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是怎麽樣形成的
其實人不可能真的有***同的“處境”,如果妳熟悉藝術史,妳就能找到壹個更好、更復雜的詞:“情景”。為什麽壹定是“個人”的,而不是大家壹起上(關於“前衛”為什麽不行了)?為什麽是以“藝術創造”的方式(關於“當代革命”和知識分子的位置,那些不得不做的、最好的,關於“犬儒”這個令人糾結的指責)?為什麽是“反應”,而不是“反映”(關於不容回避的“現實”,“現實主義”不過腦的方式怎樣旺盛的存在著,關於不得不談的“語言轉向”)?皮力博士的講座為我們解開了這壹團亂麻。
皮力在“揚子江論壇”(2011年7月9日下午)做講座的方式本身,在當代藝術界中,據說已經是“落伍”了十年,很“九十年代”,我們武漢的藝術愛好者們,以開小車代替當年騎自行車去聽他,壹邊聽,壹邊還拍著中產階級別墅的蚊子――感謝蚊子,是蚊子為我們制造了另壹個九十年代的情境!
如今,“學術”這個詞往往給人壹種很復雜的感覺,壹想到“科研項目”、“核心刊物”,大家都會很害怕。皮力博士的學術,嚴格意義上,當然還是從“最可怕”中殺出來的,不同的是,在完成博士論文甚至在讀博之前,他就已經是當代藝術界的名流,因此他的做學術,是清醒地帶著當代藝術中的種種問題和需要,並且從這些問題和需要中艱辛地理出了壹條出路。《行動到觀念》這個講座與他的博士論文同題,皮力試圖以3小時的時間,為我們講清他7年讀博、2年爬字格的果實,這種熱心,我們當然要以更響亮的拍蚊子的聲音報以感謝!皮力生動地為我們講解了“當代藝術”的形態在世界範圍內是如何形成的,簡單地說,大約在1956年至1972年之間,“現代藝術”從多條線索,逐漸演變、轉換為我們今天眼見身感的這個“當代藝術”的形態和狀態。所謂”壹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在對“轉換”的繁復線索的疏理中,皮力已幫助我們獲得關於當代藝術的問題意識和必要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