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裝修設計 - 盧旺達大屠殺還剩多少圖西人?

盧旺達大屠殺還剩多少圖西人?

主要是盧旺達愛國前線RPF主力部隊沒有大的傷亡.死的多是平民.同時鄰國烏幹達的軍隊做援軍.

盧旺達愛國陣線(法語:Front patriotique rwandais,簡稱FPR)是盧旺達的執政黨,現任主席為總統保羅·卡加梅。在2003年9月30日舉行的最近壹次立法選舉中,愛陣取得53個眾議院議席中的33席,現與其他黨派組成執政聯盟。

1979年盧旺達難民協助推翻烏幹達獨裁者伊迪·阿明後,壹些圖西族人創建了盧旺達全國統壹聯盟,尋求重返盧旺達。他們曾協助約韋裏·穆塞韋尼在烏幹達內戰中對抗掌權的米爾頓·奧博特,當穆塞韋尼的全國抵抗軍在1986年成功占領烏首都坎帕拉時,全軍16,000人中約四分之壹的戰士都是盧旺達人。穆塞韋尼政府組成後,壹些全國統壹聯盟的成員如弗雷德·魯維甘巴和保羅·卡加梅都在全國抵抗軍中掌握壹定的權力。1987年12月,全國統壹聯盟第7次代表大會在坎帕拉召開,會中決定將黨名改為盧旺達愛國陣線,其成員主要由參與烏戰爭的戰士組成。這時的盧旺達愛國陣線比當初的全國統壹聯盟更軍事化。

1990年10月1日,愛陣的武裝部隊盧旺達愛國軍放棄了他們在烏幹達軍隊的職位,入侵盧旺達北部,但被紮伊爾和法國軍隊擊退,魯維甘巴在入侵過程中戰死,卡加梅遂接管軍權。1994年4月6日,時任盧旺達總統朱韋納爾·哈比亞利馬納乘坐的飛機被擊落,哈比亞利馬納喪生,導致約1,000,000名平民死亡的盧旺達大屠殺展開,愛陣乘勢再度發起戰鬥,並在同年7月19日成功奪權。

盧旺達大屠殺發生在1994年位於非洲中部的盧旺達, 胡圖族的政府軍與圖西族的盧旺達愛國陣線(Rwandan Patriotic Front、簡稱RPF)之間所發生的武裝沖突,是壹場有組織的大屠殺,也叫做盧旺達內戰。當時據說在這場武裝沖突中遇難人數超過壹百萬人。

背景

[編輯本段]

1890年到1918年時盧旺達為德國殖民地,1918到1962年為比利時殖民地。白人殖民者以圖西人膚色較白,平均身高較高為由,讓占人口少數的圖西人(約15-18%) 統治占人口多數 (約 85%) 的胡圖人,因而埋下日後種族屠殺的原因。

1962年獨立後,政府也未妥善處理種族問題。在20多年的時間裏,盧旺達政府壹直對圖西族實行種族歧視政策。在大屠殺前的三年裏,國家控制的媒體把圖西族人等同為國家的敵人,大力加以鞭撻,煽起胡圖族人的恐懼和仇恨。壹家受到黨政軍多名要人支持的RTLM廣播電臺,在大屠殺前9個月,宣傳對圖西族人的仇恨,甚至公開宣布要被消滅的人的名單。

導火線

[編輯本段]

1994年4月6日,載著盧旺達總統朱韋納爾·哈比亞利馬納 和布隆迪總統西普裏安·恩塔裏亞米拉的飛機在盧旺達首都基加利附近被擊落,兩位總統都罹難。有傳聞擊落客機的人便是圖西族遊擊隊。

屠殺

[編輯本段]

屠殺從基加利開始擴散到全國每個角落;從4月6日到7月初的100天,約有100萬人被屠殺,其中大部份是圖西人。另外還有200萬人流離失所。

7月,盧旺達愛國前線RPF與鄰國烏幹達的軍隊反攻進入盧旺達首都基加利,擊敗了胡圖人政府。200萬胡圖人,其中壹些參與了屠殺,由於害怕遭到圖西人報復,逃到鄰國布隆迪、坦桑尼亞、烏幹達、和紮伊爾(現在的剛果民主***和國)。數千人由於霍亂和痢疾死於難民營。

國際的反應

由於美國在此前在索馬裏進行的幹涉行動因當地勢力的壹致抵抗並遭到失敗,並且遭到了許多歐洲與第三世界國家的嚴厲譴責[1],因此並不想派軍介入這場沖突,而當地駐紮的聯合國維和部隊也因為美國而持觀望態度。而整個國際社會也袖手旁觀。

後來聯合國被迫說服其他國家能伸援。法國在基伏湖附近建立了野戰醫院,嘗試收容難民。加拿大、以色列、荷蘭和愛爾蘭也提供了壹些援助。

紅十字會、無國界醫生等救援組織亦無懼炮火,到達當地,拯救平民百姓。

大多數第三世界國家都認為美國對此事件負有責任,認為美國此次的不幹涉態度是造成屠殺的重要原因[2],[3]

審判

聯合國在坦桑尼亞的阿魯沙成立盧旺達國際刑事法庭,審判高級政府官員或軍人。盧旺達政府則負責較低層級的領導人或平民。根據盧旺達政府通過的法案,2004年成立壹個獨立調查委員會,調查法國在大屠殺事件當中所扮演的角色。,盧旺達政府2006年成立的壹個調查委員會2008年8月5日公布了壹份調查報告,指控法國在政治和軍事方面參與了1994年盧旺達的種族大屠殺,法國前總統密特朗和前總理朱佩也被認為與此有牽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