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裝修設計 - 為什麽把韓國人叫棒子?

為什麽把韓國人叫棒子?

由來之壹

第壹種來源說法是“高麗棒子”壹語來自明清時期朝鮮貢使團的雜役,古代朝鮮為中國的屬國,必須定期派使團向中國皇帝朝拜、進貢,貢使隊伍中由三使臣(正使、副使、書狀官)、軍官、譯官、醫官和雜役等組成。史學家羅繼祖指出“棒子”原為朝鮮人對私生子的稱呼,由於這等人地位低下,故只能在使團中充當雜役,由此傳入中國。他在其所著《楓窗脞語》壹書中有如下論述:

“解放前,呼朝鮮人為‘高麗棒子’,不解所謂。解放後禁用,知非美稱。然其意義為何尚懵然也。及讀王壹元《遼左見聞錄》,中有壹則雲:‘朝鮮貢使從者之外,其奔走服役者,謂之“棒子”。其國婦女有淫行,即沒入為官妓,所生之子曰“棒子”,不齒於齊民。鬢發蓬松,不得裹網巾;徒行萬裏,不得乘騎;藉草臥地,不得寢處火炕。蓋國中之賤而勞者。’始知其人為私生子,世世相襲,遂自劃為壹階層,略如吾浙之墮民。雍正元年曾諭令削除墮

金弘道《燕行圖》中進入正陽門的朝鮮貢使團

民籍而習俗仍相沿未革。清末,商部有折再請削除,文見楊壽枏《思沖齋文別鈔》謂乃據浙江紳士、江蘇候補同知盧洪昶等呈請,中言浙江墮民散處各郡不下二萬余人。予婦家蕭山,曾聞墮民男女自為婚配,皆執賤役,是民國初年猶然也。徹底鏟除恐在解放後。朝鮮之‘棒子’當亦早返為齊民矣。”

根據南京大學歷史學系黃普基的考證, 棒子原本寫作“幫子”,原本指的是明清時期朝鮮貢使團中地位低微的服役者;這些人由於地位卑賤、素質低下,在中國境內偷摸扒竊、違法亂紀,給中國政府和百姓帶來很大麻煩,因此造成了中國人對朝鮮人的惡劣印象,再加上明清朝廷以“柔遠”之姿態來優待使團而犧牲沿途官民的部分利益,致使中國百姓將帶來的不便歸咎到朝鮮使團頭上。而明清時期中國老百姓習慣稱朝鮮為“高麗”,所以就產生了“高麗棒子”這壹蔑稱。它從壹個特定的稱謂演變為“高麗棒子”這壹含有貶義的泛稱的歷史過程,反映出的是明清時期朝鮮使團與沿途的中國百姓之間的矛盾。

清朝康熙年間王壹元所撰《遼左見聞錄》中的記載是關於“棒子”壹詞的最早記錄。據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版的《皇清職貢圖》第壹冊中“朝鮮國民婦”圖後壹頁載:“朝鮮國民人,俗呼為高麗棒子。”而乾隆三十壹年(1766年)來華的朝鮮使臣洪大容亦曾記錄他們在京師(今中國北京)被中國小孩罵為“高麗棒子”的經歷:“有乘車少婦,掀簾窺望,頗艷麗。平仲直視不回避,指點稱奇。其幫子看車者,蹲坐簾前,喃喃誶罵,平仲不知覺也。而已,有群童數十,競呼‘高麗幫(棒)子’,吆喝而追之。余促平仲疾馳,僅以免焉。”以上事實說明早在清代康乾時期,中國民間就普遍對朝鮮人使用“高麗棒子”的稱謂。

由來之二

清末開始,覬覦東北的日本人開始向東北進行大規模滲透和殖民,這壹情況在九壹八東北淪陷後更是達到頂

清代文獻記載的“高麗棒子”

峰。而要進行殖民最重要的就是移民,尤其初期日本在華人員多數是軍人,沒有多少人對占領區進行日常統治和管理。但限於日本本國自然狀況,也因路途遙遠和經費等問題,所以從日本本土不可能調來足夠的移民。於是,日本就從當時早就日韓合並的朝鮮半島征調大量人來華,這些韓國人在接受了所謂“日韓同祖”的教育後,來華後行為相當不端,被當地華人稱為“二鬼子”。但是日本人對朝鮮人並不信任,所以這些朝鮮警察手裏沒有得到日方給予的任何武器,甚至不如中國的警察(警察有壹根警棍),這些人就用朝鮮婦女洗衣服的洗衣棒當打人的武器。由於這些人比日本人還兇惡,所以當地老百姓背地叫他們高麗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