冊子島的歷史
冊子,在古誌書中偶有寫成“冊支”者,但並不多見。據查考,早在宋乾道《四明圖經》、宋寶慶《昌國縣誌》、元大德《昌國州圖誌》中均有“冊子”、“冊子渡”、“冊子(酒)坊”等記載。清康熙《定海縣誌》中不僅有冊子山記載,且附有冊子山圖。 清光緒年間由朱緒曾編寫的《昌國典詠》壹節亦有“冊子山離縣城西約八十裏,定海、金塘相峙,中隔橫水洋,冊子居中,以塞北洋之水。其東岑港,近內地;其西為西堠門,當大洋;其東南桃夭門,有桃花女山為檣,鳥棲泊之所”等記述,且附詩雲: 帆飛島屙半洋礁, 冊子山形壓巨潮; 亂石浦開禾稻熟, 釣船峰簇泊桃夭。 清光緒《定海廳誌》更有“冊子自宋以來,居山者以耕鑿為主,瀕海者以漁撈為業,至老不識乎城市。環帶大海,四時多風,夏秋尤多颶風”等記述。 從現有文字史料分析,冊子島的開發歷史當從宋代記起。據宋寶慶《昌國縣誌》記載,當時全縣有15所酒坊,其中就有冊子坊;全縣有23處寺院,冊子廣福院亦在其中。宋代已有酒坊、寺院等記載,說明島上住人的歷史應當更早些,但目前還沒有確鑿史料和出土文物可佐證其更早的開發史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