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是新儒家,其思想意義有哪些?
新儒家萌生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發展於三十年代,五十年代之後,走向了全世界,成為馳名於國際的文化學派或文化思潮。1921年,梁漱溟到山東講演並出版了《東西方文化及其哲學》,揭起了新儒家的大旗。1923年,熊十力在北京大學講《新唯識論》,系統地闡述了新儒家的理論觀點。十年之後,出版了《新唯識論》,從理論上全面展現了新儒學的面貌,同時標誌著新儒學的形成。現代新儒學,其發展歷程可分為前後兩個階段:第壹階段是在1920至1940期間,其主要代表人物包括梁漱溟、熊十力、賀麟、馮友蘭等人;第二階段是五十年代而下,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而錢穆、張君勱、方東美三人則縱橫於前後兩個不同時期。這前後兩個階段的新儒家代表人物,壹般上被稱為第壹代新儒家和第二代新儒家。目前,新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如杜維明、劉述先、蔡仁厚、成中英、余英時等人,則為第三代新儒家。
所謂的新儒家,其實是博采諸子和西方文化的精華,經過自我更新,成為具有生命力,能夠適應新時代文化環境的新精神所需要的儒學。新儒家也被稱作“儒學的第三期發展”,意即新儒家乃是“返本開新”的儒學。所謂“返本”,意即回歸傳統儒學的本原、根本道統、道德本體的“內聖之道”。至於“開新”,即是革新儒家的傳統文化,開科學和民主之新,也就是要變革傳統儒學的“外王之道”。現代新儒家以“返本開新”為綱領,補救傳統儒學“外王弱”的不足,“開新的外王”就是在儒家傳統的道德倫理主導下,引進西方的科學與民主。總而言之,現代新儒家所說的新儒學,就是要恢復傳統儒學的“內聖成德之教”,“接續民族文化生命的本源大流”,並開出學統和政統為內涵的“新外王”,從而使儒學演化適應當代世界新文化環境的精神需要。
時至今日,新儒家不僅在香港、臺灣、美國成為學術界眾所皆知的術語,而且也成為中國學術界研究的“熱點”。現代新儒學正是傳統儒學的自我更新、自我變革,它以適應新的文化環境的新精神、新的時代特征而與傳統儒學有所區別。因此,海內外學者都異口同聲的稱之為“新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