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的教學方法有哪些
小學語文常用的教學方法
壹、單元整體教學
單元整體教學法是以教材自身編排的單元內容為整體,通盤考慮這壹組課文的教學。強調突出每種課型(講讀課、閱讀課、獨立閱讀課和基礎訓練)的特點和作用,使學生把在講讀課中獲得的讀寫知識,運用到閱讀課和獨立閱讀課中去,使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得以切實提高。
二、變序教學
這種教法不是按教材內容結構的先後順序進行講解和分析,而是采用“切入式”、“逆推式”(倒置法)等變序形式教學。其特點是單刀直入、直奔文章的中心,克服平均使用力量的弊端。這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有利於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思維能力,有利於節省教學時間,提高課堂效率。
三、整體閱讀
這種方法是從教材的整體出發,采用“從整體入手--分解導讀--再回歸整體”的三段式教法。它是閱讀教學的基本方法之壹。其課堂結構可分“整體感知--具體分析--總結深化"三個環節。第壹步,要著眼於整體,開講後通過指導學生初讀課文,掌握梗概,對課文的內容有壹個整體印象。在此基礎上,第二步應提出閱讀要求,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懂得學習的基本方法。
四、學導式教學
這種教法的特點是把教學的'重點放在學生的“學”上,使學生掌握基本的學習方法提高獨立閱讀的能力。其教學基本結構是“自學--解疑--精講--演練”。讓學生在讀讀、議議、講講、練練的學習實踐中學懂課文內容,並從中受到思想教育。
五、情境教學
它是遵循“反映論”的原理,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創設具體生動的情境,引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從而深刻地理解課文內容。
其分類有:
1、實體情境--即教師充分利用實物指導學生進行細致的觀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感受和理解。此法尤其適用於中低年級語文教材中常識性課文的教學,如教材中涉及的山川日月、花鳥魚蟲等教學內容。如有條件,可帶領學生到大自然中體驗認識,使學生開闊視野,增長知識,激發情趣。2、模擬情境--教師根據講解的需要,可運用電教手段,如放幻燈和錄音帶,使學生獲得形、聲、色的直觀感覺;或出示相關的攝影、圖畫,再現教材中的情境;或根據課文內容,師生分角色進行表演,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這樣,能化靜為動、化遠為近、化抽象為具體,寓教於趣,寓教於樂,提高教學效果。
3、語感情境--指教師通過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培養學生正確敏銳的語感能力,激發學生的思維和聯想,體會其情境。這裏所說的;“語感”,是指對語言的內容、感情和表現方法等的感悟。語感越強,對作品的藝術形象感受越深,也就越能體味作者的情感。
六、快樂教學
這種方法是遵循人的認識心理特點,采用生動活潑的教學手段,使兒童在愉悅的情緒中獲取知識。它是根據英國教育家斯賓塞1894年提出的“快樂教育”思想而創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