……名場面,我不是掩目不看就是低頭看書,無法欣賞這樣的陽光暴烈之美,甚至覺得明明壹刀即死的卻在鏡頭前反反復復死來死去都死不了也太搞笑了。幸好讀了《武俠大宗師張徹》,所謂的“幸好”,只有愛讀書才能遇得上。書中各位行內人的表白,使我扭轉偏見,壹生只愛電影的人,壹輩子也不懂理財的人,本來是陪張道藩過海的人亦是小蔣身邊的人,本來可以有另壹種結局,卻跑去拍電影,初入行挨人罵,紅了罵別人在《悼張徹》裏寫到四十出頭的張徹,還是很憤怒,“在拍攝現場,張徹大罵人,罵得很兇。對副導演、道具和服裝,壹不稱心即破口大罵。張徹似乎在徐增宏身上學到的是罵人。我覺得人與人之間總要保持壹份互相的尊敬,但張徹絕不同意。每壹個人都不同,只有由他去了。”也說“親眼看到壹些已經三十多歲的導演被張徹罵得淌出眼淚來。”,蔡瀾說有壹天和他碰上壹定和他大打出手,張徹從不運動,打不過的。但兩人之間“好像沒有沖突過。”《武俠大宗師》裏,本來老六也引用了蔡瀾的話,說成“蔡瀾力證張徹打演職員,這是誤解了蔡的意思,是蔡瀾想找機會揍張卻沒機會,偶爾約上張,還和金庸倪匡吃飯呢,張徹的班子成員,很多都是習武的,他還能打人?他能打人也不至於晚年身體退化那麽厲害,連走路都走不了,照顧他的工人又因沒有居港證被遣返,其實我都好奇,張太扶不動他了嗎?或者沒在身邊?
? 坊間都說張徹晚年的作品只是在重復自己的過去,很多都是經流水作業線生產出來的俗品行貨,款式陳舊。其實攀高峰容易
? 下山難呀。能拍壹堆陳舊的戲已經圈內人士的關照了,那是張導演的用生命換來的戲緣。蔡瀾壹針見血:“我在張徹鼓勵之下做很多與電影無關的學問,但張徹本人能勸人自己卻停留著。動作片的潮流更換了又更換,李小龍的魄力、成龍的喜感、周潤發的槍戰等等,張徹的動作還是京劇北派式的打鬥,壹拳壹腳。”
? 杜琪峰說張徹晚年的時候還壹直給中國星寄劇本,壹直都重復重復寄過來,他們就決定每個月寄薪水給他,當顧問,讓他過得好比較好壹點。“他沒有金錢概念,除了電影以外什麽都不懂。”陳可辛導演說張徹“壹直在電影上賭自己的錢。”,邵逸夫方逸華壹直讓張導免費住在邵氏宿舍,張徹葬禮的挽聯“高山傳天籟,獨臂樹雄風”是黃沾為他寫的。性格演員李壽祺,在張徹戲裏出現多次,八十多歲步伐蹣跚也來送張徹最後壹程,點點滴滴都是關愛,誰說戲子無情?讀《武俠大宗師張徹》,記得把《悼張徹》,《張徹的葬禮》兩文都找來讀,如能讀到張徹回憶錄,張徹談電影,就更好。真相不是越辯越越明,多看張徹的文字和電影,那是武俠大宗師留給世人的財富。
? “老好人”、“老實人”或者會有歲月靜好,但不具有“大師”的氣質,命運在某些場合是公平的。不要介意這本書的出版時間是2012年,那正是最好的時機,十生於年後的今天,能回憶張徹的人已不多了。
王羽生於1944,狄龍1947,張徹疼愛的故人之子姜大衛生於1946年,請多多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