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有什麽特點?
目錄
世界各大洲主要的平原
世界主要平原概況
地名平原縣
平原縣簡介行政規劃千佛塔文昌閣龍門石刻虬龍槐
平原縣歷史人物
李長水任繼愈
平原文化民間藝人
王芹單寶柱寇寶領
平原縣部分村名的來歷
概述龍門辦事處建新街北任莊軍屯十裏墅石莊恩城鎮大莊其他
平原遊擊隊
在線觀看 世界各大洲主要的平原
世界主要平原概況
地名平原縣
平原縣簡介行政規劃千佛塔文昌閣龍門石刻虬龍槐
平原縣歷史人物
李長水任繼愈
平原文化民間藝人
王芹單寶柱寇寶領
平原縣部分村名的來歷
概述龍門辦事處建新街北任莊軍屯十裏墅石莊恩城鎮大莊其他
平原遊擊隊
在線觀看
展開 編輯本段世界各大洲主要的平原
亞洲(暫不含中國):恒河平原、印度河平原、美索不達米亞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等 歐洲:東歐平原、西歐平原、多瑙河中下遊平原、波德平原(中歐平原)等 非洲:尼羅河三角洲平原、尼日爾河三角洲平原等 美洲:密西西比平原、大西洋沿岸平原、亞馬孫平原(世界最大的平原)、拉普拉塔平原等 澳大利亞:中部平原 中國主要的平原:東北平原(由遼河平原、松嫩平原、三江平原構成)、華北平原(又稱黃淮海平原,南部是淮河平原)、長江中下遊平原(由太湖平原、江淮平原、鄱陽湖平原、洞庭湖平原、江漢平原構成)、珠江三角
華北平原
洲平原、渭河平原(又稱關中平原)、成都平原、河套平原等 臺灣主要的平原:濁水溪沖積平原(又稱彰化平原)、嘉南平原(臺灣最大的平原)、高屏溪沖積平原(又稱屏東平原)、蘭陽溪沖積平原(又稱宜蘭平原)、關渡平原、中央山脈和海岸山脈所構成的狹長型平原(花東縱谷平原)等 香港最大的平原:元朗平原 日本主要的平原:關東平原(日本最大的平原)、濃尾平原、畿內平原等編輯本段世界主要平原概況
東北平原:由遼河、松花江沖積而成,全境屬溫帶季風氣候,沈陽是東北平原最大的城市。東北平原由遼河平原、松嫩平原、三江平原三部分構成。 華北平原:由黃河、淮河、海河沖積而成,全境屬溫帶季風氣候,北京是華北平原最大的城市。 渭河平原:由渭河沖積而成,全境屬溫帶季風氣候,西安是渭河平原最大的城市。 長江中下遊平原:由長江沖積而成,全境屬亞熱帶季風氣候,上海是長江中下遊平原最大的城市。長江中下遊平原由太湖平原、江淮平原、鄱陽湖平原、洞庭湖平原、江漢平原五部分構成。 珠江三角洲平原:由珠江沖積而成,全境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廣州是珠江三角洲平原最大的城市。 潮汕平原:由韓江沖積而成,全境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汕頭是潮汕平原最大的城市。 關東平原:由利根川沖積而成,全境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東京是關東平原最大的城市。 紅河平原:由紅河沖積而成,全境屬熱帶季風氣候,河內是紅河平原最大的城市。 湄公河三角洲平原:由湄公河沖積而成,全境屬熱帶季風氣候,胡誌明市是湄公河三角洲平原最大的城市。 湄南河平原:由湄南河沖積而成,全境屬熱帶季風氣候,曼谷是湄南河平原最大的城市。 恒河平原:由恒河沖積而成,全境屬熱帶季風氣候,加爾各答是恒河平原最大的城市。 印度河平原:由印度河沖積而成,全境屬熱帶沙漠氣候,卡拉奇是印度河平原最大的城市。 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由幼發拉底河、底格裏斯河沖積而成,全境屬熱帶沙漠氣候,巴格達是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最大的城市。 圖蘭平原:由阿姆河、錫爾河沖積而成,全境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努庫斯是圖蘭平原最大的城市。 西西伯利亞平原:由鄂畢河、額爾齊斯河沖積而成,全境屬溫帶大陸性氣候,新西伯利亞是西西伯利亞平原最大的城市。 東歐平原:由伏爾加河、第聶伯河沖積而成,全境屬溫帶大陸性氣候,莫斯科是東歐平原最大的城市。 中歐平原:由易北河、奧得河、維斯瓦河沖積而成,全境大部分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僅易北河下遊地區屬溫帶海洋性氣候,柏林是中歐平原最大的城市。 西歐平原:由萊茵河、塞納河沖積而成,全境屬溫帶海洋性氣候,巴黎是西歐平原最大的城市。 多瑙河中下遊平原:由多瑙河沖積而成,全境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布加勒斯特是多瑙河中下遊平原最大的城市。 波河平原:由波河沖積而成,全境屬地中海氣候,米蘭是波河平原最大的城市。 尼羅河三角洲平原:由尼羅河沖積而成,全境屬地中海氣候,開羅是尼羅河三角洲平原最大的城市。 尼日爾河三角洲平原:由尼日爾河沖積而成,全境屬熱帶雨林氣候,哈科特港是尼日爾河三角洲平原最大的城市。 密西西比平原:由密西西比河沖積而成,全境屬亞熱帶季風氣候,休斯敦是密西西比平原最大的城市。 奧裏諾科平原:由奧裏諾科河沖積而成,全境屬熱帶草原氣候,圭亞那城是奧裏諾科平原最大的城市。 亞馬孫平原:由亞馬孫河沖積而成,全境屬熱帶雨林氣候,馬瑙斯是亞馬孫平原最大的城市。亞馬孫平原是世界面積最大的平原。 拉普拉塔平原:由巴拉那河、烏拉圭河沖積而成,全境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布宜諾斯艾利斯是拉普拉塔平原最大的城市。編輯本段地名平原縣
平原縣簡介
平原縣位於中國山東德州市的東南,歷史悠久,三國時期劉備曾為平原縣令;唐時壹代書法家顏真卿曾任平原郡太守,抗擊安祿山叛軍;近代則為義和團起事的重要據點,素有”義和團起平原,不到三月遍地傳。“之說。平原縣有許多的風味小吃,素以恩
松嫩平原
城北站小菜聞名鄉野
行政規劃
平原縣轄1個省級開發區、2個街道、10個鄉鎮:龍門街道、桃園街道、開發區、王鳳樓鎮、前曹鎮、恩城鎮、王廟鎮、王杲鋪鎮、張華鎮、腰站鎮、坊子鄉、王打卦鄉、三唐鄉。平原縣位於山東省西北部,西臨馬頰河。總面積1047平方千米。總人口45萬人(2003年)。 縣人民政府駐地郵編:253100。行政區劃代碼:371426。區號:0534。拼音:Pingyuan Xian。 2000年,平原縣轄8個鎮、3個鄉。總人口439701人,各鄉鎮人口: 平原鎮 96800 王風樓鎮 51206 前曹鎮 52459 恩城鎮 56244 王廟鎮 34489 王杲鋪鎮 31177 張華鎮 21615 腰站鎮 24302 坊子鄉 27692 王打卦鄉 23669 三唐鄉 20048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千佛塔
在平原城北2公裏處,津浦鐵路西側,崔家廟村東,有壹座青磚壘砌、疊檐鬥卷、軒偉峭姿的七級寶
銀川平原
塔,這就是遠近聞名的千佛塔,俗稱崔家塔。 據記載,這座塔始建於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塔高7級26米,塔身為八棱柱形,四面有窗,塔門圓頂朝南,門額鑲嵌石刻“千佛塔”三字。四面塔窗中,均有光線射入,亮中有雅,暗內有意。 三百多年來,這座磚塔由於遭受風蝕、雨淋、日曬、積水浸泡及地震等原因的影響,加速了塔體的老化。為了保持古塔的原貌,平原縣人民政府投資2萬余元,對該塔進行了全面維修,使遠近聞名的千佛塔再現昔日風采。
文昌閣
坐落於平原縣恩城鎮中學院內的文昌閣,古樸典雅,端莊大方,結構精巧,高十二米,***兩層,座北朝南,磚木結構,下方上圓尖頂,呈金字狀。上下層之間翹檐飛角,翼然如飛。四角雕飾的龍頭活靈活現,栩栩如生。圓頂用綠色琉璃瓦覆蓋,在燦爛的陽光照射下,閃耀著綠寶石般的光彩。遊人可沿階梯登攀,進入上層。登臨高閣,極目遠眺,方圓十數裏鱗次櫛比的農舍,肥沃的田野,潺潺的流水,蔥郁的樹木,盡收眼底,令人心曠神怡。 文昌閣始建於明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悠悠歲月,文昌閣作為明代古建築,飽經了風雨滄桑,見證了世事變遷。
龍門石刻
“龍門樓”位於“龍門”城東南“水門”之上。“龍門樓”底座正中處有拱形“水門洞”,此洞稱為“龍門”,在洞門口門楣處嵌有壹青石“龍門”碑刻,碑呈豎長方形狀。碑體高1.52米,寬0.64米,厚0.17米。碑的中心處刻有壹揮而就、壹筆連體的狂草“龍門”二字,字高1米,寬0.5米,異常醒目。字跡形如龍飛鳳舞,又似飛龍走蛇,風格神奇獨特;起筆處形似“龍頭”,運筆蒼勁剛毅,如鋼筋鐵骨;筆勢淋漓瀟灑,如行雲流水,又似水簾瀑布;通體風格古樸蒼健,氣勢磅礴,粗獷酣暢,極富有神韻,令古今中外文人墨客嘉許稱絕。
虬龍槐
“虬龍槐”位於平原縣腰站鎮原驛站官道大街南端,現105國道西側,腰站村十字街中心。當地百姓
成都平原
對此槐俗稱為“千層槐”、“鐵裹槐”,據說是因為歷代官宦在樹幹上貼告示,壹層 加壹層,暴壹層又貼壹層的緣故。 這株古槐,年代久遠。當地民間傳說是:秦始皇為了尋求長生不老的仙丹靈藥,東臨泰山的時候(公元前210年)回駕不遠,病逝於平原津(據平原舊誌記載,平原津在城南40裏,現已湮沒),曾在這株大槐樹底下停屍,至今不招蚊蠅(據實考,秦始皇突發病於平原津渡口、死於回長安的路上沙丘——現為河北省廣宗縣。病重的秦始皇路經腰站鎮,在此樹下歇駕較為可信)。 這株古槐,至今仍然生長葳然,枝繁葉茂,樹冠覆蓋直徑10.8米。尤為奇特的是在繁枝復映下,向西偏南的壹枝古幹,有主幹橫出,長得“拱腰蒼勁,巨爪雄伸,形態逼真,莽弱虬龍”;“龍鱗龍爪、龍頭龍眼、龍須龍牙,歷歷傳神”,無怪乎有人說:“這可能是秦始皇死後回長安的意象在樹上長出來了。”此槐景觀,至今尤存,20世紀90年代初,選入“中華古槐”壹書。 平原縣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三國時劉備曾任平原縣令,至今仍保留有龍門石刻、文昌閣、森羅殿遺址、千佛塔等壹批文物古跡,是清代詩人董元度、當代數學家張鴻基、哲學家任繼愈、作家鄧友梅等著名人物的故鄉。編輯本段平原縣歷史人物
李長水
(1851—1907),男,漢族,今山東省平原縣王廟鎮(原蘇集鄉)杠子李莊人。農民出身,當過木匠,開過粉坊,家境中等。 清光緒年間,隨著帝國主義入侵的加劇,同時,也加強了帝國主義文化侵略,欺壓蠢昧百姓,外國傳教士不斷向農村滲透。李長水深受其害,經常被本村惡霸地主、洋教徒李金榜所欺,從而激發了他反帝愛國的熱情和對洋人的憤恨。他先是拜師練拳,又與本村楊傳文結社組織義和拳。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夏,為聯合外地義和拳***舉驅洋人反洋教之大業,李長水邀請義和拳首領朱紅燈等27人和本縣義和拳壇主在杠子李莊舉行“拜師拳會”,並被眾壇主推為“二師兄”(朱紅燈為大師兄)。李長水還與朱紅燈等10余名魯西北義和拳首領***同提出“保清滅洋”的口號,將義和拳改為義和團,由秘密結社轉變公開組織,推動了義和團運動的深入發展。 八月上旬,在杠子李“拜師拳會”的影響下,平原縣義和團反洋教、驅洋人、懲治二毛子的鬥爭此起彼伏。十三日,李長水帶領本村拳民鬥爭了李金榜。平原縣知縣蔣楷連連接到報案後,視義和團的反帝愛國行動為“匪患”,要捉拿李長水,並抓走了杠子李莊的6名拳民。李長水決心反抗屈服於洋人的腐敗官府。九月五日,李長水請來朱紅燈、本明和尚及茌平、長清、高唐等縣的義和團高手近300名,還請來本縣的部分義和拳手,在杠子李莊周圍搭起帳篷,準備迎戰官兵。九月初七,蔣楷親自帶數十名勇壯前去了杠子李鎮莊,經過短時戰鬥,蔣楷大敗逃回縣城。自此,揭開了義和團平原起義的序幕。 蔣楷戰敗後,便和恩縣知縣聯名向省府衙門請兵。濟南知府昌詒、統領袁世敦、騎兵哨官朱景榮帶騎兵壹哨、步兵壹個營,於九月十日、十壹日先後趕到平原。李長水、朱紅燈等首領采取了分散官兵兵力的戰略,帶領義和團千余人轉移到地勢險要的大芝坊村東的森羅殿。九月十三日,與前去鎮壓的官兵展開決戰,從上午10時打到中午,殺得官兵四散逃竄。在騎兵的援助下(從恩縣趕回),官兵敗回縣城。從而開創了義和團武裝起義的先例,對全國義和團運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森羅殿大戰告捷後,義和團集中轉向分散活動。十二月,袁世凱任山東巡撫後,對義和團采取了殘酷的鎮壓,朱紅燈、本明和尚、本縣的祀硯田、張澤、魏奉宣、楊傳義等先後被殺害。李長水被逼出走東北,於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病逝。 長江中下遊平原
任繼愈
(1916--2009)山東平原人,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曾任北京大學教授,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導師,中國哲學史學會會長,中國社科基金宗教組召集人,中國無神論學會理事長。是著名哲學家、宗教學家、歷史學家,國家圖書館名譽館長。編輯本段平原文化民間藝人
王芹
女,40歲,山東省平原縣腰站鎮西鹹村人。7歲時開始習畫,21歲時,平原縣文化館舉辦的為期壹個月的繪畫培訓班。 2003年4月開始鉛筆勾畫《紅樓夢》人物,2004年12月畫畢封筆,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的寬80公分的《紅樓夢》連環畫總長100米。2004年元旦期間在腰站鎮政府大會議室把自己的百米《紅樓夢》長卷向全鎮百姓免費展覽,豐富了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之後,王芹又開始了她的長卷新作《金瓶梅》,2006年初將創作完畢。
單寶柱
男,42歲,平原縣平原鎮閆莊村人。自小對美術情有獨鐘,現在從事的職業是室內裝飾。曾做過16年的木工,結緣根雕藝術與他的木工基礎和美術愛好有很大的關系。1984年的春天,23歲的他開始了根雕藝術,他利用業余時間對奇形怪狀的樹根進行多種角度揣摩研究,然後用靈巧的雙手雕刻成壹個個活靈活現的動植物。為了更好地研究根雕藝術,單寶柱平時認真觀察《動物世界》裏各種動物的壹舉壹動,並經常到濟南、泰安、青島等地和壹些知名的根雕藝術家切磋交流,通過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技藝。農民單寶柱的根雕藝術曾在德州電視臺和縣電臺做過專題報道,其部分作品也被知名人士收藏。現在***創作根雕藝術作品200余件。
寇寶領
男,32歲,平原縣腰站鎮小白村人。對於剪紙,他既沒有老師的言傳身教,也沒有家人的感染熏陶。有獨特的繪畫天賦,1987年,在壹次省報主辦的剪紙比賽中,他的作品“百鳥迎春”得了三等獎;1990年,寇寶領報名參加了在北京舉辦的中國首屆民間剪紙藝術大賽,此次大賽***有參賽選手13萬人,他在比賽中,僅用了1小時零20分鐘,壹幅栩栩如生的“龍鳳呈祥”剪紙作品在眾參賽者中脫穎而出,並獲鼓勵獎,成為全國56名獲獎者之壹。曾拜原山東省民間剪紙協會主席範作信為師,在1993年中國當代民間剪紙藝術大賽中,他有“齊心協力送公糧”等6幅作品獲獎。1997年夏天,寇寶領應邀去鄧小平的故鄉四川廣安參加剪紙比賽,並以壹幅“國泰民安日,廣安慶有余”剪紙作品獲得了比賽二等獎。十幾年間,寇寶領在《農民日報》、《新疆合作經濟報》、《大眾日報》、《山東科技報》、《農業知識》等報紙雜誌上***發表剪紙作品500余幅,其作品曾多次被外國友人索取收藏。編輯本段平原縣部分村名的來歷
概述
平原縣有800多個村莊。各村之名,追根溯源,皆有來歷:或因居人姓氏命名,或以地理位置稱名,或因某姓朝中為官改名,或由當時某些變故更名等等,均銘刻歷史的印痕,既寓意深,也富諧趣。下面僅舉幾例:
龍門辦事處建新街
北齊前辛姓建村,名小辛莊。平原縣城建城後,遭遇饑荒,有壹道士於齊周兩次割己肉煮之孝敬父母,度過災荒,村人感其德行,改小辛莊為孝信街。“文革”初期風行“破四舊、立四新”,又改名為建新街。
北任莊
明洪武年間,任姓遷來建村,取名任鄉莊。後該村出了任士平壹名大官(曾任刑部右侍郎),改為任莊,又因地處縣城北,又名北任莊。
軍屯
明洪武年間,燕王朱棣曾在此地屯軍墾荒,供作軍需,設軍戶數家,看守糧倉。當時許多饑民流落到此,也借廢軍營落戶開荒,遂成村落,名軍屯。永樂年間,又有鄭、李、劉、張、馬等姓遷至這裏,馬姓建村軍馬場,稱馬莊,其他幾姓倚倉建村,故名鄭家倉、李家倉、劉家倉、張家倉。至今,六個村仍互相連接。
十裏墅
清初,丁姓在鬲津河邊建此村,取名丁家橋。後來,董探花、張翰林等名宦文人來此建宅、置地、修墓地、築別墅,該村日益富庶,又因距縣城10華裏,故稱十裏墅。
石莊
東漢末年,曹操曾在此駐軍墾地,有壹石姓人家來此居住,曹軍走後,石姓建村,人口漸多,取名石莊。
恩城鎮大莊
明永樂年間,李姓建村。村西有壹片大窪,大雁飛來,常在大窪棲息,人們取村名為大雁李,簡稱大莊。
其他
大洞子頭:北宋初建村,名毛庵寺。宋仁宗八年,王則造反,占據貝州城。官兵前來鎮壓,攻城不下,便使兵士、民夫從該村開始挖地道數條,直至貝州城內,王則大駭,遂撤出貝州城,官兵未屠城。人們感官兵不殺之恩,將貝州改為恩州,毛庵寺因仍有地道,改名洞子頭,並以壹大地道口為界,分為兩村,東者謂大洞子頭(簡稱大洞),西者謂小洞子頭(簡稱小洞)。至明萬歷年間,大洞子頭的馬姓遷出,又建壹村,名馬莊。 北站:相傳商代驛道通過此處,並建有驛站。蘇獲向紂王進獻美女妲姬過此,宿於驛站,稱此地“很太平”,遂改為太平驛。明代驛改站,因處恩縣城北,又稱北站。 東煙臺、西煙臺:戰國時期建村,村中有壹烽火臺,後分為兩村,分別稱東煙臺、西煙臺。至今仍有烽火臺遺址。 腰站鎮腰站村:隋大業年間建村,北宋年間稱藥家鎮。明代北京至南京驛道過此,並設站、鋪,改稱譚家鋪。清乾隆年間,漕糧旱路過此,因其地處高唐、恩縣兩縣中間站,又改稱腰站。 鍋培口:明代建村於相家河西堤上。有壹年,該河大堤潰決,村民各揭自家鐵鍋***數十口,堵住決口,保住大堤和村莊,遂將村命名鍋培口。 前、後槐王莊:明永樂年間,王姓從山西大槐樹下遷來,在前、後兩地建村,為不忘大槐樹,取名前、後槐王莊。 東、西韓營:西漢時建村。大將韓信夜渡平原津,在此紮營,奔襲齊之歷下軍,勝之。此村取名韓信營,簡稱韓營,現分東、西韓營兩村。 王鳳樓鎮王鳳樓村:明永樂年間,田姓在此建村,後因傳染病人口大部分死亡,幾近村滅。壹王姓遷來居住,建起土樓,且漸富,遂改名王富樓,又演變成王鳳樓。另有壹傳說:明萬歷年間,有山西省壹落第之士王友才,攜全家來此居住,夜間忽然壹只鳳凰飛來棲於樹上,霞光萬丈,周圍樹上百鳥朝鳳,鶯歌燕舞。稍頃,鳳凰飛走,百鳥停鳴,壹切歸於寂靜。王友才大為驚喜,認為是吉祥喜慶之兆,遂改村名為王鳳樓,寓“鳳棲王樓”之意。其妻先後生二女,起名大鳳、小鳳。王姓繁衍生息,漸成壹大村。 桃園辦事處大營張村:明永樂年間,張姓從北京東石門遷來建村,取名張莊。清乾隆皇帝東巡時,因該村井水甜,村子大,曾在村前紮營居住,後人改名為大營張。 仇莊:元末明初,仇、侯兩人壹賣豆腐,壹磨香油,來此定居。後又有張、譚、楊、牛四姓遷來落戶,形成壹個大村。世代流傳幾句順口溜:“千年仇,萬年侯,壹家磨豆腐,壹家磨香油。” 飲馬店:明崇禎年間,孫、管、楊三姓遷來落戶,取名太平莊。清乾隆皇帝南巡泰山,經過此處,因村莊水井多,水甘甜,遂令三千軍馬在此歇息飲水。後人為紀念此事,遂改名飲馬店。 王廟鎮張官店:戰國時建村,人員漸多,成為壹邑。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以此邑為縣城置平原縣。北齊天保二年(公元551年),平原縣城由該邑遷來今治。該地作為平原縣城駐地,時間長達七百七十多年。三國時代劉備坐守平原縣令,就發生在這裏。後張姓人辭去巡撫之職回家開店,故此演變為張官店。 沙集:明洪武年間建村,取名義和莊。清末,義和團壹部曾在村東沙堆上祭刀,又因是集市,故改名沙集。 張老虎莊與捉虎屯、前杠子李、後杠子李:明正德年間,張姓帶壹頭水牛遷來建村,取名水牛張村。因張姓多體健驃悍,“像群老虎”,又改稱張老虎莊。後有與張老虎有宿怨的人分別遷此處建村,壹稱捉虎屯,壹稱前杠子李莊(意為能打虎),壹稱後杠子李莊(意為能趕虎)。 前曹鎮簸箕張莊:傳說戰國時建村。著名軍事家孫臏曾在此用兵擺陣,故名迷惑寨。後因村中張姓家家編簸箕、簸籮,又演變現名。 鳴雞店:西漢宣帝年間建村,因種谷多,名小米店。傳說東漢末年,張飛鞭打督郵後星夜逃跑至此村,正當雞叫,又因莊西有座大寺院,故演變為鳴雞寺。後該村立集多街店,又演變為鳴雞店。 吏部王:明代建村。王姓有人在當朝任吏部尚書,故演變今名。 張鐵嘴莊:明代張姓靠橋建村,取名張家橋。後該村出了壹名能說會道的人,人稱張鐵嘴,故演變成村名。 張達子廟:金代建村名小楊莊。元代蒙古族張姓奉命住此村監視漢人,該人寬厚,不告密,不做壞事,後有人感其德,為他建廟,故改村名為張達子廟。 劉萬斛:元代建村,村人劉萬斛中了舉人,村人皆喜,故以人名命村名。 坊子鄉曹莊:東漢末建村,相傳曹操在此駐過兵,取名曹莊。 王公屯:相傳元代有個皇帝在此住宿,王姓在此建村,取名王宮殿,後演變為現名。 三唐鄉曲六店:明末,曲姓排行六的壹人遷來建村,後人漸多,又開壹店,故名曲六店。乾隆二十二年,乾隆曾在此設大營駐蹕。又據縣誌記載,清乾隆時在此設過行宮。 桃園站:相傳為東漢末年劉、關、張“桃園三結義”之所。明清,北京至濟南的驛道由此通過,設桃園站,漸形成村,以站名村。 虎皮張村:北宋年間建村,名莊科。後明燕王掃北時變為廢墟。永樂年間,張、馬兩姓遷此重新建村,發現廟鐘有“虎瓶張”三字,以此命村,後訛傳為現名。 王打卦鄉王打卦村:明永樂年間,王姓遷來建村,稱王家莊。後王姓壹家財主與壹名禦史打官司,將家業花光,不得已進行打卦,靠此收入在京城繼續告狀,終將官司打贏,為此更為今名。 義和莊:明永樂年間,陳姓遷來建村。後因與鄰村發生土地糾紛,全村人既講理,又講團結、講義氣,勝了鄰村,故改現名。 王杲鋪鎮王杲鋪村:北宋初,有個名王杲的人建村,取名王杲屯,並在驛道設鋪接待移民,為念其恩德,故更名為王杲鋪。 張華鎮範莊:明崇禎年間,原為範閣老墓地,範姓守墓發展成村,故名。編輯本段平原遊擊隊
1943年秋,為粉碎日本侵略軍“掃蕩 ”華北抗日根據地的陰謀,遊擊隊長李向陽奉命牽制日軍駐守縣城的松井部隊,阻敵進山增援,同時保住堅壁在李莊的糧食。李向陽與參謀長兵分兩路,深入敵後,李向陽在李莊轉移糧食時,被地主楊老宗窺見。楊老宗徑至縣城向松井告密。正苦於搜尋糧食的松井聞訊,率隊趕到,時李向陽已將鄉親與糧食轉入地道。松井下令掘地搜索,李向陽施調虎離山計,派侯大章、老海焚燒李莊附近的炮樓。此計為松井識破,繼續挖掘,果然發現壹處地道口。李向陽為引誘松井離村,率隊員化妝進城,炸毀敵彈藥列車,擬在松井撤退時伏擊。但狡詐的松井於撤退中途突然變卦,率隊殺“ 回馬槍”,又折回李莊,施暴力威逼 民眾供出藏糧地點。老勤爺怒斥松井 ,慘遭殺戮,小寶子亦飲彈身亡。李向陽擔憂鄉親安危,與錢大友率部佯 攻縣城。松井恐老窩有失,被迫撤出 李莊急返。面對鄉親們受難慘像,李向陽決心以血還血,與侯大章等隊員再次化妝入城,燒毀敵人糧草,又處決漢奸楊氏父子。李向陽神出鬼沒,令松井草木皆兵。忽聞李向陽在李莊運糧,松井傾巢而出,直撲李莊。時李向陽張網以待,終於全殲松井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