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高學歷的人犯罪
林森浩,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2010級碩士研究生,在中山醫院見習期間,牽涉復旦大學醫學院研究生黃洋被投毒死亡案。2013年4月,警方初步認定同寢室的林森浩存在重大作案嫌疑,被刑事拘留。2014年2月,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壹審以故意殺人罪判處林森浩死刑。
朱海洋,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學院博士生,在同學印象裏,朱海洋“是壹個正常、陽光的人。2009年因求愛不成把女同學殺害,2010年4月19日被當地法院法官裁定壹級謀殺罪名成立,被判處終身監禁不得假釋。
張克強,研究生學歷,廣州華美集團總裁、福布斯中國富豪榜人物,自2006年起,他帶領7個本科生的高智商犯罪團夥,巧妙地將價值44多億的國有資產轉移。雲南省公安廳經1年多的偵查,8名被告人被推上被告席。
肖明輝,壹個“想幹事、能幹事”的高學歷年輕幹部,壹名海南十大傑出青年等諸多榮譽的獲得者,在工程招投標項目獨攬大權後,難以抵擋金錢誘惑,總造價達5億元的安置房項目最終使他走向腐敗墮落的前沿。
高學歷犯罪者屢屢出現,造成的影響不是普通犯罪者所能比擬的。高學歷者,往往都具備過人的能力、技術、心理素質甚至是智商。很多高學歷者甚至成了電子信息時代高科技犯罪的主要角色。透過種種案例,我們不難看出,“高學歷犯罪”者文化層次高,其犯罪手段復雜多樣,利用掌握的知識鉆法律空子,社會危害性更大。
其次就是,作為高學歷者,在社會上往往都是受人尊敬,被視為榜樣的人物,他們的犯罪行為同樣更加受人關註,而他們的罪惡也會更加動搖社會的正確價值取向。
精英們緣何沾染上罪惡
作為各行業各領域的精英人才,他們本應該是利用所學知識為社會做好事,然而卻走上犯罪道路,值得引起人們的深思:高學歷是否和高素質稱正比?是什麽原因導致這些高學歷的人走上不歸之路?
社會學家王開玉認為,在應試教育的重壓下,“問題學生”日漸增多。當他們走進大學或走向社會後,道德和心理方面的問題便會顯現出來。高追求,愛攀比是高學歷人群比普通人更容易出現的心理問題,不能自我疏導,另找出路,往往就起了犯罪動機。
不可否認我們的社會存在著這些問題:貧富差距懸殊,有些時候“拼爹”甚於拼才,部分民眾存在仇富心理。在部分地方應試教育下培養出來的學生,教育者又疏於對他們的道德和心理教育。在他們寒窗苦讀十幾年後發現自己仍然比不過壹些本身就家庭條件優越的人,自然會導致心態失衡,因此就導致了他們鋌而走險,無視法律地去謀求利益。
高學歷犯罪歸根結底是無視法律
歐洲啟蒙運動時期,德國哲學家康德曾經說過,“世界上有兩件東西能震撼人們的心靈:壹件是我們心中崇高的道德標準;另壹件是我們頭頂上燦爛的星空。”道德與法律的約束是維持國家和社會健康運行的基礎。歐洲之所以從荒蠻到發達,在經濟積累的同時也是遵循著道德與法律的約束。
無論任何人,即使是高學歷者,走上犯罪道路,除了喪失基本道德之外,更重要的是不懂法律、無視法律、不敬畏法律。基層教育中,思想品德、思想政治這些包含法律的課程,由於不是考試科目而被壹再壓縮。高等教育中的普法教育完全不受重視,甚至成為了主修科目之余的“休閑”課程。
高校應真正把這門課落到實處
高學歷本應具備更高的修養,包括法律修養,但是現在的學歷教育主要是知識的教育,很少有人格、法律、修養等方面的教育。加上壹些求學者也主要是以學歷做敲門磚,急功近利,所以根本談不上提高修養。這樣教導出來的學生,缺乏法律和道德意識也就不足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