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裝修設計 - 暴雪:壹位屈服於時代的騎士

暴雪:壹位屈服於時代的騎士

4月15日,時隔整整8個月,《守望先鋒(OverWatch)》迎來了第32名英雄,回音。根據OW總監Jeff Kaplan此前透露的消息,回音將是發售時間未定的《守望先鋒2》上線前的最後壹名新英雄。

兩個多月前,備受期待的《魔獸爭霸3重制版》開啟公測後遭遇暴雪成立20多年來從未有過的口碑大暴死,Metacritic評分史上倒數第壹。最令玩家無法接受的是,距離上壹款 遊戲 OW發售已近4年,磨嘰半天就交出壹份半成品,暴雪究竟把時間花到哪兒去了?

老產品內容枯竭,新作品研發緩慢, 暴雪,這家曾為玩家帶來無數驚喜、感動和快樂的 遊戲 公司,這位鮮花怒馬的騎士似乎壹蹶不振,迷失於他曾經恣意馳騁的戰場。

將騎士拉落馬下

2014年9月,暴雪宣布取消開發七年之久的《泰坦》,暴雪聯合創始人、前總裁Mike Morhaime給出的理由非常簡單:

好消息也不是沒有——暴雪在《泰坦》的基礎上開發了壹款神秘作品。2016年,這款 遊戲 以“守望先鋒”之名亮相時橫掃全球網遊市場,“吸屁股”是那年玩家津津樂道的流行詞,只用不到5個月時間,《守望先鋒》賣出了2000萬套,為當年 遊戲 銷量之冠。

Jeff Kaplan後來回憶過《守望先鋒》誕生的往事,2013年《泰坦》正式中止開發後,140人的團隊大部分人員被分配至其他項目組,只剩40人留下來思考如何包裝和處理《泰坦》的“殘骸”。

“這是壹個全新概念,大膽且令人生畏”,但這40號人用了短短兩周便打造出了《守望先鋒》的雛形:它的模式輕便明快,MOBA+FPS的組合新奇有趣,無論從哪個角度看,剝離了《泰坦》原本繁復設定的《守望先鋒》都極其符合註重碎片化時間填充利用的當代節奏。

守望看起來如此優秀,可在暴雪內部,《泰坦》慘淡收場與OW大獲成功所形成的反差撕開了壹道慘烈的傷痕: 它像張無情嘲諷的嘴,數落著他們過去付出的時間和努力——瞧瞧妳們7年都幹了些什麽,3年開發的守望它不香嗎?

直到日後火遍全球,《守望先鋒》的開發人數(2016年巔峰期是100人左右)都再也沒有超越過《泰坦》當初的團隊規模。此後4年,《守望先鋒》總計更新11名英雄,剛剛達到上線之初的壹半,並捧回了壹個頗為諷刺的獎項:2017 TGA最佳運營 遊戲 。

《泰坦》始於暴雪“讓 遊戲 有趣”的初衷,又終於“不夠有趣”的結局。它隕落的重量不僅狠狠把舊時代的騎士——暴雪拉落馬下,還猶如壹抹舊時代的余暉,意味深長地將往昔殘影投落在它的“繼承人”《守望先鋒》身上,而這筆遺產足夠暴雪咀嚼很久很久。

不再“天真”的騎士

於暴雪而言,真正能讓他們敲骨吸髓,“回味無窮”的作品是《魔獸世界》。

我猜所有玩家在最初進入艾澤拉斯的那壹刻起都扮演過壹個類似於“騎士”的身份,它近乎某種RP(Role Play)精神, 這種精神內核支撐我們大膽闖蕩史無前例的無縫世界。 我們從不在意時間,也從不刻意追求結果,只為盡情呼吸花的芬芳,啼聽鳥的婉轉,踏遍每壹寸未知土地,與那個世界裏所有的人和事邂逅、離別。

當然,世界也投桃報李地向玩家展現了它的無限可能。世界仿佛有只無形的手,它催促我們不遠萬裏遠渡重洋把壹封信送去大海彼端的要塞,蠱惑我們深入湖底沈沒的神廟壹探邪神的陰謀,壹步步引領我們揭開羊皮紙上的未知迷霧。這裏的壹切看上去都那麽新鮮、神秘。

我想 那時候的暴雪壹定和玩家壹樣,也是名中世紀的騎士,張揚乖戾,它的每壹位設計師都堅信自己正在從事這個星球上最有趣最有創造性的工作。 2009年,《魔獸世界》前首席制作人Shane Dabiri談起 遊戲 開發歷程時曾說:

在Shane Dabiri看來, 《魔獸世界》開發之初最重要的團隊文化是“天真”

然而Shane Dabiri離開暴雪的時候大概不會想到,這個由他帶隊壹手構建的魔幻世界還會延續十年以上的生命。

16年,這真的是壹段足以讓“天真”蛻變為“圓滑”的時間。作為暴雪標誌性的印鈔機,《魔獸世界》自然無法置身事外。近十年來,《魔獸世界》在版本更叠中不斷削足適履,將過去 遊戲 裏繁復冗雜的設計盡數割去,然後在“資料片”流水線上包裝以光鮮亮麗的外表。

暴雪汲十余年網遊開發之精華,去舊時代產品之糟粕,濃縮成每兩年壹次的“年貨”。它按圖索驥,像科幻電影裏無機質的宇宙空間站,單調乏味,又像依照工業化標準生產的流水線作物,精致固定,卻再也無法激起玩家“做妳從未做過的事”的興趣。

去年8月,在玩家的“強烈呼聲”中,暴雪推出了榨幹魔獸世界IP最後壹點剩余價值的產品——“懷舊服”。至此,暴雪天真無邪的騎士時代徹底過去,前方是機器轟鳴的工業時代。

從騎士時代到工業時代

如果說 騎士時代 遊戲 公司追求的是極致的個性化表達,旁若無人的 遊戲 理念及設計 (這麽說多少有點獨立 遊戲 的意思),那麽工業時代的 遊戲 廠商則必須強調“標準化”、“規範化”和“可復制化”。

想壹想,《刺客信條》《使命召喚》《NBA》《FIFA》這些我們口中的“年貨”是不是都遵循了這樣的底層邏輯——基於已得到玩家和市場充分驗證的成熟IP及產品,只要產能允許,妳要多少廠商們就能給妳做多少。

放到暴雪身上,邏輯同樣成立。玩法上,《魔獸世界》幹脆將《暗黑3》大秘境模式復制粘貼過來;任務流程上,《魔獸世界》井井有條地進行規劃設計,玩家幾乎不需要思考就可以跟隨指引順順當當地完成線性規整的任務;產品上,《守望先鋒2》準備直接繼承前作包體,壹勞永逸解決所有問題。

最後,暴雪還在 遊戲 設定上“釜底抽薪”。為了“規範化”《魔獸世界》和《暗黑》的世界觀,暴雪先後以官方身份出版了《魔獸世界編年史》和《暗黑破壞神3:凱恩之書》,巨細靡遺地對艾澤拉斯和庇護之地的方方面面進行歸納總結。

但問題也出現了——二次創作從此只能局限在此框架內, 我們很難再見到早年間魔獸TRPG書裏那些令人神往的“非官方”設定, 比如下面這段關於艾爾文森林風土人情的遊記描寫:

是啊, 工業化生產塑造了絲毫不差的模具,同時也抹去了玩家的想象空間 ,而對廣大玩家來說,更致命的是隱藏其後的,裹挾著 遊戲 產業壹路工業化的幕後力量——資本。

壓垮騎士的稻草

事實上,暴雪從未擺脫過被資本支配的陰影,而且隨時間推移,資本對它的影響正漸漸加劇。

遠在上世紀90年代,暴雪就被靠自來水業務發家的法國傳媒巨頭維旺迪收購。2007年,維旺迪 遊戲 (包括暴雪)又與動視宣布合並,成立動視暴雪公司;2013年,動視暴雪從維旺迪手中贖回自由身,開始獨立運作。也許從那時起,暴雪的命運便不再被自己掌控。

2019年2月,剛剛在2018年獲得6.5億美元凈利潤的動視暴雪宣布,將裁去公司8%的員工,其中數百人來自暴雪分部。而在兩個月前,暴雪已經變相裁掉了歐洲愛爾蘭分部上百人。面對突如其來的失業,離職員工當時對媒體盡情宣泄不滿:

在他們眼中,這樣的變化意味著巨大的企業文化轉變。暴雪向來主張慢工出細活,但動視的作風是“花更少的錢做更多的 遊戲 ”,二者理念上的沖突不可避免。與此同時,暴雪從動視招攬了許多商務員工,他們的級別往往比暴雪老員工和研發人員要高,潛移默化下,動視的運營方式和企業文化慢慢滲透進了暴雪。

除了在壹旁不時敲打的動視,暴雪更大的壓力來自身後窮追猛打的金融市場。自2013年贖回身家起,動視暴雪股價翻了5倍,總市值從當年的100多億美元增至500多億。股價好似壹把達摩克裏斯之間懸在暴雪頭頂,在它落下來前暴雪必須交出MAU、預期營收等數據,否則如何向股東交待。

遠處工業時代的火車汽笛響起,終於,高貴的騎士誠惶誠恐,將頭深深埋下。

堂吉訶德與桑丘

我知道,很長壹段時間,暴雪都是暴粉的不二信仰。壹個好比騎著小毛驢挺起長槍向風車發起沖刺的堂吉訶德,壹個好比任勞任怨憨厚老實的桑丘。

20年前,那是個 遊戲 產品難言豐富的年代,對於壹家能夠穩定產出精品的公司,大家常常情有獨鐘。所以這些年來暴雪在PC端培養了大量死忠,這批玩家從星際、魔獸、暗黑系列開始相隨左右,信奉“暴雪出品,必屬精品”的信條,為此甘願花上幾年時間去等待。

但玩家也老了,隨他們壹同老去的不只是暴雪的創新精神,還有壹去不復返的騎士時代。

2018年暴雪嘉年華上,作為壓軸出場的《暗黑破壞神:不朽》制作人壹句話嗆得在場玩家啞口無言:

“吃雞”玩法最火的那陣子,《守望先鋒》的 遊戲 設計師Aaron Keller曾站出來說:

話音未落,2019年初《Apex 英雄》橫空出世,搶走了MOBA+FPS+“吃雞”市場的頭杯羹,當時坊間對《守望先鋒》質疑聲不斷:為什麽Apex能做偏偏妳不能做?

2020年1月,《魔獸爭霸3重制版》慘遭滑鐵盧,暴雪被迫開啟退款通道,向玩家道歉。

“數年磨壹劍”——過去它象征著暴雪不吝成本,願意沈下心來打磨精品;但時過境遷,如今玩家更願意視它為閉門造車、冥頑不靈、效率低下的代名詞。

從前,在桑丘心中,堂吉訶德是敢於挑戰風車的騎士,浪漫、狂放和不羈曾是他的最大魅力,他從不過問桑丘想法,甚至壹意孤行。但倘若時間把堂吉訶德變成了壹位行事刻板,規規矩矩的老紳士,桑丘便再也不會像從前那樣愚忠,勤懇了。

不久前,剛從微軟跳槽到暴雪擔任新副總裁的Mike Ybarra,放下暴雪壹貫姿態,發推文詢問網友,語氣還頗為懇切:

態度確實挺好,可問題是,以前的暴雪真的會像現在這樣唯唯諾諾地問玩家想要做什麽 遊戲 嗎?這樣的暴雪還是我們熟悉的暴雪嗎?

時代變了,面對突然放下身段聆聽,在時代浪潮裏隨波逐流的老主人,木訥的桑丘也會思考:身邊的這位“騎士”是否還值得他繼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