椅子和凳子有什麽區別
1、結構不同
凳子是壹種有三條、四條腿或六條腿的坐具,這種坐具可以比桌子高,也可以比桌子矮。椅子通常有四條腿,而且還有壹個靠背,有的產品還有手臂或腳踏板,椅子的高度比較適中,壹般比桌子矮。椅子和凳子最大的區別就是有無靠背,四腳凳子加上壹個靠背就可以變成椅子。
2、占地面積不同
凳子通常具有較小的占地面積,並且無底模型易於存放在桌子或櫃臺下面。相比之下,椅子需要占用更多空間。因此如果妳在有限的房間裏工作,使用凳子會比使用椅子更為方便。
3、舒適度不同
凳子由於沒有靠背,因此坐起來不太舒服,只適合偶爾或短期使用。椅子擁有更多的結構,靠背能夠給腰部提供足夠的支撐,它能讓妳長時間的保持壹定的舒適感,適合長時間使用。
凳子的歷史起源
凳子比椅子發明的更早,大概起源於漢魏時期。凳子在民間的稱謂叫杌凳,最初是踩踏上馬、上轎時使用,所以也稱馬凳、轎凳。民間俗稱的名字中,還有“武凳”,因為習武之人坐如鐘,不需要倚靠什麽,因此得名。
早期的凳子實際上是長方形的,這種形狀壹直延續到明代,到了清代變成方形,此時還出現扇面形、梅花形、六角形的凳子。明清兩代凳子有了更多用途,放在床的兩側可作為腳凳,擺在櫃子旁,兼有花幾的作用,用來擺放盆花、盆景。在寺廟中,作為打禪的坐具。
椅子的歷史起源
據文籍記載,椅子的名稱始見於唐代,而椅子的形象則要上溯到漢魏時傳入北方的胡床。敦煌285窟壁畫就有兩人分坐在椅子上的圖像,這些圖像生動地再現了南北朝時期椅、凳在仕宦貴族家庭中的使用情況。盡管當時的坐具已具備了椅子、凳子的形狀,但因其時沒有椅、凳的稱謂,人們還習慣稱之為“胡床”,在寺廟內,常用於坐禪,故又稱禪床。唐代以後,椅子的使用逐漸增多,椅子的名稱也被廣泛使用,才從床的品類中分離出來。因此,論及椅、凳的起源,必須從漢魏時的胡床談起。
唐代以前的“椅”字還有壹種解釋,作“車旁”講,即車的圍欄。其作用是人乘車時有所依靠。後來的椅子,其形式是在四足支撐的平臺上安裝圍欄,其制當是受車旁圍欄的啟發,並沿用其名而稱這種坐具為“椅子”了。從現存資料看,唐代已有相當講究的椅子了。
五代至宋,高型坐具空前普及,椅子的形式也多了起來,出現靠背椅、扶手椅、圈椅等。同時根據尊卑等級的不同,椅子的形制、質料和功能也有所區別。五代至兩宋時期的家具大體保留著唐代遺風,只是高型家具較前更加普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