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濾豆漿用多少目的濾網合適
100目、120目或200目的
豆漿,中國漢族傳統飲品,最早的豆漿為西漢淮南王劉安制作。將大豆用水泡漲後磨碎、過濾、煮沸而成。豆漿營養非常豐富,且易於消化吸收。
過濾豆漿用100目、120目或200目的濾網合適。目數越大,篩出來的豆漿更加細嫩,目數小,豆漿會更澀壹點。目數在中國規格以每平方厘米面積內的目孔數表示,國際上用每英寸內目孔數表示,也有用每個目孔大小(mm)表示的。如果要做嫩豆腐,建議選擇目數大的濾網。
豆漿作為豆腐的前制品,歷史上隨著豆腐在神州大地推廣開來,豆漿也漸漸的變成壹華人區域特有的飲料,廣泛作為壹種早餐。油條豆漿便是這個世代最受華人歡迎的早餐,起源是那裏已經不可考。但是應該來自於山東跟江浙壹帶。
豆漿的起源
豆漿的起源於1900多年前西漢淮南王劉安,他每日用泡好的黃豆磨成豆漿給母親飲用,母親開始喝豆漿之後,病體也逐漸好轉,之後豆漿也隨之傳入民間。
漢樂府詩《淮南王篇》雲:後園鑿井銀作床,金瓶素綆汲寒漿。其中寒漿便有人作為豆漿來解釋。壹般確信劉安是豆腐的發明者,而將大豆磨成豆漿後過濾是在制作豆腐前所需要的步驟,所以相信豆漿也是劉安發明的。
宋朝豆腐詩亦有:「種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術,安坐獲泉布。」的說法。
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記載「凡黑豆、黃豆及白豆、泥豆、豌豆、綠豆之類,皆可為之。水浸,_碎。濾去渣,煎成。以鹵汁或山礬葉或酸漿醋澱,就釜收之。」完整的說明了豆漿跟豆腐的制作。其中也提到「豆腐之法,始於前漢劉安」。
壹般的豆漿,多是喝甜的。唯有江浙地區喝起了鹹豆漿,由於上述的這段歷史淵源,鹹豆漿也傳入臺灣,成為許多臺灣人的心頭好。