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有浮雕效果的繡法
富有浮雕效果的繡法是潮繡。
潮繡是廣東省地區的傳統美術。又稱“粵繡”,是流傳於廣州及其古屬地南海、番禺等地的民間刺繡工藝,至今已有壹千多年的歷史。粵繡技藝註意結合材料形質,有真絲絨繡、金銀線繡、線繡和珠繡四大類。
真絲絨繡以蠶絲為繡材,表現力強,是歷史最為悠久、技藝傳承最為完整的粵繡品種;金銀線繡的針法獨具特色,有平繡、編繡、繞繡、凸繡、墊繡、貼花繡、織錦等七大類六十多種;珠繡屬於粵繡的新品種,最近幾十年才由粵繡藝人開發應用。
清末,潮州還出現過二十四名“繡花狀元”,並赴南京參加全國刺繡比賽。潮繡講究構圖均稱,色彩濃烈,富麗堂皇,其品種大致可分為日用品、欣賞品和劇服三種,形式有絨繡、紗繡、金銀線繡、珠繡四大類。
潮繡的由來與作品:
潮繡與廣繡合稱為粵繡,與蘇繡、湘繡並稱,是中國四大名繡之壹。傳說潮繡創始於少數民族,與黎族織錦同源。潮繡有強烈的地方色彩,構圖飽滿均衡,針法繁多,紋理清晰,金銀線鑲,托地墊高,色彩濃艷,裝飾性強。
尤以富有浮雕效果的墊高繡法獨異於其它繡法,此外,以金碧、粗獷、雄渾的墊凸浮雕效果的釘金繡也尤為人所矚目,宜於廟堂會所裝飾和喜慶之用。潮繡作品《郭子儀拜壽》、《獅子頭》、《海龍王頭》、《安春鳥》等。
在宣統二年清政府在南京舉行全國工藝賽會上得獎。刺繡作品還於1915年參加巴拿馬國際博覽會,1923年和1925年參加倫敦賽會,得到國際上較高的評價。潮繡作品《九龍屏風》和《吹蕭引鳳》,獲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的金杯獎。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