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克服高空中的種種困難,航天員們進行了怎樣的嚴酷訓練?
床、轉椅和秋千,這些原本非常普通的物件,在航天員訓練中心,成了最“恐怖”的“刑具”。離心機的轉動使他們的面部嚴重扭曲。而經過遊泳“長途跋涉”後,航天員常常累得拿不動筷子。
先說床。在飛船進入軌道的最初幾天裏,航天員體內的血液會因失重而向頭部轉移。為了提高對失重環境的適應能力,“神舟7號”航天員需要接受壹種特殊的臥床訓練。
在壹張特制的傾斜床上,頭朝下躺著。其間,這張床會變換各種低位角度,來調節他們體內的血液分布。
參加這種訓練時,航天員往往會出現面部充血和腫脹、鼻塞、頭痛等癥狀。盡管如此,他們仍要學會在這種狀況下進食、飲水、睡眠和清潔個人衛生。
航天城裏的轉椅,坐上去絕對不會感到輕松。它能夠做360度的快速旋轉,同時上下、前後擺動。
它壹旦被啟動,就開始加速,最快時大約每25秒就能轉壹圈。轉椅前方有壹塊繪著黑白相間圖案的大幕布,轉椅每轉壹圈,幕布上的圖案就閃動壹次。
人在飛速轉動的轉椅上,過不了壹會兒,就會感到頭暈眼花、心臟狂跳。轉椅訓練主要用於檢查航天員的前庭功能,以及增強他們對運動病和眩暈的耐受能力。
這裏的秋千,也不是為了喚起航天員對美好童年的回憶。它的外觀頗似汽車的“駕駛艙”。啟動時,秋千在高達數十米的鋼架的保護下,被四條鋼臂淩空提起,蕩起高度達8米。同時,在電磁力的作用下,它不斷搖擺晃動,搖擺幅度達15米。
與離心機相比,床、轉椅和秋千帶給航天員的“痛苦”根本就算不了什麽。有報道稱,北京航天城裏有亞洲規模最大的載人離心機,其旋轉手臂長8米,最前端是壹個橢圓形不銹鋼封閉吊艙,航天員們就呆在這個艙裏。
離心機開始旋轉後,航天員身體承受的過載,能達到其體重的8到9倍。此時,他們的面部肌肉會因受到牽引而嚴重變形,呼吸也會變得異常困難,同時眼淚會止不住地往外流。
這壹狀態往往要持續40至50秒。在離心機裏的訓練,主要是為了模擬載人航天器上升和返回時的持續超重狀態,使航天員具備在超重環境下,正常操縱飛船和通信系統的能力。
即將發射的“神舟7號”所執行的關鍵任務是太空行走。航天員出艙活動時,在太空中處於失重狀態,因此,加強對他們的失重訓練顯得尤為重要。
當時,世界各國航天員進行失重訓練,主要是利用失重水槽。在水槽中,航天員穿著特制的艙外活動訓練服,進行出艙活動模擬訓練,其感覺與在太空中並無太大差別。
這樣的行走訓練看似簡單,實際上極其耗費體力,每次結束訓練,航天員都會累得連筷子都拿不動。
航天員完成太空行走,要經過至少8個步驟,其間必須經受驟冷驟熱、微流星體及軌道碎片撞擊、熱輻射等考驗。
如果說“神舟7號”航天員在地面上的訓練可以用“磨難”二字來形容,那麽,其“太空行走”絕對稱得上是“歷險”了。
嚴格講,“太空行走”其實並不是行走,因為太空中根本就沒有路。它指的是航天員身著艙外航天服,在航天器艙外進行作業,以及依靠自身攜帶的生命保障系統,在月球、火星等其他天體表面進行科學探索的“艙外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