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裝修設計 - 阿涅斯·瓦爾達的個人生平

阿涅斯·瓦爾達的個人生平

1966年,瓦爾達執導了《女人們》,敘述壹位作家與他幻想中的人物的對話。1967年,越戰問題被世界關註,瓦爾達參加了由新浪潮很多導演參加的集體創作《遠離越南》。此後,瓦爾達到美國住了壹段時間,拍攝了壹部黑手黨運動的影片。

1969年,瓦爾達拍出了最具她個人特色和 獨創性的影片《獅子的愛情》(原名:獅子們、愛情和謊言)。這是壹部關註美國生活和嬉皮士運動的影片,采用了搬演的紀錄方式和寫實風格。影片發生在加利福尼亞的壹所房子裏,三個人同住在壹起,表面十分和諧,卻為早上誰煮咖啡煩惱。後來紐約著名先鋒派女電影創作者雪莉克拉克加入到三人行列中。她講到她為實現壹個拍片計劃如何同好萊塢的權勢進行鬥爭。其間四個人觀看了電視裏羅伯特 肯尼迪被謀殺的新聞。影片雖然采用這種紀錄方式,但構思精巧、詼諧,具有諷刺意義。

在這部新奇的影片之後,瓦爾達幾乎失去了拍攝影院片的機會,壹直為電視臺拍攝電視影片。1977年影片《壹個唱,另壹個不唱》,包含平行敘述而又相互交織的兩個婦女生活的故事,她們為尋求解放而走上了不同的道路。這是她70年代的代表作品。

進入80年代,瓦爾達仍然堅持自己的創作方向,敏感地撲捉著時代的氣息。在壹些不太成功的作品和壹些短片之後,她在85年拍出了自己80年代的代表作《流浪女》(無法無天,無家可歸、無法無天的流浪者),不僅為她挽回多年沈寂的聲名,而且還在威尼斯電影節上獲得金獅大獎。仿佛是對多年前作品的回應,瓦爾達繼續思考著物質生活日益進步的今日社會中,當衣食溫飽不再成為“幸福”的標準的時候,是什麽讓我們如此生活,我們生活的本質意義又在哪裏?影片以近於自然主義的筆法描述了壹個寧願流浪生活也不願安定下來的流浪女形象,在記敘這個不可思議的人物的同時,提請影片的觀眾思考:什麽是幸福?

90年代以來,瓦爾達作品數量逐漸減少,也沒有什麽有份量的作品出現。盡管她壹直宣稱自己是“新浪潮的老祖母”,但無疑這位老祖母已經不負當年勇力了。不過,紀念自己丈夫雅克·德米和紀念電影誕生100周年的兩部紀錄片,雖然不能算是大作,畢竟瓦爾達身份特殊,想來兩部作品壹定是饒有趣味的回憶錄式作品,也是值得壹看的。

73歲高齡的瓦爾達仍舊有壹部作品問世,這部老人拍攝的影片也明顯地打上了21世紀的時代烙印——這是壹部數碼攝像機拍攝的自傳式紀錄片。片名叫做《拾穗者與我》,片中,瓦爾達把自己比作生活的“拾穗者”,在時光的流逝中收集人們遺留下來的形象、故事、記憶、感動。影片還獲得當年法國金維果獎和歐洲電影節最佳紀錄片獎,瓦爾達可謂老當益壯。

艾格妮絲.娃達(Agnes Varda)法國導演,1928年生於比利時的布魯塞爾。父親是希臘人,母親是具意大利血統的法國人。先後就讀於羅浮美術學校和巴黎索邦大學(l'École du Louvre & Sorbonne),但沒有畢業。1949年時,她便以很輕的年紀,成為法國當時兩位極為知名的舞臺劇導演和演員– Jean Vilar 和 Gerard Philipe 於亞維儂藝術節(Festival d'Avignon)的攝影師,之後跟隨 Jean Vilar 到巴黎夏佑宮的國立人民劇場(Theâtre National Populaire, Palais de Chaillot)擔任劇場攝影師。並開始到古巴、西班牙…等地從事報導攝影的工作。Chris Marker (《堤》、《美好的五月》的導演),1956年曾到中國拍攝短片《北京的星期天》(Dimanche a Pekin),由於它的推薦和吹捧下Varda於1957年以「中國通」的名義接受周恩來的邀請到中國去從事兩個月的報導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